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荐读 | 论资本积累的源泉——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

 暮雨晨钟 2023-08-31 发布于天津
文章选自《政治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3卷第2期,51—71页。作者李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论资本积累的源泉

——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

摘 要 马克思在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较差、商业和银行信用制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的,在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商业和银行信用很发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依然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但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的源泉除了资本家阶级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以外,还有工人阶级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劳动力价值。在形式上,资本积累的源泉包括企业净储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货币供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资本积累源泉进行补充性分析,可以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发现一个新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积累引起的信用扩张将导致金融危机。

关键词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信用扩张金融危机

图片

一  

马克思对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

图片

(一)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以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等经济范畴,指出资本积累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导致相对的人口过剩,造成工人阶级的贫困化。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激化。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包括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聚和集中、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等组成部分,资本积累的源泉也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可以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意味着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消费掉。即使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不管资本家的资本原来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都实际上被消费掉了,现有的资本都会变成由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资本。雇佣劳动者的消费则是为了把劳动力再生产出来,以满足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家把一部分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做法,或者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做法,马克思称为资本积累。马克思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不断地利用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以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不管怎样,工人阶级总是用他们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了下一年雇用追加劳动的资本。这就是所谓'资本生资本’。”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下述因素。第一,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就越快。第二,劳动生产率。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商品价值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一方面带来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另一方面使同样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最终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全部被使用而只是部分被损耗,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差额。即使固定资本部分在损耗,但它的作用并不会出现同比例变化。因此,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随着资本规模扩大会导致商品价值的下降,从而带来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

(三)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的资本积累,指出资本积累会激化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解体。

因此,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的三大核心理论之一。第一个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它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个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第三个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资本积累理论,它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

图片

关于资本积累源泉分析的文献回顾

图片

(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表述

按照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另外,资本的积聚是由于资本积累而导致的资本规模扩大。马克思指出:“每一个资本,都是生产资料的或大或小的积聚,并且相应地指挥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劳动军。每一个积累都成为新的积累的手段。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从而扩大大规模生产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基础……这种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或不如说和积累等同的积聚,有两个特征……”因此,所谓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的含义是相似的:资本积累是一个过程,资本积聚是一个结果。

在我国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一直采用马克思的这种表述。徐禾(1973)在他所著的经典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把资本积累的源泉表述得很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请注意,徐禾使用了“唯一”这一形容词。

吴树青等(1993)在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指出:“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刘诗白(2014)在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指出(编写组,201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是从物质形态上看的,资本积累是从价值形态上看的,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吴树青等、刘诗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都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但没有采用“唯一”的表述。

(二)研究论文的表述

在笔者搜寻到的文献资料中,我国经济学界多是研究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资本有机构成问题、相对人口过剩问题、一般利润率下降问题、工人阶级贫困化问题,很少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资本积累源泉问题进行分析。与笔者的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两篇论文。

朱姣(2017)在《当代经济》发表了《马克思货币积累和实际积累的原理及其指导意义》,指出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不一定都可以变成追加的生产资本。由于货币必须贮藏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要经过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贮藏货币,另一个环节是贮藏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在朱姣看来,资本积累的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要通过贮藏货币的环节转化为生产资本。笔者认为,剩余价值通过两个途径形成资本积累:一是企业的公积金,二是资本家阶级的储蓄。如果把公积金和资本家的储蓄看作货币的贮藏,朱姣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付彩霞(2000)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我国现实资本积累状况对传统资本积累理论的挑战》,从我国现实的资本积累来源发现马克思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存在局限性。她指出在不考虑外部资金的条件下,资本积累来源是剩余价值和劳动者收入的储蓄。她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没有提及劳动者收入的储蓄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节余,但这不能解释我国现实的经济情况。笔者认为,付彩霞所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关于马克思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应该注意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什么样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片

三  

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历史统计数据检验

图片

(一)剩余价值对非住宅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

美国是最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历史统计数据最完整的国家,笔者以美国为例来考察资本积累的源泉。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接近剩余价值的指标是私人产业的净营业盈余(net operating surplus)。私人产业的净营业盈余主要包括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的利润收入、提供货币资金的利息收入、出租土地和各种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资本家在得到剩余价值以后,将一部分用于消费支出,将另一部分用于再投资以形成资本,这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另外,反映私人产业新增投资的指标是非住宅私人固定资产投资(nonresidential private fixed investment)、中间产品投入(intermediate inputs)和私人产业对雇员支付的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非住宅私人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扣除了住宅投资和折旧费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的投资以及存货的投资,它表示资本家新增加的对固定资本的投资。中间产品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它表示资本家新增加的对流动资本的投资。新增加的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投资之和就是资本家新增加的对不变资本的投资。私人产业对雇员支付的报酬就是资本家新增加的对可变资本的投资。

