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序跋集(30)《十五年写作经验》序

 吴越尽说 2023-08-31 发布于浙江

《十五年写作经验》序

写作是表现。表现的好和坏,是技术的问题。技术如果有经验,至少能把意思畅达出来。否则格格不吐,就是犯了写作第一桩大毛病,即所请“笔不达意”。
写作而能写到笔能达意,实已匪易。因为达意二个字包含的很广,意思有简单,也有复杂,还有曲折。说到达意,便不论意思如何复杂,曲折,都得要表达出来;假使只会表达简单的意思,而曲折复杂的意思就表达不出来,那写作的程度,还只是在“笔不达意”的阶段。
写作原来是靠经验,而经验是像守财奴的财富一样,是一滴一点地聚集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为,所以没有经验的便不能勉强。写惯堂堂论文的评论家,要他写风花雪月的细腻的诗词,便是强其所难;同样,写惯诗歌小说的作家,要他写经国济世头头是道的大论文,也得“敬谢不敏”。总之,写作样样都会而且写得都好的全才,到底并不多见。不过自己所没有的经验,也可从旁人的作品里采集其经验,以补不足的。评论家能多看千百篇诗歌,也可以写诗歌的。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讲述写作方法的书籍,从来最多,诗话就是其中一类,可惜所讲的,零碎得很,不肯作组织的研究。自与西学沟通之后,关于写作方法,才有组织的研究著作,文法类则有马氏文通,修辞学则有陈望道氏修辞学发凡,以及其他许多关于作文方法的书籍,对于学习写作技术方面,实在贡献不少。
写作的甘苦原来写作者自己知道得最明白,写作者如肯自叙其写作经验,自然更其亲切有味了。可惜此种书籍在中国还是极其少见。
若谷张兄努力于写作,于兹十五年,孽孽孜孜,弥钻弥坚,而他在大中学校当教授也有多年,所以又极富于教育经验。今出其十五年来的写作经验作有组织的叙述,写成《十五年写作经验》一书,内容分为四部:(一)叙述其学生时代的写作经过;(二)叙述其记者时代的写作;(三)为写作技术经验,特别注意于描写方面,以及叙述其如何从法国文学中获取写作方法;(四)为文体研究,举凡文学批评,文学随笔,音乐批评,写景文,游记,写真文,传记作法等,凡是他自己亲身经验得意的写作力法,都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了。
作法书籍最苦干燥,而若谷兄这部著作,读来却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这不仅因为此书偏叙自身经验之故,也因为作者富于教育的经验,知道循循善诱的方法的缘故。换言之,作者一方面竭力叙述其“得意之笔”,一方面却想尽方法使读者获得写作的技巧,所以写得既有兴趣,而又恳切(或者可说是实用)。
曾记得法国近代文豪法郎士的文学生活序中说,故事题材,岂仅限于人事,就是文学也可作为故事的题材的。他的文艺批评,正是他所创作的文学故事。若谷兄这本著作,可说便是法郎士所说的写作故事集,一本绝妙的写作故事集。

一九四〇年秋徐蔚南序于泽人堂

*这篇序最初发表于1940年9月14日《中美日报》。张若谷著《十五年写作经验》同月由谷峰出版社出版。

笔者注释:

1、张若谷此人之前曾介绍过,是一位音乐家和文学家,跨界的学者,是徐蔚南最好的朋友之一。“孤岛”时期主持《中美日报》副刊“集纳”,曾开设“文化谈座”,邀请徐蔚南撰写“中国美术工艺漫谈”,后在报上发起以认股方式出版《集纳选集》,出版计划的三辑中也包括徐蔚南的几篇文章。启事名为《集纳选集认印简则》:(1)《集纳选集》由集纳编者负责编纂,选取文稿十万字至十五万字,用白报纸排印,32开本,预算成本约需三百元。(2)认印者分作者股及读者股两种:作者股每股国币五元,读者股每股国币二元。作者股可将稿费移作股金。读者股一律缴纳现金。(3)股资集满二百五十元时,即将《选集》付印,如募集不足,将已收股金分别发还。(4)选集出版后,作者股每股取书十本,读者股每股取书四本。

《中美日报》集纳1939年12月4日刊出的“认印简则”

认股成功后,《集纳选集》由上海集印出版社1940年出版。该书以最低成本出版,既没有图片,又是零星发表,三辑中只有一篇,全部出齐遥遥无期,并未达到徐蔚南预想的效果。后来徐蔚南在舒新城的帮助下,依靠中华书局才得以结集出版,最终是满意的版本。但徐蔚南仍心存感激,得知张若谷的《十五年写作经验》即将出版,主动为其撰写序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柳亚子先生为张若谷的这本书题写了书名。笔者认为这又是徐蔚南的“老好人”举动,请出前辈来,给足了张若谷面子。

