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日前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上(某海外工程),泥石流防护方案论证评审,基于这方面知识平时涉猎不够丰富,就趁机浏览了一些关于泥石流防治方面的相关规范标准及参考书籍。 ![]() ![]() ![]() 我在研读以下相关资料时,发现一个“大坑”非常可怕的问题。。。。。 在研读这些资料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关于泥石流冲击力计算问题” 1 其中《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06-2018 给出公式如下: 2 但有本《给排水设计手册》给出公式如下
各位朋友注意公式(10-26),可以看看公式形式一样,就是平方2的位置不一样,这样即使完全相同的边界条件,会导致计算结构10倍啊!!!太可怕了吧。。。。 一本所谓最权威设计手册,参与编制审核人员几十个,出现这么低级可怕的错误居然没有发现,当然也许很早就有人发现,如果发现也应该像汽车召回一样,及时召回这些有大瑕疵的书籍或手册吧,以免毁掉可怜的设计师前程。 显然,经过分析判断自然会认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06-2018 给出公式是合适的,大家也能看出来吧,其实很简单,看看最后的单位吧。 朋友们:我们在做设计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任何资料,对于规范、标准也不能完全相信(这方面问题也不少吧,我的五大秘籍对现行规范及标准中的一些“印刷错误”有些提示)这里不再赘述, 朋友们 无论哪里的资料,我们都应尽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概经验分析判断啊。。。。。。。。。。。。。。。。。。。 朋友们,规范、标准、资料、图集等越来越多(但质量并不让人放心吧) 再说这些东西从来不对工程安全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只有你我他(她),且是终身责任。。。。。。。。。 朋友们,还想吃结构设计这口饭的,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方可减少被“坑”,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吧。。。。 ![]() 以下是土木故事会涉及的一些内容 1、重点解读与深度理解《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相关条款 1)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哪些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如何编写? 2)如何合理界定高烈度区?如何合理把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3)《条例》中“学校”是否含成年人大学?老年大学? 4)是否属于《条例》中的8类建筑都必须采用减隔震呢? 5)是否《条例》中的8类建筑都必须满足“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6)《条例》中“医院”都包含哪些? 7)如何理解《条例》中的“养老机构”? 8) 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8类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时,是否必须采用减隔震?是否要满足“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9)如何合理确定“关键构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是否属于“关键构件”? 10)按《条例》要求进行8类建筑减隔震目标与传统的抗震目标项目对造价的影响? 11)关于《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的若干 问题探讨 2、解读与深度理解《工程结构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火灾”属于偶然事件,那么消防车荷载可否按偶然荷载对待? 2)偶然事件包含“人为失误”,如何理解? 3)对于偶然事件“爆炸、撞击”设计应如何考虑? 4)《通规》为何强调耐久性设计与施工的可行性? 5)《通规》只要求不能擅自增加结构使用荷载,是否可以擅自减小使用荷载? 6) 设计院如何应对使用者擅自拆改、增减使用荷载问题? 7)《通规》本次仅给出设计工作年限5、50、100年,其它设计工作年限是否可以选择? 8) “特别重要的建筑”设计工作年限为100年,设计如何认定“特别重要的建筑”? 9) 重点设防分类的建筑是否安全等级必须为一级? 10)荷载分项系数提高了,是否意味着所有结构材料耗量都会增加? 11)户外广告牌(含屋顶)装饰构架设计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2)不同设计工作年限的建筑活载取值问题 13)“隔墙”荷载是作为固定荷载?可变荷载?作为可变活载设计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4)悬臂式挡土墙可否均按主动土压力计算?如何合理界定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 15)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2项与第8项中的“餐厅”? 16)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10项(3)教学楼及可能出现人员密集的走廊? 17)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11项楼梯活载(1)多层住宅?到底是几层? 18)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12项(1)可能出现人员密集的阳台? 19)对于非300kN的消防车,消防车均布活载如何合理取值? 20)《通规》表4.2.7仅给出3类厂房的活载取值相关参数,其它厂房如何选取? 21)《通规》4.2.10 对于因屋面排水不畅、堵塞等引起的积水荷载,设计如何应对? 22)《通规》4.2.14-3 对于建筑的上人屋面、外廊、楼梯、平台、阳台等临空部位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1.5 kN/m,竖向荷载应取1.2 kN/m. 是否包含幼儿园建筑? 23)何种情况需要考虑消防车动荷载的影响,如何考虑? 24) 《门规》1.1与《通规》的1.2是否必须同时考虑? 25) 《通规》规定哪些建筑应进行风洞试验? 26)特别提醒设计师注意 “计算大型雨篷等轻型屋面结构构件时,需要考虑风吸力之外,还必须考虑风压力的作用,但这个压力值规范目前并未给出。 3、解读与深度理解《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设计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通规》在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计算、抗震验算、各类结构的抗震技术措施等要素构成上与欧洲《规范》有哪些异同? 