分享

论东江军镇将领降(后)金及其影响——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中心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8-2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明清易代之际, 战乱频仍,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各种政治势力进行着激烈的绞杀, 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明中央朝廷、关内农民起义军以及关外崛起的后金 (清) 这三股力量。以明廷的视角而言, 攘外抑或安内, 何者为先, 是一个并不轻松的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明廷内部长期争论不休, 以致其在实际行动中首鼠两端、前后矛盾, 直至最终灭亡。作为明军主要战略方向之一的辽东战场, 由于涉及到明廷、后金、朝鲜、蒙古等方方面面, 其矛盾极其尖锐、复杂。而以皮岛为中心的东江军镇, 又恰处于各方矛盾聚焦之处。该镇由毛文龙于天启二年 (1622) 始创, 至崇祯十年 (1637) 被清军攻破, 历十六年。其间东江明军活动地域北达长白山, 南至登莱, 西及旅顺, 东抵朝鲜, 予后金较大牵制;而东江军人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明末, 实际亦延及至清朝初年,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即为其代表人物。

一、孔有德、耿仲明降 (后) 金

孔有德与耿仲明皆系辽东人, 早年努尔哈赤攻取辽东时, 他们就裹挟在难民队伍中逃到了皮岛, 并被毛文龙收为部下。毛在世时, 二人颇受重用, 并均被毛文龙收为养孙, 分别改名为毛永诗、毛有杰[1]。毛文龙被袁崇焕杀害后, 他们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 分别任左营参将和中军参将。崇祯四年 (1631) , 皇太极统军围攻大凌河, 孙元化派孔有德率兵增援。行至吴桥时, 遇大雨雪, 军中缺粮, 孔有德很不满, 纵容官兵们纷纷四出抢掠。恰在此时他碰到了同样出自东江, 后来又一同归附孙元化的李九成, 李先前被孙元化派到关外买马, 但是马没有买到, 银两却已耗尽, 他很怕为此而获罪, 于是趁机煽动孔有德叛乱。二人一拍即合, 遂率所部起兵反叛, 崇祯五年 (1632) 正月, 孔有德率兵到达登州, 城内以耿仲明等人为内应, 打开东门, 登州遂被攻陷。听到孔、耿叛乱的消息, 旅顺副将陈有时、广鹿岛副将毛承禄等原东江旧将也相继叛降来归。占据登州后, 孔有德派军继续出击, 明廷派重兵围剿, 孔有德只得率众退保登州。登州城东、西、南三面环山, 北面临海, 在城北有水城与大城相接, 开水城城门即可以通海。明军攻势猛烈, 孔有德见状, 遂于崇祯六年二月十三日, 率军逃离登州, [2]航海北上, 意欲投降后金。时任东江主帅的黄龙此时正坐镇旅顺, 黄龙身为东江军镇主帅, 其所辖防区又正为孔、耿所必经之通道, 再加之此番孔军陷登州, 黄龙家人俱在城中, 均被孔军所杀[3], 所以黄龙出兵截击自然不遗余力。

崇祯六年 (1633) 二月二十六日, 孔有德率军经旅顺外海, 遭黄龙所部大炮猛轰, 经激战, 孔军损失颇大。[4]此时明军大体上已经完成了对孔军的包围部署。北面有沈世魁率领三万皮岛守军沿海列阵, 东面则有朝鲜军队堵截, 西面就是由旅顺、天津、宁远等地而出的明军追兵, 此路追兵共有船一百五十余艘, 实力颇为雄厚, 足以与孔军决战, “制贼死命矣”。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明廷甚至还调动了江淮水师部署在南, 以防孔军走投无路之际南窜。[5]

面对明军及朝鲜军的团团围困, 孔军此时已经是四面楚歌了。原本打算先夺取旅顺这个战略要地, 再与后金就归降讨价还价的孔有德和耿仲明此刻也只好放下身段, 于四月十一日联合致信皇太极, 在信中他们表示:…久仰明汗网罗海内英豪, 有尧舜汤武之胸襟, 无片甲只矢者, 尚欲投汗以展胸中之伟抱, 何况本帅现有甲兵数万, 轻舟百余, 大炮火器俱全, 有此武备, 更与明汗同心合力, 水陆并进, 势如破竹, 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此出于一片真热心肠, 确实如此, 汗若听从, 大事立就, 朱朝之天下, 转瞬即为汗之天下, ……汗速乘此机会, 成其大事, 即天赐汗之福, 亦本帅之幸也。汗若不信, 可差人前看其虚实如何?本帅不往别地, 独向汗者, 以汗之高明, 他日必成大事, 故效古人弃暗投明也, 希详察之。[6]