但是,资本家在进行扩大再生产时,不需要在开始的时候筹集好一年所需要的全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的,资本家可以通过出售产品获得收入来继续购买原材料和雇用劳动者。但是,资本家要扩大再生产,需要扩建厂房增购设备等,即需要进行非住宅固定资本投资。因此,笔者试图通过考察剩余价值与非住宅固定资本投资的比例来检验现实经济中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包括利润、利息和租金。利息和租金形成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产业资本家得到利润收入以后提取部分利润作为企业公积金以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从净营业盈余中减去企业公积金即企业净储蓄便得到产业资本家的个人利润收入。在这里,社会私人储蓄有私人总储蓄和私人净储蓄之分,私人净储蓄是私人总储蓄扣除了折旧费以后的储蓄。至此,从统计指标的角度来看,剩余价值包括企业公积金、货币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土地所有者的租金收入、产业资本家的个人利润收入四个部分。笔者将后三个部分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以后得到他们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再用他们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乘以个人收入储蓄率便得到他们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储蓄。

在上面的计算中,剩余价值获得者的收入是按照社会平均个人所得税率扣除税收的,但是个人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剩余价值获得者的收入较高,他们缴的税应该更多。但是,由于缺乏不同阶层个人所得税率的统计数据,只能按照平均个人所得税率扣除,这样就会多算剩余价值获得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另外,一般来说,个人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储蓄倾向越高。但是,由于没有不同阶层储蓄倾向的统计数据,只能按照社会平均储蓄率计算,这样就会少算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一方面多算,另一方面少算,彼此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该计算结果可以大致反映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企业公积金和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构成了来自剩余价值的积累来源,用剩余价值积累来源除以非住宅固定资本投资,可以得到来自剩余价值的资本积累来源的比例。

图1显示了1947~2018年美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来自剩余价值的积累来源比例。从图1可以看到,美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来自剩余价值的积累来源比例在不断变化,平均为41%。由此可见,仅从扩大再生产所需要增加的非住宅固定资本投资来看,剩余价值不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图片

(二)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在个人储蓄中占据的分量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源泉是社会净储蓄,社会净储蓄包括企业净储蓄即企业公积金和个人储蓄,个人储蓄可以划分为来自剩余价格获得者的储蓄和社会其他阶层的储蓄。前面通过计算已经得到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用个人储蓄减去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就是社会其他阶层的储蓄。1947~2018年美国社会其他阶层的储蓄在社会私人净储蓄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如图2所示。

图片 

从图2可以看到,除了剩余价值获得者以外的社会其他阶层的储蓄在社会私人净储蓄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49.49%,他们的储蓄在资本积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2所揭示的事实同样可以说明,剩余价值不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图片

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

图片

(一)资本积累源泉的逻辑分析

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如果不考虑外部经济,在社会主要存在两大阶级的情况下,从阶级关系分析,资本积累有两个源泉:第一,资本家阶级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第二,工人阶级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劳动力价值。这就是说,资本家阶级不仅通过自己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且通过把工人阶级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劳动力价值资本化,来扩大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但是,资本家阶级剩余价值以及工人阶级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劳动力价值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资本呢?从现实经济情况来看,在不考虑外部经济的条件下,主要有下述途径。

第一,企业净储蓄。按照企业的实践,企业根据固定资本的损耗把折旧费计算到成本中去,待产品卖出以后提取折旧费储蓄起来。另外,企业每年提取部分利润放入公积金,也形成企业的储蓄。前一种储蓄用于设备更新,后一种储蓄用于扩大再生产,即企业净储蓄。这是不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本积累的途径。

第二,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是指形成债权和债务关系的资金融通方式,它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务工具等。当资本家阶级把自己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以及工人阶级把自己没有消费的那部分劳动力价值存放到商业银行时,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债务。当商业银行向需要扩大再生产的产业资本家发放贷款的时候,形成了产业资本家的债务。另外,需要扩大再生产的产业资本家也可以通过直接向另外的产业资本家或工人发行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公司债券等债务工具来融通资金。

第三,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形成所有权关系的资金融通方式,如发行股票等。需要扩大再生产的产业资本家也可以通过直接向另外的产业资本家或工人发行股票来融通资金。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不同的地方是债务融资必须还本付息,而股权融资不需要还本付息,但必须让渡一部分所有权,并对此分派红利。

