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临摹《兰亭序》,写出了新东西,赵孟頫、董其昌都做不到的,被他实现了!

 墨品书法网 2023-08-28 发布于北京

我们知道,帖学一派始终奉“魏晋笔法”为正宗,而“二王”又成了魏晋书法家的代表,很多人甚至把“二王书风”和“魏晋书风”划等号,足见父子二人影响力之深远广泛。起初,王氏一门的书法只在至亲中传承,到了隋代,智永将它传授给虞世南,之后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张旭就都不再是王家人了。

真正学到了“二王”精髓者,寥寥二十人而已,这一点在张彦远所写的《法书要录》中得到了证实。唐灭亡以后,五代杨凝式、李建中也是学羲之的高手。但是随着“尚意书风”的兴起以及颜真卿地位的提高,到了北宋中后期,几乎就没有几个人了。两宋三百年,米芾、赵构真正入了魏晋门径。

就在“二王”笔法衰弱之时,元代赵孟頫的出现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明代的董其昌继之。赵、董二人是可与晋唐相比的帖学大师,但是后人也对他们提出了批评,清代书法家梁巘认为:“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赵孟頫书“俗”,在于他未能突破“二王”,停留在了妍媚层面,而董其昌的“弱”在于他虽以淡墨得“二王”之韵味,但行笔又显空怯。

那么有没有人既能得“二王”笔法之精髓,又能自出新意呢?答案是有的,他就是王铎。用沙孟海的话形容就是“(王铎)结果居然能得其(二王)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我们从王铎临摹的作品中就能看出相比于赵,他的突破之处了。

《兰亭序》是赵孟頫、董其昌和王铎生平临摹极多的名帖,赵倾心于《定武兰亭》,王铎则是临《褚本兰亭序》。赵曾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在赵看来,笔法千古不变,结字可随时而变。

因此,他临摹的《兰亭序》继承了羲之内擫用笔和遒媚书风,惟结字上更加圆润宽绰,因此,当代书法家徐利明总结:“(赵)行书虽得王羲之法度,但又显出拘谨,笔法无王书之丰富变化,又无王书之天然灵韵。”后人所说的“俗”多来自于他“复古而难变古”。

王铎在《拟山园集》中写道:“他人口中嚼过败肉,不堪再嚼。”临《褚本兰亭》时,行笔中侧并用,“於”“彭”等字书写时笔画之缠绕、收放揖让,结字左右距离,上下重心的腾挪,以及“涨墨”,都丰富了原作的内涵。细观此作,每一笔都与“二王”用笔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与原作相比处在“似与不似之间”。

王铎此作注重字势与笔法变化,用笔流畅率意,没有一味追求形似而盲目临帖,从笔画结字本身求变,这比赵、董二人更具新意,对于学书者也多有启发,值得临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