对于孔有德和耿仲明的意图, 后金君臣完全洞悉。参将宁完我之前所上的一份奏疏即将此清楚地剖析了一番:臣窃料孔耿二人携数万人口, 败入海岛, 西南无路, 朝鲜不亲, 岛中粮少, 非常存之地, 其势不久必属我也。但念耿千总……等乃自我国逃去者, 必怀疑惧心, 徘徊苟延, 若不到个绝粮失势之日, 断不肯翻然投来也。臣愚谓汗宜至诚恻怛, 与他二人一个谕帖, 把他将来的局势, 替他打算个明白, 赦他前罪, 招他速来。若孔耿等人率众肯来, 汗当收入我汉兵营中, 其伊之大小头目照依我汉营一样分署部伍, 置立将帅。此数千兵丁, 不劳编派而得, 诚天送汗以成大事者。汗若谓他既投来, 我怎好难为他, 臣以为若他力足自支, 任我甜言美语, 舌敝唇干, 彼必不肯轻来, 彼既肯来, 必是气力不支, 他但保全性命已自快足, 况复得做官领兵乎![7]此疏分析极为透彻, 他认为孔耿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话, 一定不肯轻易亮出底牌主动请降。所以基于这点, 收降之后, 可以径行改编其所辖部队, 完全不必客气。

然而皇太极并没有打算生硬对之, 而是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和款待孔、耿, 实在是因为他深知如此一支生力军来归对于后金的发展而言, 意义非常重大。就孔军实力而言, 尽管经过千里转战, 损失不小, 但是最终抵达后金的将官、兵士以及他们的家属、水手、壮丁, 仍达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些人当中有几位将领, 如火器副将吴进盛、火器营参将潘学、管红夷大炮参将卢之能、程緼和火药局参将贾志强等, 通晓火炮使用。除了这些人以外, 孔军还带来了后金所急需但又严重缺乏的战船和火炮等军用物资。所有这些, 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实力,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鼓舞了后金君臣, 提升了他们与明朝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信心。

二、攻取旅顺

孔、耿归附后金最直接的影响是助后金夺取旅顺。因为二人很熟悉旅顺的情况, 同时又带来许多战船可资利用, 再加上孔、耿来降使得后金军士气大振, 所以此时夺取旅顺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对于这一点, 后金君臣们认识得很清楚, 兵部启心郎丁文盛和赵福星在五月二十二日的奏章中就表示:黄总兵占据旅顺口, 甚为我国心腹之患, 前日虽欲举兵, 犹阻于水路难通, 彼得捍御一面, 非计之得也。今日既有船只, 顺水而进, 随以红夷攻打前面, 彼必首尾难顾, 而黄龙必为我擒, 此今日之机会, 决不可失。[7]皇太极考虑到各方面条件均已趋于成熟, 遂决定发兵旅顺。

六月十九日, 皇太极派“兵部贝勒岳托、户部贝勒德格类率右翼楞额礼、叶臣, 左翼伊尔登、昂阿喇, …及旧汉军额真石廷柱、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 共马步兵万余, 往取明旅顺口。”[4]七月一日, 后金军到达旅顺河北, 开始架设火炮, 轰击旅顺的外围城墙。火力攻击持续了三天, 四日晚, 后金军开始攻城作战, 黄龙亲自指挥明军抵抗。后金军不顾重大伤亡, 昼夜实施猛攻, 激战持续了两天。为了缓解被动局面, 黄龙三次组织明军出城实施反冲击, 但是明军的攻势无法持续进行, 刚一退回城中, 后金军马上又尾随至城下。明军之优势主要凭藉大炮等火器, 而近身肉搏则明显处于下风, 但是经过连日激战, 火药即将用尽。黄龙深感形势危急, 必须有所安排, 就找来部将谭应华说:“敌众我寡, 今夕城必破。若速持吾印送登州, 不能赴, 即投诸海可也。”[8]六日晚, 后金军发起总攻击, 经过激烈的巷战, 黄龙自刎而死。守城的明军, 也都被消灭净尽, 至七日晨, 旅顺失守。[2]金军占领旅顺之后, 一些人认为先在旅顺建军事基地, 然后再图大举;另一些人认为先进取山海关, 再破明军。皇太极显然赞成第一种稳妥方案。

