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德裕与海南(中)

 另一面的海南 2023-08-28 发布于海南

李 德 裕 与 崖 州

另 一 面 的 海 南

前文链接:李德裕与海南(上)

李德裕被贬地是今海口还是今崖城?
关于唐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所指的到底是今海口还是今三亚崖城的争论,历史上争论不休。张之洞派人调查,郭沫若专文辨析,海南大学卢业时、乐东黎兴汤等一众岛内外学者各有各的论证,各持各的观点,那他到底是被贬到哪了呢?
大中二年李德裕被贬“崖州”,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那这一年的“崖州”是指哪呢?
崖州之称,始于南朝时的梁代,其所辖区域及治所有过三次变化,第一次在梁大同(535-545年)间,州治在义伦,也就是在今儋州境内;第二次再设并称崖州是在唐武德四年到宋开宝五年(621-972年)间,州治在颜城,也就是在今海口琼山境内;第三次的“崖州”,是宋开宝五年将州治设至今三亚之崖城。
也就是说,大中二年(848年)李德裕被贬的崖州是州治在“颜城”之“崖州”,而非之前州治在“义伦”的,也非之后州治在崖城的崖州,因为这一年今三亚崖城所属还是叫“振州”。很显然,郭沫若先生所说的:“何以称崖州而不称振州,是因为'后世史家和文学家往往好用旧名为典雅,称为崖州,只是沿用了梁陈时代的旧名而已’”是站不住脚的。单举一例,比李德裕早191年,于显庆二年(657年)贬来的韩瑗,在《新唐书》中就直接记为:
“韩瑗… …显庆二年… …贬振州刺史”。
纵使史学家或文学家再如何好古尚雅,也不太可能如此明显地“厚此薄彼”。
争议产生的另外一个点便是李德裕的那首《登崖州城作》,郭沫若先生认为此诗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所写的只会是海南岛南部崖城的情况,而不会是海口市附近。理由是海南南部多山,而北部平衍。这显然也是错误的。按《正德琼台志》所记唐代崖州址在“琼山县张吴都颜村”,即今海口市美兰区多吕村,多吕村一带陶公山、灵山等山虽不高却多,南渡江及其支流密布,一定要“以诗证史”,也是可以形容为“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当然对于“以诗证史”,我持谨慎态度,毕竟诗人多夸张,记事抒情可以,证史,不严谨。
为搞清楚这个问题,清张之洞要求时任崖州(清之崖州,即崖城)知府唐镜沅调查李德裕到底贬在哪,唐知府安排当地举人吉大文落实,于是吉大文呈《上唐芷庵刺史书》作调查研究汇报:“唐李德裕为崖州司户参军,是琼山之崖州”。也算是一个证据,毕竟吉大文自己是崖城人,又是当时之名士,是不太会“造假”的。
至于李德裕所作的另一首《望阙亭》所指的“望阙亭”到底在哪,一众专家也是众说纷纭,但其实这亭早已不在,现所谓的“望阙亭遗址”所建年代为“咸丰辛酉年”,无法作为证据,在这种缺乏物证的情况下再争论《望阙亭》便又回到以诗证史的老路上去了。
大中三年正月李德裕登岛,十月去世,在这期间,他到位于今雅咏村的韦执谊墓哭祭,并诵《祭韦相执谊文》。若认同这篇祭文为李德裕所写,则也成为了李德裕所贬崖州为今海口的有力证据,因为崖州州治所在之今多吕村距韦执谊墓地所在之雅咏村,、直线距离仅约20公里,让一位垂垂老矣的落魄之人辛苦奔波20公里比从澄迈或是三亚赶来凭吊合理得多,科学得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