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三大参数 | 感光度(ISO)

 hercules028 2023-08-29 发布于四川

图兹湖的色彩 /F. 迪莱克·乌亚尔(F.Dilek Uyar)

▼▼▼

「 摄影的意义?」

记忆留不住的,照片帮你留住。

刨开工作需要,

我认为摄影的意义就是记录。

所有构图光影等都是为了更好的“记录”。

在街头行走时,你会去观察四周,发现平时忽视的美。

以记录的视角去寻找独特景色或瞬间。

无论成片如何

随着一声快门

时间定格

这个时刻就属于你

  消毒 | F. 迪莱克·乌亚尔(F.Dilek Uyar)

今天要介绍摄影三大参数(曝光三要素)

今天要介绍摄影三大参数(曝光三要素)

快门

/

光圈

/

快门 / 光圈 / 感光度ISO

希望能帮大家也帮自己进一步

希望能帮大家也帮自己进一步理清楚

感光度(ISO)

ISO感光度可以控制相机对光线的感知能力| 摄影:扁担舟

感光度,又称为ISO值,是衡量底片对于光的灵敏程度,由敏感度测量学及测量数个数值来决定,最近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

在胶片时代,ISO感光度是衡量传统相机所用的胶片感光速度标准的国际统一指标,感光度是由所购买的胶片决定的,数值是固定的,是胶片本身的一种属性。在购买胶卷时包装上都会标示ISO 100、ISO 200、ISO400这样的字样。

数码相机虽然是通过感光器件CCD或者CMOS感应入射光线的强弱,不过为了与传统相机所使用的胶片统一计量单位,引入了ISO感光度的概念,因此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同样反映了其感光的速度。

在数码时代,电子化的传感器的感光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设置,这就比当初胶片时代方便了很多。

IOS如何设置:

先把照相机准备好,可以在P、Tv、Av、M模式下调节,直接按机身顶部的ISO快捷键,然后转动主拨盘调节

感光度(ISO)的等级
感光度的等级是倍数关系,如ISO100、200、400、800、1600...相邻ISO之间的感光度提升一倍,其感光的速度也相应地提高1倍。

感光度(ISO)
ISO800(2017年)以下为低感光度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感光度开的越低越可以获得极为平滑、细腻的照片。只要条件许可,只要能够把照片拍清楚,就尽量使用低感光度,只要能够保证景深,宁可开大一级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挡。

这一观点也并不那么绝对。例如我们拍摄日出或者日落时,黄金时期一般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左右。如果使用了ISO 100和F22的曝光参数进行拍摄。虽然曝光时间只有短短几秒,但是数码文件的存储时间加上机内处理时间(为了降低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噪点),拍摄一张照片的所需时间会大大延长。可以设想一下,按这样的效率去拍摄,前后只有十多分钟的精彩天象可以拍到几张?其实这时候完全可以开大一点光圈(保证足够的景深前提下),ISO也可以适度上调,这样就可以缩短拍摄的时间,拍到更多的角度和瞬间。对于图像质量来说,损失并不会很明显。权衡利弊,缩短时间可视为上策。还是那句话,应本着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则,毕竟损失一点点图像质量总比去后悔没多拍几张来的划算。

感光度(ISO)

ISO800~6400(2017年)属于中感光度

在这一段,需要认真考虑这张照片做什么用,要放大到什么程度,假如你能够接受噪点,中感光度设定降低了手持相机拍摄的难度,提高了在亮度条件下拍摄的安全系数,使成功率提高。

感光度(ISO)
ISO6400(2017年)以上是高感光度
在这一段噪点明显,使用这样的设置,拍摄的题材内容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影像的质量,毕竟有的时候拍摄的条件太差,拍到一张质量稍差的照片,总比根本捕捉不到影像好。