三、尚可喜叛明

尚可喜, 辽东人。其父学礼, 早年即从军, 隶毛文龙麾下, 任游击之职, 尚可喜自幼也随其父从军。尚学礼于楼子山一战中阵亡, 尚可喜遂继其父所统之军, 逐渐成为一员悍将。毛文龙死后, 他转隶黄龙, 并累官升至副将。后金军攻破旅顺, 尚可喜正驻防海上, 他的家人数百口全部遇难。在截击孔、耿所部时, 他出力颇大。黄龙战死后, 他继续率军驻守广鹿岛。但是继黄龙出任岛帅的沈世魁, 与尚可喜素有仇怨, 他企图诱杀尚可喜, 但被尚识破[9], 联系到自己多年的境遇, 尚决定归降后金。崇祯七年 (1634) 正月, 尚可喜起兵反明, 率所部渡海归降。皇太极特派当时主管吏部的贝勒多尔衮、主管礼部的萨哈廉前往迎接, 以示恩宠, 到达沈阳时, 皇太极更是出城十里相迎, 荣宠备至。[9]

尚可喜率众来归, 与孔、耿前后相隔仅四个多月。而他在来归之前, 攻下数岛, 肃清明朝守军, 对明军余部又是一次重创。自尚可喜来归之后, 更有其旧部因种种缘由而陆续来投[10]。

东江军镇已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了。

四、灭东江军镇

后金军攻陷旅顺之后, 尚可喜即上疏要求攻取皮岛, 尚可喜分析:自皮岛开镇以来, 我国中所得辽人男妇奔逸各岛者不下百万, 皆缘有岛在焉。……且皮岛财货所聚, 不过依水为险, 又无山城, 止用三板船一百号, 兵马一二千, 易于攻取。取岛之后, 收其船只, 逐岛收取, 事毕将船停泊旅顺, 一则人无溃逸, 再则南朝舟师不敢东向。如果臣言不谬, 伏乞皇上速发匠役, 前往浑江予造船只, 俟春融发兵攻岛, 此诚计之善者也[7]。

清崇德元年 (1636) 十二月, 皇太极亲统大军入朝, 一个月后, 朝鲜国王李倧投降, 向清称臣。崇德二年 (1637) 二月壬申, 皇太极自朝鲜班师, 行前, 他命令侄儿岳托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舁红衣炮十六位, 并朝鲜战船五十艘, 往取明皮岛。”[4]同时命令朝鲜派兵助战。[4]四月八日夜, 阿济格下令开始总攻, 清军一举登岛成功, 明军官兵拼死抵抗, 双方激战一昼夜, 明“军兵死者万余人”, 全部被歼。明朝经营十五年之久的辽东沿海防线至此崩溃, 皇太极可以放心地将清军主力投入到辽西战场上, 同明军展开战略决战了。

嗣后东江明军残部或走或降。副将沈志祥, 是沈世魁的从子, 他收集溃兵退保石城岛, 自称总兵。次年 (1638) 二月, 沈志祥穷途末路, 终于率所部投降。皇太极以优礼相待, 并将其安置到抚顺, 后来封为续顺公[9]。

五、入关前后之作为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相继归降后, 颇受清廷倚重, 屡从征伐, 立下累累军功。例如, 天聪八年 (1634) , 孔、耿、尚随皇太极绕道蒙古, 由大同入边, 突袭宣、大地区;崇德元年 (1636) 从伐朝鲜;崇德三年 (1638) , 从攻锦州;崇德四年 (1639) , 从攻松山;崇德六年 (1641) , 孔、耿、尚、沈四人率部参加锦州围城战, 并于次年参加松锦决战;崇德八年 (1643) , 从取中后所及前屯卫。及至顺治元年 (1644) , 他们又随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农民军, 并分路追击农民军至南方。

连番征战, 孔有德等人虽频繁出征, 但却总是充当满洲兵将的辅助角色, 清廷始终拒绝给予他们独挡一面的机会, 他们的部队也无法扩充。这种局面在顺治三年 (1646) 的时候终于有了改变, 为了克服满洲八旗军不习南方水土而不利南下征伐的状况, 清廷决定调三人率部南征, 并明确宣布以孔为帅。[11]孔有德进军雷厉风行。四年 (1647) 春, 清军击败明军王进才所部, 占领长沙, 接着又连克湘潭、衡州、祁阳、宝庆, 南明永历帝在清军兵锋威胁之下, 败走桂林。其后清军续取靖州、沅州。五年 (1648) 春, 占辰州, 湖南全省遂告平定。大获全胜后, 孔有德奉诏班师。[9]

顺治六年 (1649) 五月, 清廷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 耿仲明为靖南王, 尚可喜为平南王, 此一册封决非清廷之心血来潮, 而完全是服从其统一全国的政治需要, 南下征伐, 自然是汉军兵将更为得利。果然, 在封爵的同时, 命令孔有德率军往征广西;同时命耿仲明、尚可喜率军往剿广东。[9]

