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南游记(二)

 冬不拉拉 2023-08-29 发布于安徽

洛克之路、业日篝火

这是我此去甘南最大的期待——洛克之路。洛克之路是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1925年选择的一条从甘南卓尼县扎古录乡前往迭部县的科考路线,现在属于国道248的一段,因为其具有的挑战性和一路上令人惊叹的美景而声名鹊起,成为甘南自驾旅游的一条经典路线,挑战性是中途有70公里的非铺装路线,被越野迷们称为自驾者的天堂;令人惊叹的美景则是以被洛克称作“上帝伊甸园”的扎尕那为最甚。

4号早上早早起来,康女士去的是前一天晚上就踩好点儿的一家藏家包子铺,我则犹豫再三后转身踅摸进了隔壁一家“兰州牛肉拉面”店,人很多,价钱便宜,满足了自己的陕西胃。8:00五辆车一字排开,向扎尕那进发。走在最前面的是路虎,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一直以为都是他自己的孩子,偶然在聊天中得知大一点儿的是他的侄女,差点儿闹出笑话来,这一小插曲提醒我:谨言慎行;凯美瑞排在第二,98年的小伙,带着他母亲和女友,还有一只唤作“蛋蛋”的棕色泰迪狗。奔驰、我在中间,和我一样,奔驰也是两个人的家庭组合;排在最后的是迈腾,他们是一家三口,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

图片

出卓尼县城不久,我们抵达了万亩梯田观景台,放眼望去,绿色充满四野,白云漂浮在淡蓝色天空的边际,宛如花匠精心修剪过后的艺术品,又像一幅色彩相宜的巨幅油画,哪怕只看一眼就足以让你抛却所有的忧愁烦恼,感叹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图片

图片

在康女士的感叹声中车队很快就抵达了扎古录乡,路上又遇到了一次被人拦停的状况,从衣服判断那决然不是交警,好在只是和头车简单聊了几句后就放行了。一路上奔驰车主是比较健谈的,个头不高,白色体恤搭配黑色裤子,偶尔还戴着墨镜,啥时候人都很精神,女主则是一位拍照高手,不仅角度选得好,还懂得各种姿势,她将身子伸出天窗的拍法更是引得车队所有的副驾一路模仿。上午10点左右,奔驰在群里说到:是不是走错了,路这么好,咱走的是不是洛克之路?戏说陕西这地方邪性,说啥来啥,没想到陕西人也邪性,奔驰刚说完没几分钟,车队就驶入了非铺装路面,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洛克之路开始了。

图片

车刚开进非铺装路面,就听到轮胎被石子磨得“咯咯咯……”的声音,迎面一辆SUV停在路边换轮胎,路上扬尘很大,只能看到人车大概的轮廓,此时也进入了无信号区域,我不禁为自己的轿车担忧,心里默默祈祷着: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车速控制在了20左右,再往前开,灰白色的扬尘包裹了一切,此时已看不到了前车的尾灯,能见度最多3米,汽车仿佛行驶在风域鬼城一般。这样的路大约走了10公里,路才恢复到了最初的能见度,车在转过一个弯后,使进了一片相对平坦的河谷地段,路两边停满了车,坡下是许多拍照的游人。我们也做了短暂的休整,我和康女士下了缓坡,穿过满是牛粪的草地,来到河边,那是童年时河流的味道,水不是有多清澈,但河中的石头、杂草的形状清晰可见,水不深、水势也不大,忍不住伸手掬起一抔水,河水的冰凉感直达心扉,捡起一块石头冲洗后握在手中,这是我来过的印记。河中、河岸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碗口粗,泥土从根部一直漫到了半米左右的树干上,这意味着这目前平静的河流也有激昂的时刻。回去时在河边的草地上看到了一副动物骨架,细看还残存丝许毛皮,康女士比较胆小,不敢多看,我们又拍了拍照片,招呼着继续出发了。

