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发现一神秘大印,上有九个字,学者:朱允炆去向有下落了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3-08-30 发布于日本
首发2023-08-29 23:08·混沌录

自明成祖朱棣领军杀入金陵城之后,被赶下王座的建文帝朱允炆就成了大明第一悬案。而这场跨越了600多年悬而未决的纷争,或许终于要随着贵州一方大印的问世迎来定论。

九字铜印代代相传,疑是建文后人

贵州老农朱永斌家自称为夜郎王后裔,祖传一块大印,宛如一块沉睡的宝石,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秘密。这枚印一直被朱氏家族传承下来,代代相传,如同一道神秘的红线,将家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朱永斌从小听父辈们讲述关于这枚大印的故事,他们说,祖上有一位神秘的祖先曾经当过皇帝,这枚印就是他当年的印记,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而这枚大印,真的堪称神秘。大印分为印纽、印台和印面三部分。印纽精美雕刻,散发出黄铜的光泽,仿佛隐藏着万千神奇的力量。

印台则稳重坚固,上面铸有辟邪神兽,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气息弥漫其中。而印面上,刻有九个难以辨别的古老文字,它们仿佛诉说着一段悠久而神秘的过往。

朱永斌对这枚大印充满了好奇,但也一直困惑着这枚印的来历和含义。于是,在2008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朱永斌决定带着这枚大印,寻找专家的帮助,解开这枚大印之谜。

他来到了贵州民族考古学者林明璋的办公室,希望这位专家能够为他解开这枚神秘大印的谜底。

通过对大印的观察和研究,林明璋先生终于发现了一些线索。他相信,印文所用的篆书体乃是九叠文篆书体。

九叠篆之名,来源于其特征性的缠绕重叠的笔画。印文错综复杂,难以辨认,正因如此,它的保密性非常高。同时其文字茂密,异乎寻常,使人肃然起敬,产生威严感觉。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宋金之后,九叠篆多用于官印。

经过重重考证,林明璋先生初步认为大印上的九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然而,这些字的含义令他感到困惑。历史上并没有“大仃国”这个存在,而“仃”字的意思是孤独无依,伶仃寂寞。

林明璋先生推测,这并非指国名,而是在形容一个国家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国王孤苦零丁流离失所,不得已而将“王都行省”作为一种临时职位来表示。林明璋先生相信,这枚大印就是下落至今未明的建文帝流亡时所刻下的印章。

令人遗憾的是,在2010年1月15日,在经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及多位专家的认真研讨后,认为安顺发现的九叠篆字铜印与建文帝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印章的印文也应该是“太师国王都行省之印”。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呢?这仍然是一个史学界的谜题。但既然贵州有了这样的线索,我们不妨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深入探讨看看。

大明第一悬案——建文帝下落之谜

在建文帝失踪后的那个夜晚,宫中一片混乱,火光映照着黑暗的天空。燕王朱棣亲自率领的军队轻松攻破了金川门,进入了紫禁城。建文帝的命运成了一个谜团,不知所终。

据燕王派人将建文帝的尸体从火中救出,并在八天后将他安葬。然而,这个说法是否真实却存在着很大的疑点。

历史记载往往被权力利益所左右。《明太宗实录》的编纂始于洪武,迄永乐二十二年,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

朱棣登基后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难免会在史书编篡时做一些刻意引导。他声称建文帝自焚而死,一方面是为了向外界传达建文帝已经死了,朝廷需要一个新的君主;另一方面是为了压制任何试图复位建文帝的势力。

除此之外,清朝修《明史》时也出现了两个版本的记载。在康熙年间,朱三太子在各地出现的传闻使得康熙帝心生忌惮,恐前朝遗老会借着由头形成反清复明的势力。

所以,在修《明史》时,清朝史官将建文帝的下落写成了“阖宫自焚”而死,以此为朱三太子“假冒”之说提供佐证。

然而,在乾隆年间《明史》经过修改,将死于火中的人改为了马皇后,而不是建文帝本人。这一修改的背后,是因为当时清朝已经相当稳固,所以没有必要再继续坚持这个“自焚”之说。

正史关于这段历史记载的前后矛盾,让我们看到了建文帝非“自焚”而死的可能性。

而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的另一种可能性:出亡,史书里做了很多推测。 《明史 ·恭闵帝本纪》说他从宫中地道出亡,《明史 ·郑和传》说他逃亡海外……其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推断:《明史·程济传》说建文帝“为僧出亡”。

这个推测看起来无根无据,但如果结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家史来看,又会觉得颇具几分可信度。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皇帝。早年间,因为其家乡发生自然灾害,家中亲人皆亡故,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到寺庙当起了和尚,此后又做过乞丐,几经辗转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聪明老练如朱元璋早就料想到其自己分封的诸王会对他的皇孙造成威胁,便在去世前前给朱允炆安排条后路,保全其性命。而这条路,就是他自己也曾经有过经验的——“为僧”。

寺院在明朝是地位很高的,而且各地都有众多的寺院,只要有度牒,僧人的吃穿住行都不用愁。

那么按照这个推论,假使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为僧”出亡之后,他又去哪儿了?最终落脚于何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湖南新田,有人说是江西上饶,而更多人揣测,也许建文帝的最终归处在西南地区。

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全中国这么多地方,为什么会是西南地区呢?