第四,货币供给。中央银行投放货币将导致银行信贷的扩张,也为产业资本家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使货币供给也成为资本积累的源泉。以最常见的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购买政府债券投放货币为例,虽然这个过程是把金融机构对政府的债权转变为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但是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存在,银行信贷仍然发生扩张。由于货币供给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是常态,货币供给便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之一。图3说明了1961~2018年美国狭义货币供给M1的增长情况,从图3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年份里美国的M1都是净增加的,它对银行信贷起着扩张作用。

图片

(二)资本积累源泉的实证检验

为了更加清楚地解释资本积累的源泉,下面以美国为例,考察资本积累的各种源泉在总资本积累源泉中所占的比例。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有非金融企业净储蓄的历史统计数据,这是企业每年从利润扣除下来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不包括折旧费的储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供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的历史统计数据,债务融资主要包括发行债务工具、从银行取得贷款、应付账款三个部分,均表示新增的债务。其中应付账款表示非金融企业的欠款,也就是它们的债务。由于债务融资是新增加的债务,它有可能出现负数,即在某一年债务存量减少了。另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还提供有非金融企业股权融资的历史统计数据,它表示非金融企业每年新发行的股票金额。

笔者根据上述历史统计数据,计算了2000~2018年美国企业净储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三个资本积累的源泉在三者之和中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情况。笔者在前面提到的货币供给的源泉已经体现在企业债务融资源泉里了。从图4中可以看到,在2009年出现一种极端情况,由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信贷大规模收缩,企业新增加的银行贷款出现一个巨大的负数,致使债务融资所占的比例出现很大的负数,相应的企业净储蓄所占的比例出现一个很大的正数。

图片

另外,从图4中还可以看到,如果排除2009年的极端情况,在资本积累的三个源泉中,股权融资占的比例较小,企业净储蓄和债务融资所占的比例相当。具体的数据是,如果排除2009年的极端情况,在18年的时间里,企业净储蓄所占的平均比例是43.04%,债务融资所占的平均比例是49.91%,股权融资所占的平均比例是7.05%。

(三)资本积累源泉的重新表述

如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资本积累源泉重新表述,那么可以用图5来表示。图5说明了个别资本扩张的途径。个别资本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借入债务的方式资本化来扩张资本,也可以通过企业净储蓄的资本化来扩张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实现资本积聚,通过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实现了个别资本扩张。从社会资本来看,如果不考虑资本集中有可能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资本扩张的来源就是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没有导致社会资本的增加,只是导致个别资本的扩大。

笔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讨论资本积累的源泉以后,有必要在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考察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

图片

首先,18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当时资本家阶级尽可能地压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恩格斯于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对当时工人阶级工作和生活情况的生动描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阶级的储蓄能力是很弱的,资本积累的来源主要是资本家阶级没有消费掉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次,在18世纪中期,银行信贷还不发达。马克思指出:“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这意味着马克思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债务融资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但是银行信用只是“积累的小小的助手”,它在资本积累中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在18世纪中期,股权融资也不发达。马克思指出:“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不论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积累的结果,还是集中的结果;不论集中是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在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尽管马克思把股权融资看作资本集中的手段,但是马克思也意识到股权融资途径的存在。

马克思还说了一句比较全面的话,他指出:“我们不妨把货币资本的积累,理解为银行家(职业贷款人)手中的,即私人货币资本家和国家、团体以及从事再生产的借款人之间的中介人手中的财富的积累;因为整个信用制度的惊人的扩大,总之,全部信用,都被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资本来利用。这些人总是以货币的形式或对货币的直接索取权的形式占有资本和收入。这类人的财产的积累,可以按极不同于现实积累的方向进行,不过在任何场合下都证明,他们握有现实积累的很大一部分。”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意识到除了剩余价值以外的其他资本积累源泉,他只是强调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

在150多年后的今天,按照图4显示的计算结果,18年里,企业净储蓄占总融资来源的平均比例是43.04%,而企业净储蓄全部来自剩余价值。另外,根据图2显示的计算结果,剩余价值获得者的储蓄占总融资来源的15.73%。这就是说,从2000年到2018年,与剩余价值有关的资本积累来源平均占资本积累总来源的58.77%,剩余价值依然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因此,笔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只是将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及的资本积累源泉的分析更加明确化而已。