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非铺装路好走了不少,石子没有那么多了,能见度也基本恢复了正常,即使如此,奔驰、凯美瑞、我还是不敢开太快,路虎的越野优势此时显露无遗,一路跑在最前面,路虎司机中等个儿、膀大腰圆,戴着墨镜,说话时声音浑厚,他在群里开玩笑说:他再开这么慢就要睡着了。我们都知道越野还得看SUV,其实洛克之路一路上轿车也不少,但最多的还是坦克300,时不时在车窗前驶过,那坚实的车脸、厚重的背影时刻彰显出王者的自信。

图片

继续往前,我们进入了一段爬坡盘山路,路上的坑坑洼洼多了起来,伴随着海拔的增高,路边没有护栏的危险性在汇车时显现了出来,我们庆幸出发较早,逆向的车流不是很大。中午100,抵达了半山腰的“洛克驿站”,说是驿站,其实就是当地人依山势围起来的一块集停车、餐饮、骑马的露天休息打卡区。回首环视,些许灰色的巨石在山的两岸凸显了出来,山顶被绿色覆盖,山壁如被巨灵神用刀斧劈开一般,驶过的弯弯曲曲、断断续续的盘山路隐藏在那绝壁之下,我不禁感慨:这才有了“洛克之路”的感觉。山腰的温度低了很多,康女士加上外套去找厕所了,穿越至今,最难的要数“找厕所”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缺水的缘故,我们笑着开玩笑相互安慰:“越原始的地方越落后”。

图片

不知不觉,山近了起来,天似乎在前方触手可摸,云彩仿佛就在耳边飘过,眼睛有多享受,脚下就有多颠簸,约莫一小时,我们登顶,洛克之行也进入了最艰难的“炮弹路段”。大坑小坑不计其数,不知何时,外面飘起了小雨,我向来是喜欢淋雨的,那种细雨滴在皮肤上带来的自然的感觉往往让我联想起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来,我真想此刻就有一双雨鞋、一根竹杖。找了一个拐弯处的平台停下了车,脚下是碎石滑落的深不见底的山谷,对面一座暗灰色巨石山,山脊线笔直的延伸数里不见尽头。我喜欢在这样的地方拍照留念,而康女士则不停的叮嘱我注意安全。山顶路上还遇见一处天然洞穴,有一条被游客在绿色草地踩出的约50米的羊肠小道从道路延伸到洞口,由于雨势渐大,路面湿滑终究没有去探寻。在下了一段缓坡后,来到了洛克之路最大的停车场:28公里处,我们五个家庭纷纷在标志处留念合影。风很大,夹杂着丝丝雨滴吹得人瑟瑟发抖,来不急过多的欣赏停留,我们开始了下山之路。手机也有了较弱的信号,不知何时,迈腾赶在了最前面。我们之中迈腾车主年龄最大,他是一身黑色打扮,小平头,中等身材,一幅文人眼镜搭在他国字型脸的鼻梁上,岁月在他淡黄色的脸上留下了几道浅浅的抬头纹,他的爱人和儿子都很瘦,但从交谈时他们的笑容里我感受了家庭的温馨,我和康女士一直没有提及自身的职业,甚至都没敢问询孩子的学业,深怕打扰他们外出游玩的快乐心情。

图片

图片

随着一路下坡,草原再次显现了出来。蜿蜒的山路像一条巨蛇一头扎进了云气笼罩的山谷去了,两岸的草坪上时不时出现白色的羊群和黑色的骏马,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翠绿色毛毯上镶嵌着的一颗颗银钉和玛瑙。下山路好走了很多,我们未作停留,因为前方是人间仙境上帝的伊甸园——扎尕那。

图片

山脚下雨停了,阳光洒下来,云气跑到了身后的山上,视野变得开阔,虽然是下坡,还是能看见些许建筑的屋顶,车多了起来,傍山的路边出现了商店和摊位,看着导航地图,我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扎尕那。

