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镇一一臧村

 唯我英才 2023-08-28 发布于河北

王慧卿

臧村,汉朝就已有此村,可谓历史悠久,自古就有保定城东第一镇之称,文化底蕴丰厚。
一、千年古槐——古老的象征
来到臧村前街,老远就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矗立在街道北侧巨伞一样的树冠遮蔽整个街道近前仔细端详,树心已空,绝大部分枯朽的树身已不复存在,仅有阴面一侧树身存活,却依然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图片
臧村大槐树

人们说大槐树过去更加壮观,树身粗大,五个人才能勉强合抱在一起,高五六丈,树框斜向上伸展,道路两旁的房屋院落全部笼罩在树下,遮天蔽日。一到夏天,槐花飘香,令人流连驻足。不知道它有多少年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树心枯死,阴面仅存的树皮,抽出新生的枝叶,交织枯朽的树枝显得沧桑古拙。

图片
大槐树古老的树身

着道路两旁建筑越来越高,枯死的树框被砍下,留下仅存的活枝,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既苍老古朴,又遒劲盎然。大槐树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古老臧村的岁月变迁。

古代,人们认为槐树是一种吉祥树,并把它神化。认为槐树是“灵星之精”;有公断诉讼之能,尤其善断人间婚姻;槐树又象征富贵,寓意家里或村庄出人才等。古代《花镜》一书对民间喜欢把槐树种植在庭前有这样的说法:“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村民们视大槐树为宝,精心呵护,历经千年,傲霜沐雨,依旧挺拔翠绿。

大槐树旁曾是区公所、公社(乡)政府驻地,后来是村大队办公的地方,也是大队饭馆,以驴肉火烧为特色。大槐树逐渐成了臧村的地标,也是臧村古老的象征。

二、千年古镇——臧村村名的由来

村名的由来传说和刘秀有关。

图片
《王莽赶刘秀》连环画
两千年前,公元24年,东汉光武帝刘秀为避开王莽悬赏捉拿,东躲西藏,从蓟州一路向南,仓皇出逃。一天,刘秀被追赶到一个村子中,街上空无一人,追兵在后步步紧逼,刘秀已精疲力尽,饥渴难耐,眼看就被追上了,前面路边一棵参天古槐,他跑到树前,身体靠在树上,觉得怎么也跑不掉了。他把心一横,抽出宝剑,对着苍天喊道:“苍天啊,难道这颗大树之下,就是我归天的地方嘛?”说完,把眼一闭,刚要自刎,却听到有人说话,“刘秀,这不是你归天之地,而是掩藏君王玉体之处”。“啊!”刘秀大吃一惊,环顾四周并无旁人,原来声音出自眼前的大树,定睛一看,眼前这颗大树竟然出现一个洞。他喜出望外,真是绝处逢生:“天不灭我啊!”刘秀对着苍天作了个揖,急忙钻了进去,树洞立即合拢了。
刘秀一直被追杀,又困又乏,一进树洞就睡着了。等他醒来,睁眼一看,一下子愣住了:自己正躺在一户农家的炕上,一位老者捋着胡子含笑望着他。刘秀见状慌忙起身跪拜,感谢救命之恩。
从那时起,这个村子叫“藏(cáng)村”,古时“臧”同“藏”,人们写字时省掉了草字头,就写成了“臧”村,久而久之,就成了“臧村”。
图片
汉光武帝刘秀像
在臧村一带,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一天,刘秀逃到臧村村南,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没有遮挡,眼看追兵前来,正发愁没有藏身之处,看到一个老农正在犁地,他对老农说,“后边人正在追我,救救我吧”。老农看了看刘秀,想这荒郊野外,到处没个遮拦,藏在哪里?他一看到犁沟说,你躺下吧。老农又一犁,把刘秀埋上了。刘秀突然觉得他鼻孔那里有个东西在动。等追兵过去了,刘秀从土里抬起头来一看,有个蝼蛄(地喇蛄)在他头那个地方,心想,真是倒霉,一个蝼蛄也欺负我。边想,边捏起蝼蛄,两手一揪,蝼蛄身首异处。突然,他恍然大悟,刚才蝼蛄给他钻了个出气孔,是在救他。刘秀想到此,有些后悔,在路旁找了个葛针(枣树枝上的刺),把蝼蛄的头和身子插在一起至今,蝼蛄的头和身子之间还有那个葛针。
三、经济中心——臧村仓
臧村交通便利,是方圆几十里的经济中心。据明朝时期《清苑县志》记载,保定城东有大阳社、孙村社、柳林社、闫庄社,大阳仓、臧村仓、喇喇地仓。
“社”在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同、功能也不同。汉朝时由居民自己组织,称为“里社”,主要是举行祭祀活动,唐代时通称“社”、“社邑”、“义社”、“义邑”、“邑义”等,除组织祭祀活动外,还起着辅助基层政权机构的作用,督促耕作、团保防盗、应官差遣等。宋代许多社的组织和活动呈现了新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具备了地方武装组织的职能。‍
元代以“社”为社会基层组织,是行政单位,以自然村为基础,五十家立为一“社”,社长由社众推举德高望重、通晓农事、家族兴旺的人担任,免除本人杂役,专门督促农业生产;每社设义仓和学校。这种制度在北方先行,元灭南宋后推广到江南,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施行。

