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远辉:宋常德《善卷祠记》作者非李焘考

 城头山视窗 2023-08-31 发布于湖南


宋常德《善卷祠记》作者非李焘考

        文/谭远辉

《善卷祠记》最早见于明嘉靖《常德府志·艺文志》卷十八,作者署名“李焘”,全文如下:
皇宋开禧改元,岁在旃蒙赤奋若,重阳日,提刑兼府事建高蹈先生祠于常武之德山,而为记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也。”此非庄周所载善卷对舜之言乎?武陵有善卷坛,辰溪有善卷冢,此非李吉甫《元和郡志》载善卷游戏之所乎?在隋,则刺史樊子盖慕卷之德,改此山为善德山,名坛宇曰“善德观”。在我朝大中祥符,则以诏加先生之封祀之。政和,则赐号“遁世高蹈先生”。淳熙五年,则巽岩作《善卷坛记》。今坛宇虽不存,而碑碣尚无恙也。亦有无名氏之诗曰:“山拥翠屏千叠秀,涧拖轻练一条深。尧时高士烟霞洞,依旧丹炉锁桂林。”刘禹锡诗曰:“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福,名是无疆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当回首。”故践先生之遗迹,颂先生之高风,贪者廉,懦者激,盖自勋华以迄于今日矣。故先生之迹未尝不昭扬,而先生之祠宇乃有时乎废兴?岂有数以存乎其间耶?虽然,非数也,盖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也,兴者其常也。惟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人得之以致君,则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人得之以泽民,则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尧虽不能以授先生,而尧之道即先生之道也;舜虽不能以逊先生,而舜之道即先生之道也。尧舜之道岂有他哉?孟轲氏尝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又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善与尧舜,非二物也,善乎!董仲舒之言曰:“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人知善卷之“善”乃卷所得之道,而非卷所得之姓,则可与足先生之堂,正先生之道矣!故予又为之语曰: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积德彰1


李焘为南宋名臣,声名显赫。《宋史》卷三八八有传。《全宋文》卷四六六一传曰:“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丹棱(今四川丹棱)人。登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淳熙十一年(1184)卒,享年七十。”李焘一生著述颇丰,其最大的成就便是编著了《续资治通鉴长编》2
李焘何时知常德府?周必大撰《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叙述较详:先是李焘较为强势,每每朝堂言事,别人不敢说话,因而树敌颇多。淳熙四年(1177)九月,因其子李垕有过,为御史所劾,累及李焘,贬知常德府。“六年丐闲,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是秋行明堂大礼……”3《宋会要辑稿》有:“淳熙六年(1179)四月十八日,知常德府李焘言:……”4。由是李焘自常德知府离任应在是年下半年。《善卷祠记》中有“淳熙五年,则巽岩作《善卷坛记》。”巽岩为李焘字号,因而李焘知常德府在淳熙四年(1177)至六年(1179)间。
《善卷祠记》开篇便言明,事在南宋开禧元年(1205),如此,此《记》的作者与李焘不符者有三:
其一,李焘知常德府在淳熙四年(1177)至六年(1179),而此《记》作于开禧元年(1205),两者相隔20多年。
其二,李焘的生卒年明确,生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卒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距从常德知府任上离去也就几年时间。而开禧元年(1205)李焘已作古21年,其“墓之木拱矣”,焉能为善卷祠作记?
其三,此文篇题为《善卷祠记》,而文中曰:“淳熙五年,则巽岩作《善卷坛记》。今坛宇虽不存,而碑碣尚无恙也。”这交待得很清楚,李焘所作为《善卷坛记》,而此处为《善卷祠记》。善卷坛到开禧元年(1205)已经毁颓了,但李焘所撰的《善卷坛记》碑还在。则本文作者其非为李焘再明白不过。然而嘉靖《常德府志》的纂修者就这样李戴张冠了。光绪《湖南通志》、同治《武陵县志》等地方志均沿袭此讹误5,直到现在也无人质疑。但是,《全宋文》中李焘名下却未收录此文,不知是察觉作者有误还是漏收,后者的可能性应该大些,因为也不见置于其他作者名下。
那么,《善卷祠记》的作者究竟是谁呢?文中没有言明,但有迹象表明,应为开禧初年的常德知府。文中有“提刑兼府事建高蹈先生祠于常武之德山,而为记曰:……”,说“提刑兼府事”而不言姓氏字号,如出自他人手笔这是失礼的,只有“提刑兼府事”本人可以这样说。“而为记曰”无疑是说此“提刑兼府事”为记。最后又有“故予又为之语曰”,即我为善卷祠再说几句话。如此,该“提刑兼府事”应该写了两篇《记》。
有史料表明,开禧元、二年(1205、1206)间的知府为常御孙。《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二三:“开禧二年(1206)十月二十一日,知常德府常御孙放罢。”6常御孙于开禧二年(1206)从常德知府任上罢职,则其任知府肯定在这之前。已知其前任季圭于庆元四年(1198)十一月二十五日放罢7,在季圭与常御孙之间还有无知府尚不知,但常御孙开禧元年(1205)在任应该是没问题的。
当然,说此文作者为常御孙只是据情推论,然否,还需要更多直接或间接依据支持。

注释:

1.(明)陈洪谟、王俨等纂修:嘉靖《常德府志》卷十八,《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页11下~13上。

2.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四六六一,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0册第176页。

3.《全宋文》卷五一八三,第232册第402页。

4.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礼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二册第879页上。

5.(清)曾国荃、郭嵩焘等纂:光绪《湖南通志》卷七六,《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4页上;B.(清)陈启迈等纂修:同治《武陵县志》卷四十六,《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75》,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2年,第525页下。

6.《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第九册第5054页下。

7.《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第九册第5053页下。 

相关链接:

澧州古城的来龙去脉,听考古专家谭远辉娓娓道来

谭远辉:余家牌坊旌表及鼎建过程考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 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