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我国藏品最丰富、文物等级最高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清内府。初建时,热河行宫和沈阳故宫的珍宝被悉数运来。至今,馆藏文物数量已达180万件,其中书法碑帖超过10万件。然而,有些珍贵的文物因其价值过高,严禁外借和外传,就像本文的主角——郭尚先的《黄庭内景经卷》。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生于1785年的福建莆田。他是进士出身,擅长书法,并得到嘉庆帝的赞赏。尽管他的名气不及文徵明、董其昌和赵孟頫,但他被中外公认为“小楷之王”,朝鲜和日本都愿意花重金购买他的作品。 据史料记载,郭尚先的小楷取法于唐代的众多书法家,如褚遂良、钟绍京、颜真卿和敬客等人。他的书法娟秀逸宕,直入敬客《砖塔铭》之室,行书嗣体平原《论坐帖》。在他看来,“习书不过颜鲁公这一关,终身门外汉”。因此,他的小楷既有《砖塔铭》的瘦硬之美,又不失颜楷的骨力丰沛。 我们常说,钟繇和王献之代表了小楷的两大体系。“钟派”以古拙朴茂而著称,“王派”则以妍美俊逸闻名。后者的流行度和影响力超过了前者。这种书风传承有序,从王羲之到褚遂良、米芾、赵孟頫,再到明代的文徵明和董其昌。而郭尚先则是这一风格小楷的最后集大成者。 时至今日,书法界仍将钟绍京的《灵飞经》、赵孟頫的《汲黯传》、文徵明的《小楷千字文》和郭尚先的《黄庭经》视为“四大小楷名帖”。《黄庭经》于1824年清道光四年书写,全卷共156行,洋洋洒洒3000余字,单字大小仅有1.5厘米。 郭尚先的作品筆劃纖細,起筆時凌空取勢,入紙時尖鋒順勢,時而逆鋒切筆,行筆時兼顧中鋒與側鋒,通過不斷調鋒,使筆劃既有骨有肉,又不失遒媚多姿。他的作品筆法豐富沉穩,左右開張,撇捺外拓,轉折處頓筆,不露鋒芒。筆劃的粗細對比明顯,如“明”“間”“青”三個字的豎畫。 《黄庭经》的结字端庄平和,重心平稳,筆劃略微倾斜,中线左右轻摆,使全卷富有动势,摆脱了单调感。提到清代书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馆阁体”,但郭尚先能够突破这一字体的限制,融合晋韵唐法,写出不输给董其昌和钟绍京的字。 当代许多书法大师以突破古人、创新求变为借口,写出了“丑书”和“怪书”。而郭尚先则在深谙古法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笔法和扎实的笔力创作。这打脸了许多所谓的大师。 《黄庭经》的笔法细腻谨严,结字端庄灵巧,字字秀气、赏心悦目,雅俗共赏。它是学习小楷书法不可错过的上佳法帖。 如今,我们将郭尚先的《黄庭内景经卷》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复制,与真迹别无二致,并采用传统手工装裱,方便临摹和欣赏。如果您对此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