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城的17处国保单位

 我心飞翔gvqwh5 2023-08-30 发布于安徽

文/图:宁永泉

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我市两处古建筑:马庄华严寺、柳枝关帝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韩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17处,继续稳居全省各县市第一,全国前列。

韩城市全国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7处)司马迁祠和墓韩城周原大禹庙魏长城遗址韩城文庙党家村古建筑群韩城普照寺韩城城隍庙西庄法王庙西原玉皇后土庙梁带村遗址北营庙庆善寺大佛殿韩城九朗庙毓秀桥紫云观三清殿柳枝关帝庙马庄华严寺

1,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故乡——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建成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司马迁祠和墓。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大规模扩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有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2,周原大禹庙

韩城周原大禹庙是全国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大禹庙,也是国内现存两座大禹庙之一。周原大禹庙亦称大夏禹王庙,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颂扬其功德而建造。开凿龙门、治理水患的大禹是韩城人民心目中崇敬的神灵,《禹贡》一书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以及《诗经·韩奕》中的诗文“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等,说的就是大禹带领百姓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凿开龙门,降伏洪魔,使得黄河得以安澜,百姓安居乐业。

3,魏长城遗址

韩城战国魏长城,位于韩城老城南10公里处的龙亭乡境内。从合阳延伸入境,东起城南村,西至城后村,全长20公里,建于春秋时期梁惠王五十九年(351年)。现存最高的城墙是城北村的东段,高10米,长约430米。在距大朋村东北约05公里处的地段,俗称烽火台,有四面相对的砖砌窑各一孔。窑高、宽均约2米,深3米,有曾经住人的痕迹。在城北村与马陵庄之间的城墙,有一高土台,俗称“箭楼”,原为砖砌,现仅剩部分土台。

4,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坐落在陕西省渭南韩城市老城东学巷,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 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之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为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文庙门外不远处有东西两座牌坊,一名“贤关”,一名“圣城”。牌坊上分别有“德冠古今”和“德配天地”。由此两门进入文庙,南立盘龙照壁,为琉璃五龙壁,长十七米,高四点二米,雕刻精美,形体生动,龙有出水腾空之势。此系明万历年间修建。五龙壁的两旁,有砖刻的鲤鱼戏浪,合起来看有“龙鱼河图”之意,五龙壁的东面是“棂星门”,门两旁有龙凤相配。

文庙建筑群共分四个院落。从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院内古柏参天。据载这些柏树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双孔石桥,池子四周围以石栏。院内有对称的东西屋,东侧为“更衣亭”,西侧为“致斋亭”,并有记载明清两代重修概况的碑亭六座。院北三间为“戟门”。由戟门至大成殿为第二院落。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规模最为宏伟。它位于中轴线上,整个殿基为石砌高台,台基上为月台,周围绕以石栏,雕蟠螭纹。踏石阶向上进入殿内。大成殿面阔三间,暗为五间,进深四间,筒瓦歇山顶,大殿两侧为东西廊庑,各为十三间。向北东西有过角门,殿后用花墙相隔,与北面明伦堂组成第三院落。明伦 堂建于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以明人伦,后世学宫悉宗此义。堂为五间,两边有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上边正中悬挂有“师道尊严”四字大匾额。这里昔日教论、训导均对诸生讲经督课于此,教育英才之所。通过明伦堂,往北拾级而上的高台上为“尊经阁”,组成第四院落。尊经阁是藏经书的地方。登阁四望,县城景物尽入眼帘。台高3.5米,周围花墙,为重檐歇山顶。东西两侧配以厢房。韩城文庙总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庭院宽阔,格局规范,结构严谨,显示了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古朴、凝重、雄浑的特有风姿,被誉为镶嵌在韩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57年5月31日被韩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建筑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有关部门拨款整修。现韩城市博物馆附设于此,利用这组古建筑物搞文物陈列,石刻展览,书画展览,以及各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是人们游览的必到之处。

5,党家村古建筑群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村落南北有塬,村寨合一,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村南有泌水绕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势。全村结构由巷道组成,主巷东西向穿村而过,次巷、端巷与主巷连接,符合地形排水方向。巷道地面一律石墁,断面凹形,交通与排水共用。村中的看家楼为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党家村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村内“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

