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夷、叔齐的选择与人生际遇

 古典读书治学 2023-08-28 发布于上海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能不计夙怨,他们心中的怨恨因此也就很小了。”

本章论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兄弟相让,相继逃离。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未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孔子极为赞赏伯夷叔齐,原因何在。我认为有三点值得称赞。一,伯夷承父亲遗命,不愿继位;叔齐维护兄弟道义,把王位禅让给自己的哥哥,这种让的精神,是传承更为久远的泰和之道,周的祖上泰伯也是这样的一个真正谦让的人;二,叔齐的禅让,是孔子对政治的最高期许,孔子向往尧舜之道,也就是禅让之道,天子是:天下为公,真正有德者居之;三,就是伯夷叔齐能够坚守心中的道义,两兄弟之所以阻谏周武王,就是看到了通过战争。一方通过武力打倒另一方,以暴易暴,是不对的,这是两兄弟心中的道义,为道义,不惜王位,为道义不惜身命;为道义宁愿饿死,也不食周栗,这股精神超越生死,殊为难得!以上三者,伯夷叔齐我们看到二人真可谓“当为则为,毫不拖泥带水,无怨无悔”,正是“仁者无忧”的生命境界。

伯夷叔齐,道义重于生死,生命的品格很好,其心志非一般人,绝非沽名钓誉,很纯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知止,是很重要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之一生,知志之大止,知二六时辰之行止,守一不移,持之以恒做事,也不会枉费此生。

做对的事儿,心中就不会有怨。人一生就这样,活得无怨无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