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角落都在为统一大业做出最后的抵抗。而云南,作为元朝残存势力的最后一片根据地,却始终让朱元璋感到棘手。

云南地势险要,军队强悍,令朱元璋无法轻易攻破。湖广和四川已被平定,但云南依然受元朝梁王匝喇瓦尔密的控制。

在朱元璋统治下,云贵地区一度是明朝的疆域边缘。但他却不甘心让这片土地继续处于边陲状态。于是,他派遣大军前往云南,终于在1381年平定了这片地区的乱局。

平定云南后,朱元璋设立了云南布政司,调整了府州县的辖属关系,加强了军事布署。为了确保军队的强大,他广设卫所,大兴屯田,并在安顺建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

朱元璋的用心良苦,他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将云贵地区牢牢地纳入明朝的统治之下。1382年,普定卫城建成,成为明朝西南屯军的中心。而1390年,威清卫也在今天的安顺建立,为明朝的军事布局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名叫焦琴的指挥官,他是朱元璋的心腹,征云南时累积了许多战功。然而,他在1399年与朱元璋同时去世,他的职位由儿子焦桐继任。

这一父子都曾受到朱元璋和建文帝的恩宠,因此建文帝逃亡至贵州时,选择来到安顺,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

除了焦琴和焦桐父子,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与建文帝有着渊源,那就是金镛。金镛是金筑安抚司的长官,负责管理这片地方。而恰巧,金筑安抚司所辖的地方,正好包括了大名鼎鼎的、传说中建文帝的藏身之地白云山。

关于白云山和建文帝的故事,流传已久。传说建文帝被明成祖赶下了龙椅后,几经颠簸,最终选择了白云山作为他的隐居之地。

而在建文帝托足白云山之后,金镛便主持扩建了山上的寺庙,规模更加宏大。在寺庙中,他安放了一尊建文帝的肖像,供奉在大殿之中受民众的香火。并且宽免了周围庄田的赋税,以供养僧侣。这个举动引起了当今许多人的疑惑,为什么金镛对建文帝如此厚爱呢?

说起来,金镛与建文帝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朱元璋时期,金镛的祖先就与朱元璋有过交情。朱元璋非常赏识金氏家族的能力和忠诚,多次提拔他们。小小的金筑长官司在明初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土司,颇受朝廷的恩宠信任。

因此,金镛对建文帝有着情感上的依恋和感激之情。他觉得自己的家族能够得到如此重用,与建文帝的恩宠是分不开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份金氏家族出于感激给与的回报,建文帝才能在白云山度过长达23年的隐居生活。

而当地流传的一个关于白云山上流米洞的故事,也侧面印证了金氏对建文帝的暗中帮助。

相传,白云山上有一个神奇的洞口,会定量地流出米、油或盐,因此得名流米洞。更加神奇的是,这个洞流出的米也是有定量的——“人少不见余,多不见不足,帝去遂止。”这听起来还颇像如今的一些智能产品。

如果把它当作一个传说故事,算不上太稀奇。但如果结合前文所说的贵州军民、金氏一族对建文帝的感情,那么这个故事就值得再作细品了。

我们知道,贵州军民以及金氏一族对建文帝的感情颇为深厚。但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金氏是不可能公开地接济建文帝的,否则难保不会触怒明朝的掌权者。因此,金氏暗中私下地输送必需的食物给建文帝。

周边屯堡军民和随臣也可能悄悄参与其中。而洞里流出的米、油或盐,其实就是专门为建文帝准备的。所以当建文帝不在的时候,洞里就停止流动了。

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充满着戏剧性。想象一下,百姓们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洞,每天都会看到洞里自动流出米、油或盐。他们觉得这是天赐的恩宠,甚至将这个洞当作神话般的存在。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金氏一族在暗地里帮助建文帝的行动。

当然,尽管白云山上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源远流长,山上也处处可见所谓建文帝的“遗迹”,但一切终究没有确凿的证据。又或许,诸多揣测皆是假,建文帝果真如正史所说,“自焚”而亡也说不定。

参考资料:

叶成勇.长顺县白云山建文遗迹考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5-12.

全伟.明建文帝去向的历史语境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9(02):29-32.DOI:10.13934/j.cnki.cn51-1729/g4.2010.02.014.

范同寿.贵州的建文遗踪[J].贵阳文史,2008(03):79-82.

陆锡兴.九叠篆的来龙去脉[J].南方文物,2009(01):143-148 134.

欧阳震.白云山与建文帝[J].贵州文史天地,1997(02):55-56.

王录生.建文帝避难贵州应是史实[J].文史天地,2003(06):21-25.

明建文帝客死贵州苗区?朱姓后裔捧出神秘大印

明建文帝客死贵州苗区?朱姓后裔捧出神秘大印——中新网

全国知名文博专家肯定安顺文保及历史文化工作-建文帝下落专题研讨会邀请安顺“出席”

黔中早报--安顺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