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分肉忘了车夫,次日车夫直接驾车将他拉去敌营,从此多一成语

 ZYBZFL 2023-08-28 发布于四川
常言道:“宁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句话所表达的深刻道理,不仅仅是在指涉那些人品卑劣之徒,更是针对那些地位卑微之人的一种警示。这些地位较低的个体,往往因为他们身处劣势,会为了报复而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内容图片
回溯到春秋时期,我们就能找到一则颇为诙谐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到又哭又笑,同时也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相传,那时有一位将军,他因为在进餐时轻视了自己的车夫,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尊重。
然而,命运的轮回却在打仗时戏剧性地编织了一场荒诞闹剧,车夫居然驾驶战车,将国君送到了敌人的营地。这出乎意料的情景,不仅仅成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更让后世流传下来一个典故
606年前,正值春秋战国乱世,吴楚两强相争霸,小国苟延残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说的故事发生在两个小国宋国和郑国之间。
内容图片
当年,宋国依附晋国,郑国依附楚国。楚国派郑国攻打宋国,宋国乃派都城中的王族后裔、骁勇善战的华元将军前往迎战。
华元将军此番出征郑国,原本志在必得。他来自宋国王室,是宋国君主宋康公的孙子,自小跟随名将学习骑射武艺,可以说是王族中最杰出的战将。此次宋国派他迎战郑军,正是希望凭借他的威名和才能大胜而归。
哪知道就在出征前夕,华元将军犯下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他在设宴犒劳将士时,忘记给车夫羊斟留下肉食。这在当时的封建礼法看来,是非常失礼的举动。车夫羊斟虽然只是一介平民,但他驾驶华元的战车,地位也不低。此举无疑是对羊斟的公开羞辱。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重视等级观念的社会,君王分肉有等级之分。羊斟作为华元车夫,本应得到较好的待遇。华元的错失无疑让羊斟感到被轻贱和侮辱。这激起了羊斟强烈的报复心理。他决定要与华元同归于尽,只因一己之荣辱。
内容图片
第二天开战时,华元根本没有意识到羊斟内心的怨毒。他还沉浸在必胜的喜悦中,坐上战车准备指挥作战。哪知羊斟一心复仇,驾车直接冲入敌阵,将华元献予敌军。华元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俘虏了。他自以为必胜归来的期盼就此破灭。
在战国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当时中山国位于河北,实力弱小。
有一次,中山国君设宴款待群臣,烹制了大碗羊肉羹。然而分肉时却不慎忘记了大夫司马子期,导致司马一无所获。司马子期立即愤然离席,后来更投奔敌国楚国,唆使楚国灭了中山。
中山国土沦丧,国君只得仓皇出奔。原本众臣侍卫,到最后只剩两个死士相随左右。这两人原是国君施恩所救,此时回报知遇之恩。国君不禁感慨,自己因一碗羊肉羹亡国,而一点施舍却得两条性命,宁可施恩于人,毋宁怠慢。
内容图片
司马子期之事同样流传后世,被称为“司马怒羹”,成为千古美谈。它同样反映当时的重荣辱文化,司马子期视没有分到肉为奇耻大辱,这激起的怒火终致国破家亡。
中山国君本是个仁厚之主,国小民贫,他一直设法辅佐百姓发展生产。这次设宴其实也是为了犒劳朝中群臣,感激他们对国家的辛勤付出。哪知在分配羊肉羹时,中山国君疏忽忘记了司马子期这位重要大夫。
这对仕途悠长的司马子期而言,无异于奇耻大辱。他沉潜朝堂多年,自视清高,心中早已燃起当丞相辅佐君主的抱负。本以为国君待自己与众不同,哪知今日一碗羊肉羹竟没自己的份,顿时羞辱难当。
司马子期性格刚直,看重荣辱。他认为中山国君此举是有意羞辱自己,于是暗自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不久,司马子期便投奔了楚国,唆使楚王发兵灭了中山。中山国君不敌,几乎丢了性命。一碗羊肉羹的心结,终致国破家亡。
内容图片
在这两个典故中,都出现了忠心的小人,也有背信的奸佞。这类人物的性格形象塑造,使整个故事层次分明、呼应交融。
比如羊斟和那两名死士,他们都展现出忠君爱国、报恩图报的品质。特别是死士父子三代报国,令人动容。他们的诚挚忠诚对比起奸臣的背叛,更加令人钦佩。
而奸臣羊斟和司马子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因一碗羊肉羹误国,一个因没分到肉置国于死地,都展现了小人怀恨在心、旷日持久的卑鄙品格。和那些视死如归的忠臣相比,他们的背信弃义更加睥睨可憎。
那两名死士,其父原是中山国的藩邑百姓,因一次饥荒濒临死亡。幸得中山国君施舍粮食,父亲才得以苟活。他将国君的恩情铭记于心,教导两个儿子报效国家。如今国难当前,两个儿子果然舍生取义,誓死保护国君。他们的义举感动了国君,也感动了后人。
内容图片
而羊斟和司马子期则恰恰相反,他们都怀揣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地位心理。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不顾一切报复起来。羊斟明知祸及华元会使宋国军心动摇,还是我行我素。司马子期也不计国家存亡,只一心向楚国讨好。他们的私欲最终害了自己和国家,可悲可叹。
这些典故中透露出的重荣辱轻生死观念,其实源自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文明的产生和形成阶段。当时群雄逐鹿,诸侯混战,科技还比较落后,生命缺乏保障。在生存捉襟见肘的环境下,人们更看重精神需求,尤其强调荣辱观念。
所谓“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这种重荣辱的价值取向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视荣辱比生命还要重要,宁愿侥幸求荣,也不愿堕落无耻。这种观念主导了当时君王和臣子的言行举止。
同时,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君王需要树立威严和权力,不能容忍臣子的逾距和僭越。所以哪怕是小过失,也会触动君主的神经,导致悲剧。
当时正值诸侯混战、各国角力的乱世,君主的权威不容侵犯。羊斟和司马子期的行为无异于对君王权力的公然挑战。所以哪怕他们只是出于个人情绪,也触及君主的逆鳞,必遭报复。这就是重荣辱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结果。
内容图片
我们还要注意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刚刚出现文字记载,教化作用还很有限。君王和臣子大多凭借礼法传统约束自己,这种环境下,重视荣辱的思想就成了约束社会的重要方式。
这些都帮助我们理解春秋战国时人们“重荣辱轻生死”的历史文化逻辑,也让这些历史典故的主题思想更加明晰。
这些历史故事发生在两个多千年前,对我们当代人来说颇有距闻。然而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和启示意义,却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它们揭示出能使国家存亡的微妙关系,也警示君主要谨言慎行,不能妄自菲薄,要体恤民情,谦虚谨慎,慎用人才。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有警醒意义。要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工作态度,注意言行举止;处事不可骄横跋扈,更不能存有偏见和成见。遇事要理性分析,不可片面情绪化。
唯有这样,才能宽以待人,处变不惊,才能树立良好品德,讨人喜爱。获得他人尊重,也才能在现代社会立足。
内容图片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重演那种“轻生死重荣辱”的价值观。但这些历史故事作为智慧的积淀,其中的启发意义还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它告诫我们不能骄横跋扈,不能目空一切,更不能贪图私利而置大局于不顾。我们每个人都要心存谦卑,心怀天下,方能获得他人的爱戴和尊重。
其次,它教导我们待人要谨慎,处事要细致。不能因为高高在上而漠视或刻意伤害他人感情。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化解误会,团结人心。
最后,它警示我们莫生妄念,想要改变既定的大势或历史进程。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真正自强不息、实干兴邦,才是立身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