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对性别分化的强调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8-31 发布于河南

【父母对性别分化的强调】

这种性别分化的强调往往在一个人刚出生就开始了。男孩和女孩一般一出生就马上给贴上了性别的标签。父亲、母亲、亲戚、朋友和医护人员也就马上会根据这个标签表现出不同的对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奥克利发现,父母在孩子刚出生就根据他们的性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们往往要求男孩活跃一些、主动一些、积极一些,而对女孩却期望她能文静一些、被动一些。如果孩子表现出与他们期望相一致的行为,他们会积极地给予鼓励。相反,他们给予鼓励的次数就少多了。父母对男女孩哭闹往往也有不同的烦躁阈限。父母对女孩的哭闹阈限要比男孩高一些。这也许是因为父母主观上觉得女孩哭闹得厉害是自然的。而对男孩,他们可能没有这种认识。因此男孩的一些低强度的哭闹也常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烦躁。

到了儿童长得稍大一点的时候,父母和社会的男女分化的意识就更加强烈了。父母在服饰上、玩具上,名字上都进行着性别的区分。比如,女孩往往给取上“娇、丽、花、婷、翠”等等使人一下子就能猜到这孩子是女孩的名字。父母给孩子的玩具也常有明显的区分,男孩得到的玩具往往是机械性的、活动性的、竞赛性的,如刀、枪、炮、汽车、飞机、坦克等,而给女孩买的玩具则多是与家庭生活以及模仿女性典型职业的玩具,如洋娃娃、模型碗、筷、家具等。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有许多刻意进行性别区分的地方。比如,母亲常对男孩子说:“长大了要象爸爸一样”,对女孩则说“长大了要象妈妈一样”。男孩如果积极主动,参加户外活动和竞争性、争斗性游戏,他们一般会得到家长的鼓励,而他如果拘谨、胆小、怕羞,并常足不出户,就很可能被斥为“女孩子气的”,女孩子则总是被鼓励去从事户内活动,如玩洋娃娃、扮护士、扮妈妈,文静、温柔、顺从、细心等被作为女性的美德为父母着力地加以培养。如果一个女孩子过于热心于户外活动又十分好动活泼,她是很易被人扣上“假小子”的帽子。另外,儿童教育媒介如电视、广播、课本、画报、读物中,性别的差异也很明显。我国有人对小学课本进行了调查,发现课本中男性和女性出现次数大不一样,男的要多于女的。而且他们之身份、形象也各不相同。女性常以老师、护士、奶奶、母亲等形象出现,而男的常是军人、工人、农民等形象,而象父亲、丈夫等家庭式形象出现得很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