2)结构设计如何安全可靠的选取地震动参数的相关问题,是否按《地震区划图》附录C查就万事大吉呢? 3)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否需要依据《地震区划图》附录E 进行调整? 4)如何理解《地震区划图》附录G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5)地勘报告给出的场地地震动参数是否可以不加分析的直接使用?几个典型实际案例分享 6)《通规》给出的各级地震动的超越概率水准与《抗规》给出的有何异同? 7)《通规》2.4.4把设置抗震缝作为强条,关于抗震缝宽度实际工程中存在何种隐患? 8) 当场地附近有发震断裂带时,如果房屋建筑避让距离满足《抗规》4.1.7条规定,是否可以不考虑近场效应地震影响? 9)当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带两侧10km以内时,如何合理计入近场地效应对设计动参数的影响?几个典型实际工程案例分享 10)如何理解“活动断裂带、全新活动断裂带、发震断裂带”? 11)如果地勘给出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时,是否均需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放大? 12)如果按《通规》4.1.2-3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8度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和抗震设防烈度9度的高层建筑。。。。等,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是否就可以避免违反强条? 13)《通规》这里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如何合理界定? 14)这次《通规》为何不把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作为强条?何时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15) 当结构中存在与主轴交角大于15°的斜交抗侧力构件时,应计算斜交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请问此时仅用于承载力验算?是否需要考虑此方向的层间位移角? 16)在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时,对于工业建筑活载组合系数如何取值? 17)《通规》明确,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本规范表3.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1)本条由《抗规》的“应允许”改为“应”意义是否一样,不插入就会违反强条。 (2)如何理解“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 (3)如何正确理解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 (4)目前《抗规》仅在条文说明给出地震分组为一组的插入图 表。请问第二、三组如何插入? (5)分享几个典型工程案例 18)《通规》给出各设防烈度多遇地震的最小楼层剪力系数基准值。 请问设防地震的最小楼层剪力系数如何取值? 19)《通规》本次没有把周期折减作为强条。这是何故? 20)你认为在地震工况验算桩身强度时,需要考虑抗震承载力系数γRE吗? 21)《通规》4.3.2-1仅给出“市政工程”温度作用“的组合系数0.65。房屋建筑如何取值? 22)《通规》4.3.2-1风荷载参与地震工况的组合系数0.2。适用对象”风荷载起控制作用建筑结构“才考虑, 如何界定”风荷载起控制作用“? 23)《通规》5.1.12 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 问这个工作具体由谁来负责? 24)《通规》表5.2.1给出丙类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注意这里没有说“多、高层房屋建筑”, 问题思考:单层房屋是否也必须按这个表选择? 25)《通规》不再把“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作为强条,这是何故? .26)《通规》表5.3.1没有给出6度区,高度不大于50m钢结构的抗震等级,请问设计如何进行抗震设计? 27)钢梁+ 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如何选择?是按钢结构确定?还是按组合结构确定? 28)本次《通规》把地下结构工程放在第6章 市政工程抗震措施。但在第5章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中没有涉及地下结构。请问”房屋建筑“地下结构是否需要执行第6章? 29) 《通规》6.3.7-1 当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时,无柱帽的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构造暗梁。 请问:有柱帽的板柱-抗震墙结构,就可以不设构造暗梁吗? 4、解读与深度理解《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基础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特别注意《通规》2.2.2-4 在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注意这里不是“准永久组合”? 2)近年几个典型地下车库抗浮问题的思考,作为设计单位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3)设计院如何避免地勘提供的“抗浮水位”的陷阱,几个典型“甩锅案例”剖析。 4)抗浮水位到底应由谁确定? 5)设计要求肥槽回填如何避免“水盆效益”? 6)提醒设计师务必对外来资料进行分析确认,避免连带责任,几个案例分享 7)隐蔽工程验收,设计院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8)地勘报告是否有时效性? 9)地坑验槽到底该验什么 ? 10)《通规》4.4.7 对于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监测,直至沉降变形稳定为止:设计单位如何把控“沉降变形稳定”? 11)《通规》4.4.7 下列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监测,4.4.7-1 对地基变形有控制要求的: 设计如何把控“对地基变形有控制要求的”? 12)针对《通规》5.2.5 条:是否意味着今后所有桩都需要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其极限承载力? 13)对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地基这里的软弱下卧层是指哪个部位? 14)对于主楼与裙房或地下车库,差异沉降控制指标是多少? 15)采用跳仓法施工可否取消沉降后浇带?控制指标如何控制? 16)是否桩均要进行水平承载力计算? 