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认知

 富书 2022-11-11 发布于北京

作者:青允(富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

扩大眼界,打开格局,升级认知,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最近看到一句很扎心的话:

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只活在自己的那个认知圆圈里,行走的区域永远不会超过那个半径,可怕的是他们还茫无所知,盲目自信。

不禁想到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阙如的人因为自身考虑不周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不自知,而且他们一直沉浸在自我虚造的虚幻优势中,常常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些许差距,那为什么差距会那么大,而且越来越大呢?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的一个观点特别深得人心:问题出在最底层——你看世界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认知不同,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的样子。

明明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眼界决定了境界,格局决定了结局;人与人最遥远的距离,是认知。

眼界决定境界

 《胡雪岩谋略大全》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有一乡的眼光,那就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有一县的眼光,那就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有天下的眼光,那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一个人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由自己的眼界所决定,眼界高低不同,境界随之不同。

红顶商人胡雪岩小时候家境贫寒,十二岁父亲病逝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到浙江杭州谋生。

他最初在杭州一家杂粮行当小伙计,后来深得阜康钱庄的于掌柜厚爱,传授他生意门道,开始广交客户并形成了自己长远的眼光。

后来在上海基地处理事务时,他无意间听到两个人闲聊上海地产,说洋人做生意比国人先进;如今上海往西还没有被开发征用。

胡雪岩听到后视野瞬间拓宽,手疾眼快立即带人实地考察,多方论证后,即刻着手上海西部地带的地产开发,赢得了关键的一桶金。

晏殊有句著名的诗句:眼界豁开无畛域,枯藤古木暮烟浮。打开眼界,才能寻找更大的可能。

当年董卿在事业正值巅峰时做了一个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举动:离开光环围绕的13年主持人岗位,去美国留学。

很多人都因为她做了这个决定而惋惜,认为再也不会有比这份工作更好更稳定更被认可的了。

但是没想到,几年后她带着《中国诗词大会》闪耀归来,顿时光芒万丈;

后来又主持制作了《朗读者》,再一次冲出众人视线,揭开了生命中又一新的里程碑。

从主持人到制作人再到总导演,她不断突破自己。

就如董卿自己所说:暂别话筒并不是一时兴起,转身深造换来的会是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别具一格的思路。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的判断与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如果只盯着手里的,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更好的。

眼界,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当你眼界越来越宽阔时,心之所想、内心格局都会随之而改变。

格局决定结局

有一句经典谚语是这样说的:“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饼的那口锅。”

深以为然,即使烙出的饼再大,也要受烙饼那口锅大小的限制。

而我们能否烙出令自己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那口“锅”——格局。

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

“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在创业初期做得很不好。同行太多,没有特色,她绞尽脑汁也没有冲出牢笼。

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许多来往全国各地的货车司机很喜欢贵阳的辣酱,每次都会买一些带回家。

但是一些商家却故意加价甚至有的无良商家将快过期的辣酱卖给了这些外地的货车司机。

陶华碧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她抓住机会主动将自己最好的“老干妈”辣酱送给来往全国各地的司机和不同地域的人。

她的“老干妈”辣椒酱也因此被带到了全国各地,从此走出小山村,走到了全中国,逐渐走向了全世界。

格局,代表一个人的心胸,见证一个人的眼界。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你会成为谁,在于你认为自己是谁。心态决定了状态,格局则决定结局。

曾国藩曾两次陷入险境,最终依靠自己的大格局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一次是他出任两江总督时,太平军兵分三路包围祁门,不仅兵力是他们的十倍以上,在地势上也占了很大优势。

幕僚们看情况危急,纷纷想要溜走。

曾国藩知道后亲自告示:有想离开的,会发放本月全薪和途费,拨船相送;如果事后有愿来者,一律欢迎。

如此一来,原本打算走的人又不想走了。而曾国藩则一如往常批文,稳如泰山。很快在援军的支持下,祁门化险为夷。

另一次是曾国藩率湘军追击捻军,不料突遭围袭,士兵们惶惶不安,无心应战。

因为考虑到力量太过悬殊,曾国藩佯装不知敌情,按兵不动;每日看书、下棋、悠然自得,一切照旧。

士兵们受其影响逐渐冷静下来坚守岗位,而不明内情的捻军见状,更不敢贸然行动,无功而返。

俗话说:小小的花盆里长不出琼林玉树,局限庭院中也练不出千里马,拥有大格局,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格局大了,人生才会有无数种可能。

认知,拉开人生距离

电影《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底层的人,一定会是霄壤之别的命运。”

认知在哪个层级,人生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古人有云: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认知,局限了自己的人生。

井底之蛙被自己的空间困住在井口那么大,和它谈论大海就是超出了它的认知;

在夏天内生死的虫子因为时间的原因,感受不到冬季,跟它说冰雪则是一件很对牛弹琴的事情。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存在认知差异很正常。

著名的熵增定律下,一切事物如果不刻意精进,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走向死亡的。

而真正的能人高手,都是能觉醒自己的认知,具备反熵增思维,刻意改变并且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抗熵增定律,把自己从绝望的沼泽中拯救出来。

真正让你改变的,从来都是你认知以外的东西。

稻盛和夫曾说:当我站在1楼时,有⼈骂我,我会很⽣⽓,因为我听得清清楚楚;

但是如果我站在10楼,有⼈骂我,我会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因为听不清;

那如果我站在100楼有⼈骂我,我不会有任何反应,因为我根本听不见。

而我们终其一生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往高处站,放大自己的格局,⼈⽣将会走向新高。

稻盛和夫从小家境贫苦,27岁不顾家人的阻拦和嘲笑开始创业。

他踏实努力地钻研,不断地做计划,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从京都区第⼀到⽇本第⼀、再到世界第⼀。

面对别⼈冷嘲热讽,他选择屏蔽无视,专注在⾃⼰的事业上;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专注寻找办法,全⼒拼到极致,而不是焦虑懊恼。

他不仅一路带领京瓷,披荆斩棘冲进世界500强,并且KDDI公司也⽤他的经营哲学冲进世界500强。

甚至在患癌十几年后的78岁时,临危受命,担任破产⽇航公司的CEO ,仅⽤1年就扭亏为盈。

我们所得的每一分收入,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变现;反之,我们所有的亏损,也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所欠缺所造成的。

一个人的结果,永远不会大过他的思维,一个人的财富,永远不会大过他的认知。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

写在最后:

认知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学识精力和经验做出的对这个世界的判断!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拉开人生距离的,是每个人的认知;而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我们走过的路,会拓展眼界的广度;读过的书,会沉淀思维的深度;而遇到的人,则教会我们做人的宽度。

点个在看,扩大眼界,打开格局,升级认知,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