感光度(ISO)里的AUTO

AUTO就是自动的意思,和指定具体感光度相对应

ISO AUTO也就是自动感光度的意思,光线好的时候用低感,光线暗的时候用高感。

感光度(ISO)优点:第一,提升夜间成像能力。

遇到暗光场景的时候太多了。不管是室内、夜场、舞台还是夜晚的户外都是暗光场景。为什么要用高感光度?对于暗光场景,往往会因为快门速度过慢而引发画面模糊的问题。也许你会说可以用大光圈、闪光灯、甚至三脚架来弥补这个问题。但是往往大光圈也起不了多少作用,闪光灯拍出的效果太硬,三脚架能防止自己的手抖却不能保证拍摄主体不动,所以这时候就该考虑提高感光度了。

第二,提升高速拍摄能力。

在拍摄快速奔跑的人、汽车或者动物时,我们的拍摄主体移动得非常快,这时提升感光度就是最方便的方法。将感光度的值调高可以使光圈不用开到最大,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一定的景深,还能提高照片质量。

第三,提高特殊题材的拍摄能力。
如果你想拍摄的是夜景作品,夜晚拍摄星空时,也许你会认为三脚架加长曝加小光圈,在拍摄星空时可以用低的ISO,但是这样的操作在拍摄星空时如果快门时间过长,我们拍出来的就是星轨了!所以快门速度不宜过长,这时不但需要使用大光圈镜头,还要提升ISO,甚至要用上ISO 3200才能使星空更突出。

感光度(ISO)缺点:

其实高感光度的缺点总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就是噪点!因为高感光度是通过分布与传感器上的像素点发热来实现提高灵敏度的效果。所以使用越高的感光度,像素点产生的热量就会越多,随之产生的热噪点就会越明显。从最终的照片上来看就会特别的不干净。第二:同一场景同一相机拍摄的照片,ISO 100时照片的文件体积是4.89MB,而在ISO 3200时则达到了7.06MB,极限ISO 12800时的文件体积几乎达到ISO 100时的2倍。所以可以看出,高ISO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噪点增多那么简单,就连存储卡的存储空间和照片的色彩表现都会遭受牵连。

感光度(ISO)产生噪点的原因:

对于作为电子产品的数码相机来说,内部的影像传感器在工作中一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周边电路和本身像素间的光电磁干扰,简而言之就是拍摄出的图片一定会存在噪点,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看到的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
数码相机不同于胶片相机,其感光元件(CCD)是固定不变的,既接收光线的灵敏度其实是不变的,而ISO的增加是通过感光信号放大增益来实现的,放大过程中由于信号太弱及信号干扰等原因而缺失或者损坏的像素也会被成倍放大,因而会出现更多更明显的噪点。

什么是噪点呢?

噪点,有时也叫做噪声,主要是因为电子图像传感器(通常是CCD或CMOS)接收光线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个细微的颗粒,而这些颗粒是被摄物体所没有的,通常是因为电子干扰产生。产生的噪点和杂色并不是平均线性增加的,通常来说,ISO400,ISO800和ISO1600是三个转折点,当感光度在四百以下时画面通常非常纯净,而感光度升到四百以上噪点和杂色就会增加一些,如果进一步提升到一千六百画面噪点和杂色就更加明显。

感光度(ISO)的概念非常好理解,数字每高一倍代表感光度提高一倍。举例来说,ISO 100的感光能力较ISO 200的还要低一倍,因此当所有参数和环境都一样的状况下,ISO 100的照片会比ISO 200的照片暗一倍,如果要将它调整成和ISO 200一样的曝光度,就需要将光圈增大一级、或是将快门速度延长一倍。

同理,今天如果要通过调整感光度将ISO 400秒的照片亮度加倍,则可以将ISO上调一倍至ISO 800,使得感光元件的受光能力提高一倍。

以下我们以ISO 100/ 200/ 400的实拍结果说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状况下,越高的ISO照片越亮,越低的ISO照片越暗。

感光度(ISO)与曝光、噪点的关系:
在快门速度、光圈大小不变时,感光度ISO的大小决定了相片的明暗。
感光度(ISO)太大,曝光会过度,照片就会白茫茫一片,噪点过多;
感光度(ISO)太小,曝光会不足,照片就会是黑漆漆的,照片细腻;