17) 如果工程桩不作试桩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实际案例分享 18) 对于抗拔桩试验是否必须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5、解读与深度理解《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 特别注意《建筑防火通规》GB55037对构件截面及保护层厚度的几个特殊规定 2)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房屋建筑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屈强比、强屈比、延伸率要求。问这些构件都包含哪些构件? 3)满足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房屋建筑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屈强比、强屈比、延伸率要求的钢筋是否必须选择带”E”的钢筋? 4)连梁及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最小截面宽度是否必须满足不小于200mm 5) 关于楼梯梯柱最小截面尺寸是否必须满足300mmx300mm的探讨 6)《通规》4.4.6-2 除悬臂板、柱支承板之外的板类受弯构件,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强度等级500Mpa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采用0.15%和0.45ft/fy中的较大值。问题思考:CRB600H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是否可以?为什么? 7)偏心受压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是否还需要满足45ft/fy这个要求? 8)连体结构如果采用滑动支座,连体结构是否需要遵守《规范》第4.4.14条? 6、解读与深度理解《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问题1 如何合理界定既有建筑? 问题2 什么样的建筑需要进行鉴定? 问题3 什么样的房屋可以加固改造继续利用呢? 问题 4 关于后续设计工作年限合理确定问题? 问题5 关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可靠性统一标准选择问题 问题6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主要原则 问题7 今后改造建筑面临的几个问题 问题8 对于加固改造工程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9 关于消能减震在加固改造工程的应用问题 问题10 关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责任划分问题建议 问题11 被《通规》遗忘的强条有哪些? 几个典型加固改造工程 案例分享 7 其它有关《通规》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55007-202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组合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4-202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钢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6-2021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其实课堂上讲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有些知识经验工程案例等不便写进书籍,但可以大胆的讲出来,也许这些更宝贵。 魏利金:业界知名工程专家学者,资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历任结构总工、总监。社会兼职:住房建设部(科研)系列正高级(教授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审七委员之一、北京勘察设计协会注册结构工程师培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建筑结构》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地基基础创新联盟结构咨询顾问、全国地产界总工之家咨询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绿色建造设计水平评审专家等。 198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85~2009年在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2010~至今一直在民用建筑设计院从事总工工作。 长期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图审查和设计咨、顾问优化工作,组织并负责设计过多项国外、国内大型工程,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先后结合工程疑难撰写发表45篇专业技术论文(论文设计面极广:超高层、混合结构、高层钢结构、高耸结构、特种构筑物、抗震设计研究、加固改造,大型工业厂房等领域);近年先后带领团队完成5项复杂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审查工程。独著《建筑结构设计常遇问题及对策》2009年出版发行、独著《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与审图常遇问题及对策》2011年出版发行,独著《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疑难热点问题及对策》2015年出版发行,2018年出版发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工程案例解读;2020出版发行《结构工程师综合能力提升与工程案例》一书;2022~2023陆续出版发行“五大门派”《通用规范》解读及案例分析等。2009年~至今先后受邀在全国50多个各大、中城市及部分设计院进行过专业培训授课,主要结合自己撰写的书及新版规范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累计近120多场次。 作为特邀专家参与多项规范、图集编制评审工作及一些复杂工程的方案评审工作。在工程加固改造方面获得部级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程设计方面获得多项优秀结构设计奖及创新奖,2017年荣获总工之家“地产领域突出贡献奖”。 据多年来学员反馈,魏教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讲课风趣幽默,课后和学员都成为非常要好的学术交流朋友,对于大家平时设计中遇到问题都能够非常及时的给回复 ![]() ![]() |
|
来自: nplaiyanfang > 《6-地基基础及地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