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3-28

 初丹德月 2023-08-31 发布于四川

《细胞生命的礼赞》

与此同时,对于人类机体内在的持久性和力量,我们所给予的关注太少了。稳定和平衡是人体内的特律。把人体描绘称一件一碰就倒、一用就坏的精巧装置,总是处于破碎的边缘,总是得缝缝补补、小心看护,这是一种歪曲。岂止是歪曲,还有几分忘恩负义!这是人们从媒体宣传中最常听到的,也是最头头是道的教条。我们应该建立更好的健康普及教育制度,用更多的课时对我们的良好健康状况进行宣传、感谢甚至祝贺——说实在的,我们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身体就是好,好极了。
人类语言的伟大,就在于它使我们不会踟蹰于眼前的苟且上。
人类的机体行为恰恰是我们最神秘的地方。在理解人类的集体行为之前,我们不可能造得出和自己一样的机器,而我们现在连接近理解都谈不上。我们所知道的只有现象:我们花时间向对方传送信息,一边说,一边听,进行信息交换。这似乎是我们最迫切的生物学功能,是我们毕生在做的事情。临近末了时,我们每个人都积攒了一堆惊人的信息,足以累垮任何一台计算机。而且,其中大多数信息是无法理解的,通常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接受的要多。信息是我们的能源,它为我们提供驱动力。
你不知道你如何为这类活动制定可以按部就班去执行的计划,不过我想,纵观近百年乱糟糟的记录,你可以发现一些东西。不管怎样,得营造一种气氛,即犯错误的不安感是研究者的正常态度。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束缚,驰骋想象。特别要大胆承认,有些是可能性极低,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同时又是真实的。
地球为我们呼吸。它还为我们做了另一件事,保护了我们的福祉。每天有几百万个陨石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燃烬,化为乌有。如果没有这层屏障,地球的表面早就回像月球表面一样,被撞得坑坑洼洼,满是沙砾和尘埃。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足够灵敏,没能听见那轰击,但当得知那些声音就在我们头顶,如同夜雨敲打屋顶凌乱的声音一般时,我们就能倍感宽慰。
这本书是看到漫画家艺术家蔡志忠推荐后找来看的,他说这本书让他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看完后发现确实是这样。这是一本一个生物学家写的关于生物学和人生感悟的随笔,一共29篇,写细胞的、医疗技术的、科研的、细菌的、健康的等等,涵盖生物,艺术,哲学等很多领域。
我一直觉得有人文艺术气质的科学家,或者政治家,经济学家等所有严肃领域的专家,都会比只懂单一某个领域的专家有趣和智慧,并不是个人对人文艺术感兴趣就带着特有的滤镜,而是理性的觉着他们相对更宽泛的知识光谱会让他们看待事物更丰满和客观,他们很难陷入某个狭窄的领域自怨自艾,走入死胡同。当然,这样对专家们来说或许又太过苛刻了,他们本身要花费很多时间在个人研究领域,我们还要求他们花时间去了解更多其他领域的知识,确实强人所难,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专家,想要走的更远,似乎必须花时间去这么做,不然他就永远只能是专家,而不是一个能正真解决问题的有智慧的专家。
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托马斯博士就是一位充满了智慧的专家,他既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看很多文学著作,听很多音乐,写散文,研究音乐,所以,你看他写的文章并没有枯燥感,反而妙趣横生,充满智慧和妙语。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很难啃下一个枯燥高深的专业论文,但如果是一篇妙语连珠的科普散文,我们就能津津有味的阅读和消化下去。
作者在书里很多次提到了白蚁、蜜蜂等群居昆虫集体活动的神秘性,即使我们现在可以给人换器官,做很多看似很精密的手术,但我们对像白蚁和蜜蜂等很多常见生物的行为依然有许多未知,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巢穴的,我们的未知和已知一样,复杂而广袤。
当面对这样复杂又有趣的生物世界时,作为人的许多自满和骄傲都会瓦解,即使我们能上火星登月球,或许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能让我们整个人类从地球上消失。所以,了解生物学其实是一个让我们脚踏实地的过程,就算我们总是在拿仰望星空的旗帜指引人类的发展,但真正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来自许多的意外和随机。保持谦卑,尊重所有的生命形式,继续努力探索,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