感光度(ISO)影响曝光,随着感光度的增加图像亮度增加

感光度(ISO)影响噪点(颗粒感和斑点色),随着感光度(ISO)值增加图像噪点增加

感光度(ISO)越高→ 感光能力越高→ 照片越亮

感光度(ISO)越低→ 感光能力越低→ 照片越暗

和调整光圈、快门不太一样,感光度(ISO)在部分傻瓜相机或手机上是可以直接调整的,我们还是以单反、微单、类单反这类相机来做介绍。

首先,摄影的4大模式(PASM Mode) 都可以手动调整感光度(ISO),这是因为感光度(ISO)最主要目的仅是提高或降低感光元件的感光度,所以任何模式下都可以调整;

另外,新手若觉得在调整光圈、快门的同时,还要去顾及ISO的高低会手忙脚乱的话,其实可以将感光度(ISO)设为Auto (自动),此时就可以优先专心于光圈或快门的操作。

- THE END -

这是摄影史上最动人的照片之一,瘦弱的小狗,眼神胆怯的男孩,组成了一幅令人过目不忘的杰作。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引用了24张照片,其中4张是柯特兹的早期经典,包括这张《小狗》。

-安德烈·柯特兹:小狗,巴黎

Andre Kertesz:Little dog,Paris, 1928

但最初它是这样的——

安德烈·柯特兹《小狗》,未裁切的原作▲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一位男子跳过水坑,和身后海报中女郎的舞姿极为相似,相映成趣,而男子身旁地上断裂的铁箍像一个“C”。这就是布列松的几何构图、决定性瞬间、现实与超现实。玛格南摄影大师菲利普·琼斯·格里菲斯认为,这张照片寓意深刻,象征着“欧洲跳向未知”。

-布列松:在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

巴黎 Henri Cartier-Bresson: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paris,1932.

但最初它是这样的——

未裁切的原作镜头较远,尤其画面左边混乱,几乎是失败之作。经过裁切,拉近了人物,突出了画面构成。布列松一向强调瞬间拍摄的精准,只拍照片,从不做后期,拒绝裁切照片,所以帮他干活的暗房师傅功不可没。

未裁切的原作(左)和最终作品(右)▲

一位关中汉子抡镰割麦,这是一片麦子被割倒、镰刀把麦子拢到一起的瞬间。如果你没有割过麦子,从实践上说,你就根本不知道麦子是什么,同样也不知道这样的照片好在哪里。这不是狭隘的“纪实摄影”,而是中国人曾经真实的生活(现在到处退耕还林,种麦割麦的人越来越少了)。侯登科也有一些向西方摄影学习的实验性抽象作品,但正是这样质朴的摄影,大致代表了1990年代的中国摄影。

-侯登科:麦客,陕西关中,1997年

但最初它是这样的——

未裁切的原作▲

今天看来,柯特兹、布列松和侯登科未经裁切的原作也许更好些,因为它们更原生,保留了更多的信息可供后人解读。但过去的摄影,尤其是二十世纪早期的现代摄影就是讲求形象、完美。最终,摄影的文献性屈服于摄影的艺术性。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手稿▲

所有抓拍的经典都出自瞬间,用布列松的话说,叫“决定性瞬间”。但在这里,“决定性瞬间”是半完成时态,我们看到的是“决定性裁切”。布列松站得太远,只能后期裁出精确、完美的瞬间;柯特兹、侯登科一样裁切。“啪!”地一下拍了,经典还需修改。

在我看来,“决定性瞬间”不是一个早已完成的概念,相反,它是一个能让我们真正来思考摄影本质的更为持久的概念,因为它牵扯到事物的瞬间关系、摄影构图、美学构成、距离远近等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持久见证着概念的持久。“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话太长,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叫“决定性距离”,因为这同样属于“决定性瞬间”的范畴。

“决定性瞬间”是一个有关时间空间和瞬间美学的概念,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决定性瞬间”的具体化,就是“决定性距离”、“决定性构图”,甚至“决定性裁切”,如果你真“决定”想得到一张好照片的话。“决定性瞬间”是关于摄影瞬间美学的第一概念,虽然它并不完美,甚至显得独断,在一个世人早已只相信“偶然”、“可能”的世界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