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父亲向青年儿子索爱 || 琪鸿

 青核桃吧图书馆 2023-08-28 发布于北京

是青核桃吧第33篇原创作品

中年父亲向青年儿子索爱

作者:琪鸿

《傅雷家书》家喻户晓,并被列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这本书的一面是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生活教育、性格教育等方面,专业又严谨,细致又入微,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和厚爱。翻过来,我读到了家书的另一面,则是父母向孩子索要的爱。

傅雷对傅聪的索爱是带着自责的心理。傅聪从小表现出很强的音乐天赋,傅雷对他寄予厚重的希望,这种希望不仅仅是音乐的学习本身,更有希望他走出国门,为国争光的重任。因此,傅雷对傅聪的练琴及生活礼仪要求都非常严格。有一次,傅聪按父亲的要求在底楼客厅里弹钢琴,可贪玩的他把乐谱放在琴上,手指好像在弹琴,眼睛却津津有味地在读大腿上放着的《水浒传》。结果,三楼的傅雷马上就觉察到了,悄悄地下楼大喝一声,上去就是一拳头。傅聪也曾在接受叶永烈的采访时回忆说,自己鼻梁上有块疤,就是父亲在他练琴时教训他,生气顺手抓起一只瓷盘扔过去划出的印痕。傅聪也在与父亲发生冲突之后,曾两次离家出走。在选编的《傅雷家书》中,能读到傅雷对傅聪在生活方面的严格要求,比如,写信的时候字要多大,邮票贴哪里;签名应该怎么签;到了人家家里见到长辈该怎么样,跟长辈讲话时双手要下垂;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表达感激之情;进屋时,要把围巾、外衣挂在衣帽间;吃西餐时刀和叉不能发出碰撞声等细节,傅雷都会在信中一一叮嘱。

但是,当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之后,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教育不当的悔意,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不愿意或者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内容。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傅雷写给傅聪,1954年1月19日晚)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傅雷写给傅聪,1954年1月30日晚)

傅雷的好友楼适夷也曾回忆傅雷的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

当傅聪因为忙碌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回信时,傅雷就会表现得焦躁不安,牵肠挂肚。“谢天谢地!你果然是因为太忙而少写信。别笑我们,尤其别笑你爸爸这么容易着急。这不是我能够克制的。天性所在,有什么办法?以后若是太忙,只要寥寥几行也可以,让我们知道你平安就好了”(傅雷写给傅聪,1954年11月23日晚)傅雷多次提及傅聪没有回信的情况,“我们历来问你讨家信,就像讨情一般。你该了解你爸爸的脾气,别为了写信的事叫他多受屈辱,好不好?”(傅雷写给傅聪,1955年4月1日晚)。

读到这些时,伟大的翻译家在面对自己子女的牵挂与思念时与所有的父亲毫无两样,背后是父母对子女深厚的爱。当年,《傅雷家书》出版之后引起一阵讨论,有人感叹自己幸亏没有这样一位絮絮叨叨的父亲,有人感慨傅雷的用心良苦。不论如何感慨,这就是人间真情。父母抚养子女成人,不是索要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希望子女茁壮成长,在为人处世方面少走弯路。放手成长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其实更多是对父母的教育,引导父母放手孩子。因为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用絮絮叨叨来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情感需求。

傅雷的坏脾气是出了名的。如果从原生家庭理论来看,傅雷的急躁脾气也是来源于原生家庭。在有关他的记述中,傅雷的父亲在教育中是缺失的,母亲又性格刚烈,常以报仇为训,傅雷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由此养成傅雷孤傲、叛逆、暴躁的性格。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傅雷,在自己中年的时候,开始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一种复杂的,悔意与疼爱纠缠的深情。

傅雷在家书中对儿子索爱,是对真情的觉醒,对父亲角色的重新思考,也是对爱的表达。作为中年父母,重读《傅雷家书》又有了新的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