2001年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6,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韩城市西庄镇吴村。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清代续修。建筑面积426平方米,主要建筑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保存有塑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阿难、伽叶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绘画一百三十余幅。大殿东西有土地庙关帝庙各一间,殿前东西侧分别为伽蓝殿与护法殿,殿后有观音洞、禅院等。韩城元代建筑多为悬山顶,墙体厚实稳重收分大,前檐柱额多为通担,这些是认识和研究元代建筑特征与风格的重要而宝贵的依据。

近几年,为了保护好元代建筑,经省文物部门批准,韩城拟将急需维修的元代建筑约十多处逐步搬迁到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现已搬迁了两处四座建筑,连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占地8000余平主米,最终建成约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元代建筑博物馆,建在普照寺内,寺庙建在十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门向南,拾级面上,居高临下,有虎踞高山之势。普照寺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时期,特别在唐初就在韩城地区盛行,建寺甚多,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保留极少,普照寺是幸存的佼佼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照寺据记载,创建于元延佑三年即1316年,建寺后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普照寺主体建筑是大佛殿,殿前东有'伽蓝庙',西有'护法庙'。殿东为'土地庙',西为'关公庙',殿后有'观音洞'。

7,韩城城隍庙

韩城城隍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东北隅,占地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该庙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拍枋。

8,西庄法王庙

韩城西庄法王庙位于韩城市北十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是一座木结构古建筑,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富丽堂皇的藻井,屋顶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吻、仙人走曾变异多姿,形态生动,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法王庙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公元1022年),历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系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据明崇祯五年勒的碑记称:'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庄附近人,相传为屈原后裔,寿一百一十岁。修道于灵贶观(地址在法王庙前的道院)。因灵通帝梦,用针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赵祯),朝廷有感而册之。至仁宗听政,追封为岳法王隧建庙祀之。'又云:'法王善禁咒之术,宋真宗病疽,诸医不效,一夕梦一神人怒目巨睛,乘虬龙而下,以水巽之者数四,香汗淋漓,顿觉体轻,如无病者。然帝问卿系何人?对曰:'臣家在韩城西庄槐柏相抱处',又先其姓氏家属。诏访所居,果得其地,遂建庙祀之,封号法王。自宋、元、明、清各低,香火甚盛。'疾病痛楚,祷辄应焉'。此虽系神话,但西庄井溢村迄今仍有房姓后裔。据年长者谈,产有槐柏相抱树两颗,现不复存在。法王庙前的灵贶观,有法王房寅之墓,用砖筑有塔。庙前原有法王塑像,并有法王用的宝剑一口,鲨鱼皮鞘,长约一公尺,上嵌有黄铜纹北斗星,剑上刻有铭文为'赤山之精,紫电之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庙中最早有元至正二十五年立的碑,乐楼于同治七年为陕西农民起义军所焚毁。法王象和戏楼,行实碑等均已毁没,宝剑也不知失落何处。目前只留下法王宫寝殿和献殿。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雄伟。斗拱构件的彩绘绚丽,技艺高超,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该庙地处公路旁,位于西庄镇,浏览方便。庙的南边,有砖砌六角攒顶塔式法王墓,正方嵌石,上刻'宋法王之墓',刻石对面,有'槐柏古迹;楷书题词。