图片

《清苑县志》

仓”是古代为防荒年而设置的粮仓。汉朝时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解粮价,隋设社仓,唐设义仓,一直到明清时期均有社仓。它们的区别是,仓的所在地或所贮稻谷来源不一样,常平仓和义仓大多设于州县治所在地,社仓完全建于乡村,多存于乡社。常平仓是官仓,由政府出资购粮存储,有时也接受捐赠,义仓和社仓完全由私人捐赠。它们的作用都一样,一是放谷,就是每当青黄不接时,平价放出,民皆有所食;秋季收获,粮价下落,如数收回,以待次年之需。二是救济,如遇凶荒之年,将米谷发放给受灾农户,维持社会安定。臧村虽不是乡社,但因交通发达,是方圆十几里最大的集市,便于“春夏出粜,秋冬籴还”,是建“仓”的理想之地。

臧村村庄的范围基本上限于前街后街。村四周有城墙,城墙四周有壕沟水塘,设有东关、西关、北关三个城门,周围有桥与外界相通,它是一个市镇的形制。东关外有南北走向的河道,有码头通府河直达天津。

图片
臧村东关

近几十年,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迅速,村庄规模扩大,但现在人们仍习惯把东城门的地方叫东关。昔日的河沟已成道路,虽屡经修垫,仍比东关的地势低2米左右。

作为经济中心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臧村的集市。每逢农历三八是赶集的日子,不知形成于何时,与周围村庄的集市相比较,臧村集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是保定和安州之间最大的集市,吸引周围近百个村庄的百姓去赶集,二是市场多,猪市、牲口市、木头市、粮食市、农具市是周围其他集市所没有的。三是物品全,蔬菜、五金、百货、木器应有尽有

