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亦舒说:“花开花落,顺其自然。得失从缘,随遇而安。” 人活于世,所求不过舒服二字。 但是,很多人却因想得太多而疲惫,放下太少而烦恼。 想要活得舒服,就需要取舍有度,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 ![]() 悲观主义,正在拖垮你的生活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可怕?” 评论区有个高赞回答:“永远都在想着消极的一面,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悲观主义。” 的确,人生漫漫,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乐观者,遇事淡定从容,能在低谷中看到希望,绝地逢生。 悲观者,经不起任何风浪,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自甘堕落。 小说《人间失格》中的叶藏,就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从小性情孤僻且敏感的他,无法感知幸福和快乐。 人人都羡慕他家境优渥,他却以良好的出身为耻,偏执地认定自己是异类,活得惴惴不安。 随着年龄渐长,他变得越来越颓丧,行为也越来越放荡不羁。 在上学期间,他不仅逃课去画塾写生,还终日混迹于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为了支付昂贵的烟酒费,甚至不惜典当身上的贵重物品。 可他越是堕落,越感觉人生疲累无望。 为了逃离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他曾试图跳海自杀。 被人救起后,他不但没有丝毫重生的喜悦,反而愈加疯狂地自我放逐——抽烟、酗酒、嫖娼、吸毒。 长此以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他不堪重负,最终只能在精神病院了却残生。 叶藏的悲剧,源于他悲观颓废的处世态度,他走不出思想的牢笼,看不见生活中的光亮。 他只看见生命的无常,世界的肮脏冷漠,人性的虚假丑恶,甚至只相信死亡那一瞬间的纯粹。 纵观他的一生,明明也有不少温暖的人和事,可他宁愿丧气度日,也不愿重新审视生活。 很多时候,拖垮我们的不是磨难,而是消沉压抑的情绪。 切斯特顿说过:“悲观主义像鸦片一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虽然有时可以入药,但绝对不能当饭。”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如果一味深陷于痛苦的泥潭,只会让自己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人生实苦,挫折磨难是常态。 虽然你无法掌控命运的好坏;但是,你可以调节内心的悲喜。 当你勇敢地直面伤害,不愤怼,不逃避,方能冲破黑暗的桎梏,迎来万丈光芒。 ![]() 凡事往好处想,则无往而不乐 歌德说过:“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确实,世间之事,福祸相依,光明与阴暗并存,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心放宽了,生活自然就顺了。 《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黄庭坚19岁那年,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入京科考时却名落孙山。 放榜当天,落榜之人纷纷捶胸顿足,唯有黄庭坚泰然自若。他没有在意亲朋好友异样的眼光,回到家乡,继续闭门苦读。 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考,果然不负众望,位列三甲榜首。 当他准备进入官场大展宏图时,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屡次被贬的命运。 有一次,因小人构陷,黄庭坚被贬至荒凉之地——黔州。 朋友替他担忧,他却一笑置之:“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在那段清苦的时光里,他焚香读书,养花种草,修篱种竹,将破败不堪的住所,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悠然舒适。 生性洒脱的黄庭坚,总能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而后将起伏无常的经历写成散文,趣意盎然。 正是凭借这种淡泊从容的心态,他熬过了所有波澜曲折,不仅重获朝廷重用,还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如果他因为一时的失意而灰心丧气,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名垂青史。 所以,生活美好与否,往往在于一个人的心态。 心存阳光的人,所到之处皆是繁花似锦,生活顺遂明朗。 相反,心底布满阴云的人,目之所及皆是枯枝败叶,生命也就黯淡无光。 人生路上,若遭遇狂风骤雨,就砥砺前行;若偶遇花香满径,就闲庭信步。 如此,你才能内心湛然,无往而不乐。 ![]() 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意思是说,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是占了其中一根枝条; 偃鼠饮黄河之水,黄河再大,也不过是灌满自己的肚子。 动物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物质素简的人,活得更轻松;生活简单的人,走得更长远。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就是一位简朴纯真的人。 有段时间,他辞去教职工作,举家迁居重庆郊区。 他住简陋的屋子,穿朴素的衣衫,与家人一同犁地种菜,畜养家禽,虽然辛苦却非常满足。 劳作累了,他便倚在窗前赏鹅;闲暇之余,他就沉浸在读书作画的世界里。 战乱期间,丰子恺与亲人四处流离。 逃难途中,他发现大人都是愁容满面,小孩子却兴致盎然,拿着香烟簏子叠出轮船、小桥、汽车等玩具,玩得不亦乐乎。 丰子恺不禁感叹:“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看得最清楚。我比起他们来,心眼已经被世间尘劳所蒙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