9,玉皇后土庙

玉皇后土庙位于韩城市东七约15公里龙门镇西原村。庙殿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庙原供玉皇大帝,现神像无存。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正殿、戏台。共有建筑9座46间。占地2895平方米。正殿、献殿均为筒瓦包沟。前檐梁均加彩绘。建筑结构紧凑,气势宏大,保存基本完好。玉皇后土庙座北向南。此庙山门无存,现存献殿、正殿、戏楼以及两殿之东的玄帝庙献殿和正殿,之西的三义庙无存。庙内现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补修玉皇后土庙并建玄帝庙及葺理山门、戏台碑记》载:“玉皇后土之庙,由来久矣。其创建之时无缘考据……天顺七年(1463年)间重为之修焉。右有三义庙,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庙,成化元年(1465年)创立。”献殿梁下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题记,玄帝庙献殿有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题记。玉皇后土庙献殿和正殿的建筑形体高大而特殊,都是布甬瓦单檐悬山顶,抬梁式,四椽?蟆M?胬?8.30米,面阔明三暗六,各间大致相等。进深四椽其长度甚为罕见。柱间施罩幕枋。献殿前檐当心间饰以龙头雀替。正殿前檐每间两侧为砖刻楹联,中开四扇屏风门。两殿山墙之间以有圆洞的砖墙连接,洞额有题字,东为“隐必见”,西为“阳亦显”。献殿前为戏楼,单檐悬山顶,抬梁分心式,前檐柱额上斗,台面中木刻“来仪楼”,左右两侧出入门额分别木刻“声始”、“琴韵”。玄帝庙献殿、正殿,均为单檐硬山顶,面阔各三间。2006年玉皇后土庙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梁带村遗址

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不详。遗址内采集有陶片,以泥质及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多见线纹、绳纹,器形有尖底瓶、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梁带村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车马坑17座。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韩城市商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本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1,北营庙

北营庙位于韩城市老城北街西侧。始建于元代。韩城旧城历代驻扎兵营之地曾设东、西、南、北、中五个营庙,现存北营庙有献殿、寝殿。坐北朝南。寝殿原有关羽塑像一尊,现已不存。仅存“忠义”牌匾一块。庙内另有明代建的舞台一座,坐南朝北,舞台两侧存有明代壁画数幅,保存完好。庙院占地2460平方米。韩城古城区保存下来的庙宇数量比较多,主要是以祭祀众神的祠庙及道观居多,而佛寺的数量相对比较少。那么现保留下来的“营庙”,在当时是做什么用途,一般认为最初是守护城池将士的兵营,分别位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其中东、西、南、北四座营庙位于在四个城门附近,而中营庙则靠近邑署,到了元代在各个营庙内均建有关帝庙,“营”就变成了“营庙”,所以一点也看不出了当时兵营的任何痕迹,从现存建筑的布局来看,无疑应该是祭神的祠庙,特别是东营庙的大门上还保留着“关圣庙”的题记,足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称其为东营庙,而不是关帝庙,推测当初创建时应该和关帝庙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后来根据某种需要在营内建起了关帝庙而已。关于“营庙”的建制,按保存的“东营”和“北营”两座庙宇来说,还应当有“西营”和“南营”,根据“五营”之说,那么除过上述四个营庙外,还应该有“中营”。可是如今均已不复存在,究竟毁于何时,也不见有任何的记载。韩城的古城始建于隋代,而到了元代在各营内又分别设立关帝庙,以祭祀关圣帝君,旨在以祈求关公武圣保佑城池的安全,体现出了人神共治的思想文化,这种建筑格局是韩城古城所特有的。

东营庙与北营庙的布局不一样,东营庙坐东向西,而北营庙坐北面南,建筑的规模、建筑的形式及风格也不相同,还有就是北营庙里建有戏楼,而东营庙里则没有。但东营庙祭祀的诸神,各自划分出了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如:东西走向的关帝庙和南北走向的三公庙。而北营庙则没有这种情况,主要建筑均分布在南北轴线上。这两座庙所相同的地方,就是为了增加殿内的使用空间,均采用了勾连搭的形式,即将几座殿堂连接在一起。东营庙将过殿和寝殿连在一起,由于建筑本身的构造比较简单,所以整体立面形象变化不大。而北营庙则是将过殿、享殿和寝殿三座殿堂连在一起,既省去了部分木装修的门、窗,又扩大内部使用的空间,同时又给立面形象增加了层次感,从建筑的形式上来看,为卷棚—硬山—歇山,从建筑的体量上来看,也就是由轻到重,即由低到高,这就好似一首乐曲,从开始的低潮一直发展到高潮,最后再到结束,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里边无不隐含着很深的哲理。

无论是东营庙,还是北营庙,均集浮雕、透雕、绘画等装饰于一体,虽单体建筑的体量均不大,但是庙内的整体格局保存基本完好,殿堂构造的处理也比较独特,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东营庙隶属于韩城市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北营庙则归属于韩城市金城文管所管理,也已对外开放。