、童年的记忆——赶年集
年集,是指阴历年底的集市,按理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是人们交易物资的场所,但因为它处在人们准备过年的时候,集市上大多是过年用的物资。国人的传统,看重新年,不管官位高低、不管家庭贫富,都要准备年货。年集就显得人多、货多。著名作家孙犁在《画的梦》中说“赶年集和赶庙会,是童年时代最令人兴奋的事”。
图片
小时候,不像现在,天天有集。臧村,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集市,农历每逢一、六是赶集的日子(改革开放后,恢复为农历三、八日为集市)。童年时,跟着大人赶年集,后来,约几个小伙伴,一起步行赶年集。集市上大都是过年的货物:鸡鸭鱼肉、衣服鞋帽、锅碗瓢盆,应有尽有,一眼望不到头的年集上,拥挤的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小孩子最感兴趣的、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卖五香面的和卖鞭炮的情景。
五香面是把花椒、大料、茴香、桂皮等香料放到一起现场磨制出来的调料粉,包饺子、做汤时放上它,味道好,开胃好吃。摊主把预先炒好的香料按比例配好,放到直径盈尺的精巧的小石磨上,用手一边转动着石磨,一边唱着:“我这五香面呀,它顶风十里香。买回家能拌馅儿呀,下锅能做汤。老人们吃了我的五香面啊,添福又增寿,好事能成双。小孩子吃了我的五香面,长大考个状元郎。大姑娘吃了我的五香面,嫁个郎君京城标皇榜……”他略带沙哑的声音,虽称不上清脆,但听起来还算悦耳。招来不少顾客。一边卖着,一边唱着。小时候的我感到新奇好玩,总不免驻足欣赏一番。
逗留时间最长的还是炮仗市。离炮仗市老远就听见放鞭炮的声音。随着人流,走近一看,卖炮仗的争相放着,喊着,一家比着一家,看看哪家响声清脆。炮仗市在臧村东北部的一个河坑里,冬天,河坑里水很少,水面上结了冰,小孩子个个着了迷似的,看着卖家的表演。爆竹大多是大侯村百姓家庭小作坊生产的,他们赶制的炮仗主要有鞭、二踢脚。鞭有手指粗的小鞭,有较粗大的炮仗,俗称雷子,做鞭时,每隔几个小炮仗编上一个雷子,叫雷子鞭。另外还有张登,韦各庄一带来的。大侯村的生产烟花爆竹远近闻名,还办过烟花节。
当时的炮仗药是用自己熬的硝,和硫磺、木炭按比例混合而成,威力小,卖“二踢脚”的用手拿着放,显示自己的“二踢脚”飞得高,炸得响,又安全可靠;卖鞭的拿一根长长的竹竿,把鞭挑在空中,开始大声吆喝:“南京到北京,买炮听响声,真金不怕火炼,好炮不怕实验......”随着炮焾的点燃,炮仗不住地往下掉,落地之前在半空噼啪炸响,有的焾急,来不及脱落“噼里啪啦”响成一片,有的焾慢,一枚一枚不紧不慢往下掉,有节奏的响着。凛冽的寒风中,鞭炮声,吆喝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回家的路上,推车的、担担的、背筐的、提篮的,都收获满满,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儿时赶年集的景象是终生难忘的。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制的五香面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出于安全和环保因素,炮仗市被取缔,这些景象只能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特色食品——驴肉火烧
臧村自古饮食服务业发达。臧村是交通重镇,北侧是保定至安新官道,人员流动频繁,村中商铺、旅店、酒馆鳞次栉比,过往车辆在此打尖,一片繁荣景象。
最具特色的传统名吃是驴肉火烧,跟肉夹馍特别相似,属于烧饼的一种。臧村火烧,用死面做,即面粉用冷水和匀,揉成面团即可。稍微醒十来分钟,摊开来刷上用驴油做的油酥。然后卷成面卷儿,再揪成相同大小的面剂。每个面剂都会揪出一部分包进下一块面剂里,行话叫“填心儿”(也叫“包桃子”),可增加火烧的层次。然后把有褶的一面向下,用擀面杖轻轻把面剂擀成饼坯,先烙后烤,是做火烧的一大特点,烙的时候要用火烧印子压一下,等两面都烙上色后就放到炉腔中进行最后的烤制。等到圆圆的火烧烤至金黄,中间的肚子鼓起,火烧就出炉了。
图片
火烧
臧村火烧个儿大、皮脆、空心,主要是做火烧时面和得比较硬,不粘连,层层叠叠,容易空心,便于装肉。外焦里嫩,脆而不酥。特别是刚一出锅,热乎乎,拿上一个,吃上一口,脆皮,口感极好,咬开火烧,里面冒着热气,麦香扑鼻。单单一个火烧,已经让人垂涎欲滴,再卷上驴肉,简直是人间美味。
火烧是商旅行人途中最好的干粮,它便于携带,利于保存,比馒头更抗饿,由于中间空心,装入肉不易掉落,吃起来方便。
臧村驴肉先以大火烧开,再文火慢炖,配以近20种调料,烹煮时间长,熟度透彻,色泽红润,肉香而不柴,香味绵长,酥软适口。据医书载:驴肉补血、补气、补虚,阿胶滋阴补血、补肺润燥。不仅味道鲜美,还有保健功能。
臧村的火烧历史悠久,臧村驴肉也独具特色,它是卤煮驴肉,入味儿、口感更好。臧村焖子也是一绝,用驴肉老汤加碎肉熬制,味儿香,所用淀粉用红薯粉更爽口,容易消化吸收。
传,臧村杀马和驴的传统和刘秀有关。当年刘秀藏于臧村时,他骑的战马精疲力尽而死,赠与掩护他逃脱的老人杀马食肉。臧村杀马的历史源自于此,当然,此说不足于信。另一说是与臧村仓有关,因为粮站进出粮食主要靠马拉驴驮,兵荒马乱,毛驴死伤较多,故当地有杀驴煮肉的习惯。
图片

