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安:写诗也要注重证据

 杏坛归客 2023-08-29 发布于山东

写诗也要注重证据

李清安

法学教授在给我们讲证据法时居然提到诗,说古人写的诗歌很大部分还是比较注重证据的。他举白乐天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例,认为这些诗句中就藏有证据,千百年来经得起人们的质疑。

这让我想起有关苏轼苏学士的一则传说:说某日学士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因事外出,学士闲来无事踱步主人书房,看见书案上两句墨迹未干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心想这家伙糊涂不成,菊花耐寒傲霜,何有落瓣之典。于是提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之后王宰相很不满意苏学士,借故将他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苏学士到黄州上班年余,适逢重阳佳节,正是风停雨住的天气,学士便邀好友后花园饮酒,忽见菊花纷纷飘坠,遍地金黄,想起宰相书房续诗之事,不禁目瞪口呆。才知道菊花有不落瓣的也有落瓣的,枯衣护蕊抑或春泥护花,端看花期际遇而已。一味确信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实属孤陋寡闻。

古人写诗无论描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大都能给人一种艺术的真实,引发经验共鸣。细究之,这些诗歌无不都与自然规律不悖,与社会规律相谐,诗的意象、诗的情感符合常识,诗的主旨令人深信不疑。而当下很多人认为诗歌作为艺术,可以随心所欲夸张虚构,无须追求客观真实。于是乎足不出户心游八极,随便可写北上广的变迁、新马泰的日出,至于西欧风雨、北美烟云亦不过尔尔之事。还有些诗的意象有违季节时令,缺乏普通常识,或四季在我不在日历牌,或以一地之物候通约天下之物候……凡此种种,窃以为今人写诗还是应当以身临目识和心感为写作基础,除了那些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作外,一般来说潜意识里还应注重证据,实事求是。诚如是,诗歌才会有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