12,庆善寺大佛殿

庆善寺大佛殿位于陕西韩城市古城内,是韩城市唐代驰名的大寺院之一,位于古城南北大街东侧,故俗称东寺。据清乾隆县志记载:“《明一统志》:在县治东南,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修,有仁宗赐额。”历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规模恢宏,建筑雄伟壮观,享誉盛名。其寺民国时期曾为县参议所在地,名曰“中山堂”。建国后其大殿为当时的县府重大会议礼堂,更名“群众堂”。1949年春彭德怀将军来韩城在这里作过关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解放战争形势报告。改革开放后将其寺用作市招待所,并进行了改建,仅保存了一座建筑宏伟的大佛殿。

13,韩城九朗庙

“九郎”指赵氏孤儿;“九”与“救”谙音,于是俗称九郎庙。在九郎庙内祀奉的皆为赵文子(武)、程婴、公孙杵臼。韩城古城九郎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遥想当年晋国朝廷内外一场忠与奸的较量,正义方暂时处于被动地步,忠臣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历尽艰辛,受尽迫害,在险象环生中保全了孤儿,并终于除奸报仇,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史实写成了《赵氏孤儿》杂剧,后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当年的赵武为了报恩,死后与程婴、公孙杵臼埋在一起。至今他们的墓葬还在韩城市南卫东乡堡安村“龟鹤寨”内。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韩城,“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简称三义墓)”是这一历史故事见证地。这对教育后人,弘扬民族正气,启迪人们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深远意义。

14,毓秀桥

毓秀桥又称澽水桥,位于韩城古城的南端澽水河上。桥南北走向,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共有10个拱形桥孔,毓秀桥身全长180米,毓秀桥面宽4.5米。毓秀桥墩呈梭形,毓秀桥底石铺,桥面呈弓状,石缝间嵌铁锭加固,毓秀桥两旁为石栏,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栏两端各设置象征守护卫的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每孔桥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刘荫枢(曾任云贵两省巡抚)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关于毓秀桥,还有一个“三两银子卖桥”的历史故事。毓秀桥为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这个故事至今仍在韩城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当作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活教材。

15,紫云观三清殿

紫云观俗称薛村庵。位于韩城老城西北的象山脚下,距县城2.5公里,在象山中学校内。坐北向南,殿四座、房九间,占地1768平方米。经鉴定其中的三清殿为元代建筑。1957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搬迁到普照寺。三清殿,建于高台上,梁架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外挑四铺作,出单抄,垂拱,计心造,内转为四铺作出单抄。其特点是外跳无昂,转角铺作无角神。灰布筒瓦,琉璃脊、兽吻。正脊为琉璃筒瓦,九脊六兽足姜蹉踏道。除三清殿外,还有三圣殿、四圣殿、犹龙殿各一座。观内现存石碑两通,一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立。一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立。

16,柳枝村关帝庙

柳枝关帝庙位于西庄镇柳枝村,始建于明代,清代曾修葺。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献殿、寝殿。献殿面阔三间12.85米,进深四椽6.45米,悬山顶,灰瓦屋面,琉璃花脊,中饰有宝塔,抬梁式五架梁构架,檐檩施大通木,柱头置七踩双下昂斗拱。寝殿面阔三间9.5米,进深四椽6.9米,悬山顶,灰布板瓦,五架梁,檐无斗拱铺作。其对研究韩城市建筑发展史及宗教文化活动历史提供一定的实物依据。目前该处文保单位现存献殿、正殿,附属建筑娘娘庙、华佗庙。

17,马庄华严寺

马庄华严寺位于龙门镇马庄村,建制沿革无史料可考,据其建筑风格应为元明遗存。明、清两代重修。院落坐北朝南,由献殿、正殿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534平方米。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构架,三椽栿对劄牵用三柱;斗栱五铺作,双昂重栱计心造。单檐悬山顶,灰陶筒瓦屋面。前、后檐门窗后期全部改造。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三檩用两柱。单檐硬山式屋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通檐四椽栿。斗栱六铺作,出双昂,重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单檐悬山式屋顶,灰陶筒瓦屋面。前、后檐门窗后期全部改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