图片

这里的房屋建筑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古镇:凤凰古城来,但它却并没有那么繁华,又让我回忆起前几年去过的西双版纳的基诺山寨来,但它却又没有那么原始。同样都是木结构为主体,它的那种房屋建筑结构很朴素、古老,外观显得很新、很亮,村子里道路不便,房屋建筑分几片集中在一块儿。进去之后发现全是民宿,导航也找不到预定的“阿玛拉藏家乐”,不得已,最终把车停在村子的半破上,电话联系,拐了好几次小路才算是找到落脚之地,这是个建在山坡上的二进院落,两院之间架一座铁爬梯相连,俯瞰是一个不规则的“回”字,两院都有门,一进院公区的厕所旁还开辟了专门的小猪圈,真是因地制宜。二进院门出去就是停车的地方,时间是3点左右,大多数游客还未办理入住,我们选择了二进院一层最右手边的房间,这里不仅光线好,透过窗户还能直接看到停车场。本来对旅游途中的住宿没抱太大的期望,但不得不说这个民俗给了我们惊喜:进门首先是淡淡的木材的香味,全木的房屋整洁、干净,还有内置的独立卫生间。为我们办理入住的是接电话那头人的妹妹,十五六岁,没有穿民族服饰,黄黑色的皮肤中透露着健康,见到我们自始至终都笑得很自然。交谈中,她告诉我们“阿玛拉”就是妈妈的意思,扎尕那共有四个村子,我们所在的村子是业日村,也向我们推荐了扎尕那的几个观景台,餐馆。

图片

也正是在这里,遇见了康女士心里一路以来最治愈的藏族小姑娘——桑吉草。她是接待我们藏族女孩的侄女,我们故事是从一根雪糕开始的。我和康女士决定骑马去业日观景台饱览扎尕那全景,由于是骑马去,换运动鞋不得不去买一双运动袜,康女士在房间等候,不熟悉商店情况,我只好寻求店主的帮助,就是在这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桑吉草,她甚至是有些激动、骄傲的带我前去,但从它的微笑中还是显露出一丝害羞,很快我们就来到商店,还没等我说话,她就已经用我听不懂的方言让店主明白了我的来意,临付钱的时候我顺便在左手边的冰柜中挑选了一根雪糕拿给了她,她没有拒绝,也没有说“谢谢”,更没有立即拆开去吃,返回时她的笑容很自然,我问:“你为啥不吃呢?”,她回答:“我要带回去藏到冰箱里”。她的回答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来:那时一根冰棍是2毛钱,没有冰箱,但每次总是要等到冰棍融化,水就要滴在衣服上时才吸完最后一口,有时还是几个人分着吃,但这样的享受也不是每天都有。我开始细细打量这个藏族小姑娘,她留着一根过肩的辫子,眼睛不大但很有神,衣着朴素,一双老旧的运动鞋上还沾有泥土。一路上她几乎是跑着的,进了2进院的大门,康女士正在院中了解骑马去往业日观景台的事,桑吉草笑着主动问道:“你们去今晚的篝火晚会吗?”,

康女士表现的很兴奋,她向来是喜欢这样的活动的,“在哪里?”

“就在那边”,桑吉草用手指向一进院大门前方的不远处,

“啥时候开始?”我问道,

“今天900,每个人要15元,”

