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化步骤,不断提升 ——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李本森 2023-08-29 发布于云南

       我特别关注书中提及的一个方法“比较”,通常我在教学感想中的比较就是通过各个角度来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从结果中分析有效性,然后再逆推回去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合并,从而找到一些能改进的策略,这是我在看这本书前对于比较定义和作用比较粗浅的理解。

     怎样让“比较”更有深度呢,带着疑问我进入书本,书中对于“比较”的定义是“分析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行为是一项基本的意义建构能力。”而深度学习推崇的是有目的的比较,高质量的比较。

     首先要列出每个项目的相关信息,即要准备一张描述组织图,我的理解是先可以进行一个头脑风暴,先不要急于去想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简单地从各个角度对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和特点进行描述。

     接着再辨识项目中比较重要的维度和方面,我觉得这就是初步的归类、筛选的过程。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明确,那些比较方面比较有意义。这两步在平时的课堂中是跳过的,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如果能坚持这两步,并反复训练,相信学生会形成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进入真正比较的环节,通常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比较结果,通常用的列表对比法或者是维恩图,文中推荐了“高帽组织图”和“比较矩阵图”它们不同普通的对比图和维恩图有更细致的维度和方面,一是可以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二是给予学生空间要求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比较的得出结论,我觉得不管是维恩图、对比图还是书中提到的“高帽图”和“矩阵图”都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相似和差异,后两者能够更清晰的表现出异同的维度,而前两者相对比较粗线条,从思维的深度来说后两者更胜一筹,但是作为一线的老师不能照搬照抄,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原因,学生相对基础薄弱的可以让他们尝试简单的对比图和维恩图,学生能力强的可以让他们尝试“高帽图”和“矩阵图”。

     最后一步书中提到了一个新颖的名词“社交圈”简而言之就是老师要组织好课堂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对刚刚比较的成果进行改进。这有点像平时课堂中的交流与反馈,我们通常会让个体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小组展示,最后再全班交流再改进,我觉得“社交圈”实质上类似于小组合作和全班的交流感觉,因为他们都是一种思想的融合,根据书中的提示,我觉得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是,回顾同伴的想法并回顾关键思想,也就是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要有提炼和侧重点,对于学生总结的方式提出要有发现的模式,这能让学生在比较时发现一定规律,最后一个“扩展思维”有点像我们现在特别推崇的群文阅读,有了结论后再进行大量泛读去印证和补充。

     通过这次阅读让我体会到比较不是浅显的比较异同,它还有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别具匠心的问题维度设计,我觉得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不断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