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思想史 从火种到弗洛伊德(11-4)

 书虫小记 2023-08-28 发布于北京

公元4世纪初,修道士们开始修建修道院。最著名的是公元4世纪中叶的修道士本笃,他不仅探索创造了修道院模式,而且还编写了修道士教规。

这种教规说白了,就是教人怎么能够自给自足地过上宗教生活,而无所求于教会、政府和他人。关于修道院模式,则更是一个如何建立独立自主庄园经济的模式。

修道院院长由修道士选举产生,拥有绝对权力;修道院靠修道士们从事农业、手工生产维持基本运转,也接受信众们的布施,为信众们提供基督教教仪所需的各种服务。这样,每个修道院就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

可想而知为什么产权思想、法人实体思想会产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

本笃自己可能没有想到这么远,可是他创立的修道院模式,却正好切合了罗马帝国衰落后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市凋敝,政府职能瘫痪,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分化加强

修道院往往都远离中心城市,得以可接受各地方贵族们的捐赠,而且又独立自主,所以反而成了这个时期最富有、最自由的机构,成为地方宗教、教育、经济甚至政治的领导者。

有意思吧。

前面说过,所谓学术,起源于对古老书册记录的注释。同样,基督教神学也起源于对基督教经典的注释。

基督教教义文本起源于两本用阿拉米语记录的《耶稣语录》和《箴言书》,这两部书也来源于犹太教的《旧约》,属于基督教从犹太教分离出来之后的新诠释。

接着就有了《十二门徒所录上帝的箴言》,主要是确立基督教仪式和教会组织形式的——应该说,仪式才是早期基督教区别于犹太教的关键,如洗礼和圣餐,确实是基督教首创

真正有记载书写下来的教义,还属保罗在创立他的基督教之后,给信徒和教会们写信,以书信体形成的经典——《哥林多书》,后来就有了四大福音。到公元192年,有关内容被公教会整理成为正典,200年左右,《新约全书》成型,基督教才有了正式的经典

公元2世纪开始,各个教会的教士们开始解读和诠释经典,发明了诸多解读的方法——词义法、词源法以及寓意法等等。

著名的有公元180年亚历山大港教会教父克莱门特,他把圣经诠释与希腊的柏拉图学说相联系;公元3世纪的俄利根,提出圣经中一切都有三层意思——字面意义、道德意义和寓意;公元4世纪的哲罗姆把圣经翻译为了拉丁文。

奠定基督教神学基础的当然是圣奥古斯丁,对于此人,敝号在2021年三篇幅随笔他的名著《忏悔录》中有详细介绍,实在是杰出的人物一名。此人与中国的陶渊明是同时代人

他基本上确立了人的自由意志在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自由意志就是道德判断;也提出了三位一体学说,基于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和时间观。

时间的基督教化导致了天文历学在西欧的发展,很奇怪的是,对复活节到底应该在哪一天的争论,使得基督教与古希腊天文学成果产生了奇特的结合,到公元532年,罗马修道院院长厄西格斯创设了基于复活节向前向后推算历法的纪年法,AD公元,和BC公元前的概念出现了

到这个阶段,就能体会到,为什么说宗教其实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型的事物——我们平常总会把巫术、迷信、崇拜和宗教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宗教是人类抽象思维到了较高层级时才会真正出现并普及的思想形式——不论是宗教的仪式仪轨仪典,还是神学体系乃至经典体系,都需要高超的主观能动性去建构。

很简单想象,跳大神谁都会,可要创立一门宗教你试试。

公元4世纪到7世纪,整整三百年间,既是基督教蓬勃发展,也是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时期。

这个分崩离析,从人类大历史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大民族融合的时期,同时期的中国也正经历从秦汉帝国的解体,到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五胡乱华”时代,经过两百多年的民族融合,统一为隋唐帝国。

罗马帝国分解为东西罗马,西罗马帝国先后遭受了匈奴人、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侵袭,帝国解体的同时,这些蛮族却被基督教文明先后同化。

讲拉丁语的持有希腊罗马文化底蕴的地中海人,与讲日耳曼语持有部落军事文化的日耳曼人,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最大的文化张力。

公元4世纪到6世纪,基督教下的西欧还经历了较中国晚来的一场持续了两百余年的“焚书”浩劫——各地陆续关闭废弃公共图书馆,成批地烧毁书籍

这几乎都发展成了一种宗教运动——凡是可能被打为异端思想的载体,全部毁灭。这场文化浩劫,造成希腊罗马文化知识“东南飞”的结果——东边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成为希腊罗马文化的避难所

当然,任何巨大黑暗压力之下,也都会有保存良知与知性的零星反抗——恰恰是分布在各地、远离城市的修道院,成了保存希腊罗马知识和著作的据点

中世纪一批著名的抄写人就是在修道院的保护之下,皓首穷经地完成了对希腊罗马文明的记录、分类和整理工作。一些修道院长、教父、主教大人们,自己就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博学多才之士。——敝号在2019年随笔过意大利文学家埃科的《玫瑰的名字》就是描写这个时期这类人等的。这部小说很好看,后来的达芬奇密码之类的就是从它而来。

公元6世纪到9世纪的三百年,才算得上是中世纪最为黑暗而无所建树的时代。

因此,把眼光转向东方。

埃及有一则古谚语说,智慧降临到了三者上:法兰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双手,阿拉伯人的舌头很长时间以来,口才、箭术和骑术都是沙漠深处贝都因人的完人标准。

最早在犹太教的《旧约》里就有阿拉伯这个词,指的是游牧。游牧不定居,就自然不能产生诸如建筑雕像这类定居文明才有的文明形态,因此,游牧民族就有了另外一套特征——诗歌、修辞、天文、宗教