十月, 孔有德所部抵衡州, 七年 (1650) 春, 攻破龙虎关、武冈, 复克靖州, 接着又战于兴宁, 十二月, 攻克广西省会桂林, 南明大学士瞿式耜死之。八年 (1651) 又陆续攻占了梧州、柳州、宾阳、思恩、庆远、浔州、南宁, 广西全省悉平。与孔军一路顺风, 所向披靡的情形不同, 另一路由耿、尚所率之军在出师之始就遭遇了挫折, 二人在南进途中, 收留了一千多名“逃人”, 这显然触犯了朝廷的忌讳, 清廷派人去追查, 二人为此惶惶不可终日, 耿仲明更因惧怕追究, 竟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吉安自杀。多尔衮考虑到正在用人之际, 遂只对尚可喜加以薄惩, 并决定将平南、靖南二藩兵力由其统一指挥, 部队的指挥体系得到理顺, 进军的步伐自然加快, 顺治七年 (1650) 底, 攻克广州, 并于九年 (1652) 平定全粤。至此, 清军南征两广大获全胜, 起用三王的决定被证明获得了完全成功。[9]

平定两广后, 孔、尚并未如上次南征湖南那样被调回辽东, 而是被命令原地留守。但孔有德却对南方很不适应, 他于顺治九年四月上疏请求告老还乡[9]但孔有德并没有等到致休的那一天, 此疏上之后不到三个月, 李定国即率大军攻入广西, 七月初四日, 南明军破桂林, 孔有德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自尽, 除其女孔四贞幸免外, 家人无一得脱。[9]

由于李定国在攻克桂林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了湖南, 所以坐镇广东的尚可喜得以免遭南明军之打击。直至康熙十五年 (1676) 二月, 其子尚之信叛应吴三桂, 发兵围平南王府, 软禁乃父, 篡夺了平南藩权, 尚可喜遂一病不起, 并曾在极度愤懑中自尽, 虽被左右救下, 但是病情却趋于恶化, 至当年十月卒。[9]

六、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孔、耿之降在明朝末年明、金 (清) 对峙格局中起到了转折作用, 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了清初。

就军事层面而言, 在此之前, 后金军主动进入明朝统治区域腹地作战, 只有崇祯二年 (1629) 进行的北京奔袭战;而在此之后, 后金对明朝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崇祯七年 (1634) 入口之战, 崇祯九年 (1636) 京畿袭扰战, 崇祯十一年 (1638) 冀鲁袭扰战, 崇祯十五年 (1642) 山东袭扰战, 如果再加上从崇祯十三年 (1640) 开始至十五年 (1642) 方结束的松锦决战, 后金 (清) 军几乎隔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战役, 每次均动用数万甚至十数万部队, 这种现象的出现, 除了后金 (清) 实力增强, 军力得到补充外, 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树立了逐鹿中原、争夺全国统治权的决心和信心。以上诸战, 孔、耿等人多有参与, 并以其对明军的熟悉而对后金 (清) 军作战出力颇大。及至后来清军入关后, 在剿灭南明诸政权的征战中, 由于满洲八旗军的战斗力下降较快, 所以在南征中, 清廷更仰赖汉军兵将。这些人既受重用, 卖命自然不遗余力, 连续攻下数省, 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其对于后金的贡献之大, 由清初的四大异姓王有三位出自东江这一事实即可看出。

从政治层面来讲, 孔、耿之降标志着东江毛文龙旧部与后金的最终合流, 而孔有德率军突破登、津、关、宁、江淮、东江诸镇明军和朝鲜军队的层层封锁、追击而成功登岸这一事实, 则进一步凸现了明廷及其军队的腐朽和无能, 昭示了东江军镇乃至大明王朝所面临的一种并不美妙的前景。

可以说, 历史造就了东江军镇, 也造就了东江军人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组成人员大多为辽东难民, 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乱世给了他们难得的出头机会, 他们中的一些人抓住了机会, 荣华富贵加身, 然而在乱世中, 人的命运终归不是由自己完全掌控的, 就是贵为王爵, 最后也多不得善终, 他们的人生, 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无数机会的莫名丧失, 忠贞之士的相继遇害, 能臣干将的迭相遇害, 晚明的时代, 似乎被涂抹上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在那个时代, 求生存似乎成了人们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需求, 大家都在挣扎着。风雨飘摇, 或许就是那个时代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宿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作者:赵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