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攻下剂,药仅四味,可治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风心病、支哮……的一张中医方子!

 风声之家 2023-08-31 发布于江苏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引子

中医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即在收集了基本的证据(症状、体征)后,审症求因,依证选方,加减用药。正如《论衡》所言:“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好的中医就像一个私家侦探,而疾病就像一桩桩案件,需要在收集有效证据(病情)的基础上,合情演绎,抽丝剥茧,找到罪魁祸首(病根),然后才能更快地将元凶缉拿归案(治好疾病)。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难在坚持,难在入门,为了帮助大家打好中医基本功,练就一身治病本领,本公众号特推出“跟我学中医”板块,前方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功在当下,每天坚持十分钟的学习,打牢基本功。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的祛水名方——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胸腔积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肺心病水肿、腹水、幽门使阻、风湿性心脏病、肠道功能紊乱等病证属水饮结聚,水走肠间者。

{组成]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次1丸,食前温水送服、每日3次。酌情渐增。

《金匮要略》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肠间有水气,系指水饮留于肠道或腹腔。水饮留于肠道或腹腔,气机不利,故见腹胀满肠鸣;

水在肠间,气机阻滞,郁而为热,蕴结在肠,致使腑气壅塞,故见大便秘涩,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沉实微数;

气不布津,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舌干燥;

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不利。

因此,本方为攻逐水饮,行气消胀之剂,临床以腹胀肠鸣,口舌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而此方之应用,除水饮积于肠道外,亦每用于饮积腹腔之臌胀。现代临床常用治肝硬化腹水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胸膜炎、心包积液、肺心病、哮喘等属水饮蓄结者。

本方证治为水饮滞留肠间,郁而化热,腑气壅塞不通所致。治当攻逐水饮,行气消胀。

防己辛而寒,利水消肿,《神农本草经》卷2谓之“祛邪,利大小便”;

椒目苦辛寒,能行水消胀,《新修本草》卷14言其“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二药相合,导水饮下行,从小便而出。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降则水道行,葶苈子苦辛大寒,能泻肺气之闭塞,能下气行水利尿,兼通大便,《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走,长于攻逐肠胃积滞,故方中藉其荡涤肠胃之功,以泻下水饮;

二味相合,逐水通下,使饮邪从魄门而去。

四药皆攻下之品,易伤胃气,故以蜜为丸,甘以缓之,使其泻下逐饮而无伤正之虞。

诸药相伍,辛宣苦泄,前后分消,共奏攻逐水饮,行气消胀之功。俾水饮得下,升降复常,气能布津,则腹满减,口干舌燥之证亦除;

[加减法]

若口渴者,是饮热互结,腑气不通,津不上承之故,当加强破坚之力。方后注云:“渴者,加芒硝半两。”系宗《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义,取芒硝泻热润燥软坚之功。

注意对脾胃虚弱,水饮内停者,应慎用,勿犯“虚虚”之戒。使用攻下逐水之法,可暂不可久,以免攻逐太过,损伤正气。

[方论选录]

尤怡:“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是以肠间有水气而口舌反而干燥也。后虽有水饮之人,足以益下趋之势,口燥不除,而腹满益甚矣。防己疗水湿,利大小便;椒目治腹满,去十二种水气;葶苈、大黄泄以去其闭也。渴者,知胃热其,故加芒硝。《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谢观:“此方以防已、椒目导饮于前,大黄、葶苈推饮于后,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