驴肉火烧

臧村驴肉火烧的突出特点是,把驴肉煮熟后捞出控干,切后装入火烧里,肉是干的(肉上不淋肉汤),吃起来清爽、不油腻,劲道、口感香醇。我吃过许多地方的火烧,做法不同,味道各异,但一直对臧村驴肉火烧情有独钟。
六、文物古迹——大寺、奶奶庙与石像生
臧村,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文物古迹。过去,村中庙宇林立,有大寺、关帝庙、蚕姑庙、奶奶庙、火石庙、三星庙、老爷庙十八磴,蚂蚱庙一柏零一间等。
大寺在现在村东北角和中村交界处。那里地势较高,比周围高出二三米,上面有庙,香火旺盛。
这里还流传着一段南蛮子憋宝的故事,就是南方人盗宝的故事,古时,南方为蛮荒之地,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有鄙夷的意味,南蛮子把盗宝自称憋宝。据老人们说,在很久以前,来了一个憋宝人,他精通阴阳,通晓风水,发现臧村风水很好,他在村里四处推演,来到大寺这里,感觉应该会有珍宝,便想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挖出来取走,于是,他去村里散布大寺风水不好,村里恐有凶事的消息。人们听后很恐慌,纷纷求他想个化解的办法。他煞有介事地掐指一算,说在大寺地下有不祥之物,挖出来就化解了。村民们赶忙在大寺北边挖了起来,出土了一些土球样的东西,有人说是已故寺人的头颅。人们在谈论土球时,南蛮子趁机把出土的宝物盗走了。
图片

臧村奶奶庙
奶奶庙是臧村现存唯一的庙了,它在北街和通往闸板口的道路交叉口北边(也就是老猪市北边),供奉的是老母奶奶,传说她和米阳山奶奶庙、国公营奶奶庙供奉的是一个神。
传说,老母奶奶是蠡县潘营村人,人称尹氏,当地人称尹二姑,从小父母双亡,长大后嫁与高阳邢家南村,丈夫杨氏。尹氏受嫂子和婆母虐待,后儿子死亡,被丈夫赶出家门,人到暮年,走上流浪生活。她背着纺车从蠡县到国公营村,路上走走停停。
一日黄昏,来到臧村,停下来支起纺车,坐在地上纺线,眼见一只只屎壳郎飞到她面前,她抓住就放到嘴里吃,围观的人们好生奇怪。她走后人们吃惊的发现地上一片栗子皮。
图片



老母圣殿



第二天,尹氏到国公营,修成了正果,称为无生老母。后来她的丈夫杨氏也出家为僧,不知去向。
消息传到臧村,人们在她纺线的地方为她建了一座庙。
图片

无声老母像

过去,臧村水量丰沛,地下水位浅,村西边有地平井,双凤桥。地平井的井水几乎与地面持平;双凤桥就是用三块条石垒成的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路时,在村西河坑(臧村邮政局东侧路南)取土挖出石人,当时,人们没有文物意识,一直放在河坑边,九十年代,人们把河坑填平,建起了民房。石人被立在了路北边,它是一个汉代文官形象,双手持笏,捧于胸前,这应该是一个古墓的石像生。后来又放置在臧封镇政府原址门前,现在已不知去向。
今天,臧村是镇政府所在地,是保定城东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学校、银行、医院、饭店、集市商贸、邮政通迅等一应俱全。白洋淀大道从村北侧通过,交通更加便利,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臧村古镇定会象千年古槐一样再度抽出新的枝芽,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