诗歌就是非定居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游牧部落不能维持太大规模,又是常年迁徙,多数传统、家世、规矩,就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把传说塑造成朗朗上口的形式——诗歌,便于记忆

所以,阿拉伯民族的诗歌动辄就是几百行的长诗。诗歌的节奏韵律,也和坐在骆驼上摇摆的节奏一样。

修辞之所以重要,游牧民族最重要的职能是两项——放牧和贸易。贸易就是要做生意,做生意就得能说会道,而且,还要能说不止一种语言。这就是为什么说阿拉伯人的舌头厉害。

天文和宗教就不必多提了,沙漠戈壁和草原上的星空,是藏在丛林里的日耳曼人和在田地峡谷里的中国人见不到的,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只能依靠星空导航

阿拉伯区域的腹地麦加,正处于两个古老而著名商道的十字交叉点——东西向从红海到波斯的丝绸之路,南北向从波斯到也门港口的亚非商道。比较奇特的是,这么一个四通八达无法固守之地,却一直都有一神信仰传统。

公元585年左右,穆罕默德出生于一个有一定宗教威望的家庭,貌似这个家族是与克尔白有关联的遗迹的看守者。他六岁丧父,十二岁就跟着叔叔开始走南闯北做买卖。

大概是在叙利亚的时候接触到了基督教。二十五岁时他娶了自己服务的商队的女老板海迪彻,由此成了富翁,同时也开始到麦加城外一个叫希拉的山洞里冥想。

这也是个智商超高的人,和佛陀一样,二十来岁就开始思考事物本质问题。

公元610年,他受到启示,写下了后来被收录为《古兰经》的诸多想法。其实他的启示,与此前的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并无很大差异——共同的地方很多,神是唯一的,没有其他神;有审判日,遵从神指示生活的人将进入永恒的天堂,违背神意志的人将进入地狱接受惩罚。

穆罕默德很有可能吸取了基督教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三位一体”的疑难,所以在他的学说里,唯有真主一位神,而他穆罕默德就是真主的使者,负责传播这些教义,并且带领大家创造一个俗世的天国!

在俗世奋斗方面,穆罕默德偏向犹太教——建立一个人间的天国,而非基督教的心中的上帝之城。

和耶稣一样,他的教义吸引的是他的亲戚朋友,以及广大的穷人和奴隶,势必引起权贵们的反感,于是只好逃亡。显然穆罕默德此人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加上此前他走南闯北得多,名声在外,所以越是逃亡,名声就越来越大。

公元621年,一个来自雅思里布的使者找到了流亡中的穆罕默德,说要请他去解决雅思里布镇上的争端,而且大家也都愿意跟随并保护他的团队。穆罕默德当然同意。

这就是穆斯林的“席吉拉”时刻。流亡之后,杀回尘世。此时的穆罕默德,开始集宗教、政治和军事领袖于一身,一边是过着俗世生活——有十二个妻子,一大堆孩子;一边是军队领袖,用军队方式管理他的信徒;一边是宗教领袖,不断地修订增补他的教义、仪轨。他通过制定法律、执行司法、征收税赋、发动战争的方式,重建他认为的纯洁的一神教生活。

穆罕默德非常敬重基督教中的亚伯拉罕,认为亚伯拉罕体现了他教义中的关键点——顺从安拉的意志。所以,他用阿拉伯语的“亚伯拉罕的顺从”——“阿斯兰”作为自己宗教的名称

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去世。此时正是大唐贞观六年。他的继任者被称为“哈里发”。

奇怪的是,穆罕默德去世三百多年后,《古兰经》才真正定型。在四任哈里发之后,伊斯兰教内部发生分裂——直系血统的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追随者认为,只有血亲继承的哈里发才能代表穆罕默德的意志,而且《古兰经》里一字一句都是真实的,这在后世被称为什叶派,也叫少数派。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希望将伊斯兰教普世化的逊尼派,这一派人以波斯人为主。——敝号2022年末随笔的《伊朗简史》里也都有详尽阐述。

到内战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是叙利亚的倭马亚家族,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建都大马士革。

这一王朝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美学风格的形成。公元747年,什叶派起义造反成功,领袖阿布尔·阿拔斯成为新的哈里发,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把都城从大马士革迁移到了巴格达。

阿拔斯王朝花费了四年时间,建成了辉煌的巴格达。接着连续四任英明的哈里发——曼苏尔、马赫迪、拉希德、马蒙,让巴格达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乃至超越拜占庭成为中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

阿拉伯文明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好学深思、包容开放的精神

当时其实还有一个位于波斯西南部的市镇——恭德沙普尔,这座市镇在巴格达建成之前就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5世纪,聂斯托利教派的信徒被从罗马驱逐,汇集到了恭德沙普尔,不知道什么原因,其中医生居多,导致恭德沙普尔成为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医术中心,第一座医院就出现在这里

由于恭德沙普尔实行的是不限制信仰和语言的政策,因此各种学说汇集,并且相互翻译相关文本。把希腊罗马文化翻译为阿拉伯文的工程就起源于这里,到后来才慢慢传到了巴格达

巴格达的哈里发马蒙是个学术爱好者,他不遗余力地派遣使者远去罗马求经问道,然后把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

这四个哈里发对知识的渴求,可以从以下事例见得一斑——公元771年,一个从印度来的商人带到巴格达一本天文学著作《悉昙多》,曼苏尔得知之后,强行下令拘留此人,把书拿来进行翻译。

这本书把印度的数学引入了阿拉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阿拉伯数字表达方式这本书甚至还介绍了数字0,而且还解释这个0可能来源于中国。公元833年,马蒙建成了巴格达的智慧馆——图书馆和讲学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