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吴中传统村落(4)

 书柜茶室 2023-08-29 发布于上海

4、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

衙甪里村位于金庭镇最西侧,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

村落始建于隋末唐初,村中心有一条郑泾港,开凿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曾为江苏、浙江两省治安防护的界河。长期以来水运发达,两岸商铺林立。民国时期甪里古村为西山最繁荣的村落之一。

甪里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集中于郑泾港两侧,多建于清代,呈现“古风古貌,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整体形式、尺度、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了江南地区的传统。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为单进一堂两厢或多进院落式布局。其平面一般由照墙、门厅、大厅、楼厅沿中轴线布局。

村落现存禹王庙为市级文保。禹王庙历史悠久,始建无考,但远在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已有重修的文字记载。1400多年来,屡毁屡建,历经风雨沧桑,历史上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十四年(1804年),殿壁嵌有重修碑记一块。禹王庙有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10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5、金庭镇植里村

植里古村位于西山岛北部,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的古道、古桥而知名。古道用448块花岗条石铺筑,平正笔直,长158米,沿着平正笔直的古道,走进清幽无限的山野中,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

古道北端的永丰桥,始建于宋代,现存古桥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建。单孔拱形,花岗石砌,桥上台阶、桥栏均保存完好,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对桥耳石,东侧北端桥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条,上刻楷书“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样。桥边有一株清代老樟树,干矮叶茂,形如巨伞。古道、古桥、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绝妙典雅的天然山村图画。

村落约形成于南宋末年,居民多李姓,大多为南宋工部尚书平江知府李弥大的后裔。村内的仁寿堂为第六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