《集纳选集》第三辑上仅有徐蔚南一篇文章

2、序言写作时,战争的环境使不少作者生活更加清苦,很多人感到前途渺茫,只好违背初心,放弃了心爱的写作。张若谷在该书的《跋》中说:“最近看到一个在报界服务近十年的同道的文章,他满纸牢騒,发表他的感想道:'十余年来大家从事于自由职业的,战争发生之后,总感到自由职业,不但不自由,反而加了一层桎梏似的,切身受到了痛苦。’因此他便看破一切,不求进取,但愿自食其力,投笔从农。”“有许多所谓识时务的俊杰,在国泰民安的日子,他们都是有一副书犬子脾气,孳孳孜孜,从事笔墨生涯,等到环境一变,他们不愿再干清苦的工作,他们中甚至于会有人说:'我这枝秃笔,卖文二十年,依然一肩行李,两袖清风,再干下去,必将老死窗下,始终保持腐儒的头衔,我又何苦出此!’”徐蔚南也有感于此,他为本书写序,表达了他坚持写作,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他说:虽然“学剑不成,学书又不成,困顿在孤岛上,就用笔来工作,用笔来鼓舞我们的自信力。”(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跋)

徐蔚南请出柳亚子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

3、再说说《中美日报》,它是一份以美商身份登记的报纸,在上海孤岛时期隶属国民党中宣部的一份党报,其文艺副刊《集纳》为孤岛上海存期最长,版面最稳定,抗战姿态最为激进和读者反响最大的副刊之一。(郭刚:《中美日报·集纳》与上海孤岛时期的文艺抗战,《文学评论》,2019年1期)。社论方面,除詹文浒、钱纳水、查修、李秋生、倪文宙等撰写外,大都数由胡朴安和徐蔚南主持的党报社论委员会即正论社包办。文艺副刊“集纳”的撰稿人,都是留沪知名学者,撰稿队伍中,一部分是张若谷在新闻界的友人、震旦校友、基督教教友和大学教授,以及积极投稿的青年。徐蔚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很大,他一方面联系着柳亚子、胡朴安、胡寄尘、胡道静等新南社社员,同时因担任正论社副社长,联系着国民党中宣部驻沪专员冯有真。徐蔚南任职的上海市通志馆和上海市博物馆,围绕这两个学术机构他联系了叶楚伧、柳亚子、胡朴安、胡寄尘、胡惠生、胡道静、胡传厚、席涤尘等人,都是“集纳”的撰稿者。除左翼作家以外,这份报纸团结了新闻界所有可以团结的学者,同时还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成为国民党孤岛抗战文艺开展的最重要阵地”。(来源同上)

徐蔚南这篇序写于“泽人堂”

4、这篇序言使笔者感兴趣的还有落款,徐蔚南是这样写的:“一九四〇年秋徐蔚南序于泽人堂”。这是笔者第一次发现徐蔚南用“泽人堂”落款。到目前为止,笔者在有关徐蔚南的文章或资料里五处看到“泽人堂”,除了这篇序言落款外,另四处是:一、“上海辞书出版社藏有一批关于上海地方史料的碑帖并附有目录,目录的编订者署名'泽人堂’。而书中夹有一张签条,上书'上海碑刻共二百八种,泽人堂向徐蔚南购入九十四次’。”(张霞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文献源流述略》,载《都会遗踪》2020年第2期);二、“苏州博物馆所藏明拓《兰亭图卷》,后有柳亚子、褚德彝题跋,为徐氏泽人堂旧物。”(李军编《上海鬼语》出版说明,海豚出版社2014年6月);三、“徐蔚南著作集:……《泽人堂汉画集藏目》,上海图书馆存稿本。《历代石刻画家拓片目录》,上海图书馆存稿本”。董振声、潘丽敏主编:《吴江艺文志》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12月);四、1946年7月16日《大晚报》刊:“本报又一新贡献,由泽人堂主持《迷之园》,纳凉消夏,益智增趣。”这五处“泽人堂”的出现,都指向徐蔚南。笔者认为,泽人堂可能是盛泽徐氏的堂号,也可能是徐蔚南的书斋名,而徐氏家族堂号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李军编《徐蔚南:上海鬼语》出版说明2014年6月

写于2023年8月2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