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修身丨修身之道根本在静心,修心养性“六字诀”字字千金

 nangongcunfu 2023-08-29 发布于河北

 

2018-01-22 10:14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愤怒、恐惧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怎么样能够修呢?修身不是现在修道的修,现在说道家修气、修脉,也是修身的一种,但是那个修身同这个修身并不相同。诸位搞打坐的,修道家、修密宗、修气、修脉的要知道,要想身体气脉通了,必须先要静心,心静了气脉自然通。所以修身必须要正其心,可心怎么摆正?

一般学佛学道的都跟打坐有关系,大家说,为什么坐起来心念不能静止?佛家各种境界讲得太多,非常微细,分析的经验很多。我们上古的文化简单,它说这个人心里有时忿,则不得其正。

什么叫忿?两种,一种是怨天尤人,忿恨;一种是情绪始终是闷闷的。据我的经验,人们这样的心理很严重,随时随地感觉到心里有一股闷气,这就是忿。这种闷气发展到情绪特别受不了刺激,看到外面一点不对,脾气来了,一句话不对发起脾气来。

还有,很容易怨天尤人,埋怨。我都对,别人不对,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对,也没有一件事对。盘起腿来,腿发麻,恨死了这个腿。

佛家所谓嗔心,嗔恨之心,也叫做恚,嗔恚,嗔就是发脾气重的,恚,佛学里头是内在的,嗔恚,就是内在“忿”。

比如,我的位置怎么排在这里呢?旁边这个人又咳嗽,这个脚又洗得不干净,有股味道,气得不得了,坐不下去了。所以坐一炷香,等于在那里生气两个钟头,还不如不打坐。如果我们经常胸襟之间闷闷不乐,心不会静。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随时都在恐惧,都在害怕,有些人学佛、修道,盘起腿来,又怕没有坐好;昨天坐得腿发麻,今天会不会麻?做生意怕折本,真赚了钱又怕人家来偷,一天到晚都在害怕中,活了几十年害怕了几十年,活得很可怜。心里不能坦然,此心不能静。

好乐、忧患

每当你们回到书房一坐,很高兴,四面一看,都是书,很舒服。没有地方当皇帝,坐在书本里自称其王。

但是,也深深感觉到,好读书非常拖累自己。爱学问也是个拖累,同爱喝酒爱抽烟没有两样。人有所好就是拖累。所以古人有两句诗,“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所以人到了无所好,才是真解脱,就差不多成道了。

比如到禅堂打坐,心里老想着,这个很好,那个不好,即使天天打坐,也不会成道的,因为你贪图了打坐。打坐不是道,打坐是一种享受,是使你进入悟道的一个修养的方法,道并不一定在定上,并不一定在座中,这一点必须要明了。

执著有所好乐而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忧是忧愁。其实这几种心理很普遍,人随时随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存在,这就是人性很可怜的一面。

“患”是什么,患得患失。就像我们捉住个小鸟一样,捏紧了怕捏死,放松了怕飞了,年轻人交朋友也是这样。一件新衣服做出来,不出去炫耀一下遗憾,穿穿嘛又怕弄脏,这个就是患。

儒家只用这八个字,愤怒、恐惧、好乐、忧患,分析人的心理。实际上,你再把它排列一下,都是相对的,愤怒的反面就是恐惧。所以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他绝对很自卑,下意识的自卑他自己不知道,因为自卑使他就傲慢起来了,要保护自己,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那个骂街的,你在旁边看,他骂了半天,又拿出刀来要砍人,是因为他恐惧——他觉得自己不伤害人,自己就要受伤害。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人都是自己捣鬼。

“愤怒”跟“恐惧”是相对的,“好乐”跟“忧患”是相对的,都是正面与反面。

正心正念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心不在了,不在的心就是佛家所讲的昏沉。讲打坐,两个现象,一个散乱,一个昏沉。什么叫定呢?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永远是清醒的。可是普通人一清醒就乱想了,不乱想他就睡觉,不散乱就昏沉。

正心正念存在叫做心在。你以为打坐起来那个叫正心啦,说不定不是的,你两腿一放,下了坐以后,做人做事一切都在出乱,就恢复到心有所愤怒,有所忧患,有所好乐,那就不叫做修持了。

佛家叫正念,儒家这里就是正心,不在正念正心中就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就是注意到别的地方去了。

视而不见,看东西像没有看见一样,听也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吃东西不晓得吃了什么东西,就是这样。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是这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年轻人读书,一本书读下来大概一句话也没有看进去,心不在焉。你们经常会发现跟年轻人谈话,讲了半天火很大,说你听到没有,他说听到了啊,知道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字他都能听到,讲什么意思他却不懂。

大家天天吃饭,你真晓得这个菜好吃?不过当嘴巴舌头碰到味道,偶然觉得好吃,真正体会那个东西的好吃,没有这个经验,只有高度的宁静才晓得那个饭是怎么样甜,怎么样香。有人吃了一辈子饭菜好像没有吃过一样,食而不知其味。

这个道理叫做修心,要修身必正其心。儒家讲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练外形没用。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瑜伽术,做各种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静心,心正了以后再修身。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

——南怀瑾

静,缓,忍,让,淡,平,被称为是南怀瑾先生修心养性的“六字诀”。这“六字诀”,利身心,淡名利,值得借鉴。

少说话,多倾听。

孔子曰:“智者静”。静能生慧,在平静安宁之中增长智慧,即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水静极则形象明,心境极则智慧生。平日里,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

而且,言多必失。古言“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稳着做事,不急不躁。

“欲速则不达”,人生如登山,并非一味的快就好。在追求成功和成果的道路上,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懂得快与慢的辩证法。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并不代表走得好;根据地势,该快时快,该慢时慢,顺其自然,快慢相宜,才是人生最好的节奏。有时候,慢是一门高超的人生学问,是一种高深的智慧。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

不公平的事情太多,想来这些世间燥事不免气愤,一来伤身体,二来又不解决问题,又奈何?“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会让旁人看戏。

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生在世,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如果不涉及原则,不妨忍一忍,让一让,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的河。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随着时间会变成云烟。

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空中云卷云舒”,要知道“淡”是人生最深的一种滋味。繁华过后是寂寞,绚烂背后是平淡。而淡泊就会宁静,宁静就能致远。

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

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尽管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色彩,但往往生存的时间最长。人要活得精彩,首先是要能活下去,而不被踢出局。因此,我们需要有亲密的朋友,要有自己展露思想的安全空间。在那里,我们就可以显示我们的不平凡了。

-END-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