“那你到时候可不可以带我们过去呀?”康女士开心的问道,

“我到时候去那边跳舞,那到时候一定要去哦,我走的时候叫你们”,说完跑进自家住的房屋里去了。

图片

换好鞋后,我和康女士开启了马背上的旅行。牵马的是年龄一长一少的两个藏族同胞,年龄上看两人应该是叔侄辈,上马出发前告诉我们双手握紧马鞍,双脚登实马镫,下坡身体向后仰,上坡身体向前倾。即使是有人牵着,路上还是很颠簸,这不由得让我佩服起那些策马奔腾的游牧民族来,好在路程很近,在下了一个缓坡,爬了一个缓坡后,我们来到了业日观景台,在这里,扎尕那的村境尽收眼底。放眼望去,眼前是几座巨型的亮灰色石山,像不规则的圆柱体、三棱锥、四棱台……上面与天空接壤,丝带般的云彩在山顶流动,山坡下的四个村子就像一条瓜蔓上结出的四个瓜,错落有致的分布在路的两边,阳光很充足,山脚下一块块泛黄的青稞地和绿色的草地交织在一起,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扎尕那”藏语是“石匣子”的意思,“尕”字单独在汉语中有“好”的意思,就连名字都起的恰如其分。

骑马归来,我们在住宿旁边的一家“观山”餐厅用餐,味道一般,期待中的本土羊肉寡淡无味,倒是大厅的游客留言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最后在康女士的要求下,结账前我写了一张“穿越洛克,偶遇观山,秘境甘南,一路向前”便利贴贴了上去,随后便回“阿玛拉藏家乐”休息去了。

图片

终于等到了篝火晚会的时刻,830,天还亮,出去时,桑吉草就站在院中,她扎了藏族特色的花辫,换上了一套藏青色长裙,上面带着圆形图案装饰,腰间束一条深蓝色扎花腰带,显得特别精神,她拉着康女士的手,康女士迫不及待地和她合影,同行的还有另一个比她矮一头的邻居小女孩。

图片

不大的广场上不断有游客在加入,每人脖子上都搭着买票进场时藏族朋友披上去的洁白哈达,广场很快就显得拥挤起来,摆在角落的音响一直响着藏族的音乐,桑吉草领着几个小朋友开始沿着篝火盆在场地中心跳了起来,她展开着的摆动的胳膊仿佛是一只飞翔着的雄鹰的翅膀,又好像在马背上策马奔腾,脚下变化的步伐,虚虚实实,有时弯腰像在农田里收割,有时仰身像在酒酣后开怀大笑,陆续有游客加入了学习模仿的队列,篝火盆被一圈圈人围了起来,900,天色暗了下来,在音响不断发出的“注意安全”的声响中,一个藏族的年轻人用火把点燃了广场中心的篝火盆,盆中的木材在汽油的加成下,火苗直往上窜,将四周照的亮了起来,人群中时不时发出阵阵尖叫声、喝彩声,欢呼声,真正的篝火晚会开始了。

图片

所有的藏族同胞在最里圈领舞,桑吉草排在第一个,康女士也加入了欢乐的人群,我站在最外圈负责保管行囊、拍摄视频,说是保管行囊,其实哪有什么行李,除了一个挎包再啥都没有了,只是掩饰自己四肢僵硬、动作笨拙的借口罢了。人越来越多,我踮起脚尖,勉强能拍到桑吉草的身影,不知何时,她已经脱去了衣服上的一只袖子,火光照在她的脸上,更显更黝黑了,她的神情此时已不仅仅是“自信”一词能够概括,分明是忘却所有的“陶醉和享受了”。康女士也手舞足蹈地学习着,夜幕的篝火下她的笑容是那样的自然、美丽。每首歌曲结束的间隙,桑吉草总是跑出来紧紧抱住康女士,她们嘴里还交流着什么,我注意到每当这时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她们,我想那定是羡慕的眼光。音乐继续响着,人流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虽然看不清每个人的面容,动作也显得有些杂乱,但快乐的洪流让这片天地显得如此和谐,猛然间,我好像领悟了“56个民族是一家人”这句话的含义。夜色来临,盆中的篝火也暗了下来,结束前由所有小孩们跳的一支“黑桃A”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最后的高潮。晚上1000,游人渐渐散去,除了身边村社的灯光,周围一切被黑色掩盖,扎尕那即将进入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一路上康女士牵着桑吉草的手,约定明天一早见。躺在床上,我们赞叹:桑吉草这么小的年龄,舞跳得这么好,这是一个民族血脉里流淌的基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