资本积累非剩余价值源泉的存在意味着资本的扩张不受剩余价值规模的限制,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下可以在短时间迅速地实现扩张。正因为资本存在着多种扩张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创造了以前的社会形态从来没有过的社会生产力,形成了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但是,资本的大规模扩张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笔者对资本积累源泉的补充没有改变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各种结论,只是说明资本积累不仅来源于剩余价值而且来源于社会资金,因而资本可以以比马克思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积累。

图片

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积累新的基本规律

图片

(一)债务和股权融通导致虚拟资本膨胀

马克思从资本积累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资本积累在不断扩大社会商品生产的同时,还扩大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激化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推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阶级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的积累,而工人阶级由于受到剥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相对减小,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这是资本积累的一个基本规律。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这个推论已经被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所证实。20世纪30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大萧条,更是有力地宣告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这个推论的正确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政府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积极干预下,尽管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没有再发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还是一次一次地发生了。

笔者在对资本积累的源泉重新表述以后,基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还要提出另一个基本规律——金融危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过程,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生产过程,即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销售过程,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以前,它是资本家筹集货币资本的过程。

正如笔者在前面的分析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不仅可以通过企业储蓄的方式积累资本,而且可以通过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方式积累。在追逐剩余价值动机的支配下,资本家阶级会不断地通过这两种融资方式扩张资本,金融资产就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把金融资产称为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马克思还指出:“即使在债券——有价证券——不像国债那样代表纯粹幻想的资本的地方,这种证券的资本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马克思还借用里瑟姆的话说:“空头汇票,是指人们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以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它的汇票,这样,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制造出虚拟资本。在货币过剩和便宜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办法被人使用到惊人的程度。”

马克思的话说明了金融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的收入带来的,所以它是虚拟的,金融资产就成为虚拟资本。另外,汇票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虚拟资本会不断地自我派生出来。资本积累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

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无止境的,而资本积累是获取剩余价值的途径。由于资本积累是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实现的,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债务和股权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各种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将不断产生。随着这些有价证券的发展,由于风险转移和赚取利润的需要,从这些有价证券还会不断派生出以这些有价证券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传统有价证券就派生出诸如互换(Swap)、期货(Future)、期权(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相对于债务类的金融工具来说,出现了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相对于股权类金融工具来说,出现了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相对于外汇类金融工具来说,出现了外汇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等。

有价证券本身是一种虚拟资本,从这些有价证券派生的金融衍生工具则是一种更加虚拟的资本。如果说各种债务类和股权类有价证券体现着一定数量的信用货币的借贷和权益关系,那么由债务类和股权类有价证券派生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则不但不受商品生产和交换制约,而且不受债务类和股权类有价证券数量制约。另外,如果说债务类和股权类有价证券的虚拟价值是由它们未来的预期收益派生出来的,那么债务类和股权类有价证券派生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价值又是从它们的标的的虚拟价值再次派生出来的。如果说有价证券已经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相分离,那么金融衍生工具更是远离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了。

(二)虚拟资本膨胀导致经济虚拟化

随着虚拟资本类型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经济越来越虚拟化了。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实体经济是指以制造物品和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经济,虚拟经济则是以金融资产的发行和交易为特征的经济。实体经济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不论是制造物品还是提供服务,都需要建筑、设备、工具等。物质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是因为它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虚拟经济的资产则是虚拟资本,即各种有价证券或者再派生的金融衍生工具。虚拟资产之所以成为资本,是因为它们也能够带来收益。而虚拟资产之所以是虚拟的,首先是因为它的“价值”是由它的预期收益派生出来的,即它的价值是虚拟的;其次还因为它的运动不仅与物质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与它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按照笔者的看法,在一个经济体中,社会财富由物质财富和金融财富即虚拟财富组成。如果在一个经济体中,金融财富即虚拟财富在总财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那么这个经济体就虚拟化了。

美国是经济虚拟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下面以美国为例来考察美国经济虚拟化的发展情况。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供了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以及物质资产的历史统计数据。其中非金融部门包括居民、非营利机构、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金融资产即金融财富包括存款、债券、股票等,物质资产即物质财富包括不动产、耐用消费品、设备、存货、知识产权、基础设施等。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的数据均为存量,因而可以进行比较。

笔者利用上述数据计算了1951~2018年各个年份金融资产即金融财富的价值和物质资产即物质财富的价值,以及各个年份金融资产价值与物质资产价值的比例,得到图6和图7。

图片

图片

从图6可以看到,在1951年以后,美国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大于物质资产的价值,而且金融资产的价值一直以高于物质资产价值的速度增长。据笔者计算,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美国物质资产价值在1952~2018年共67年里年平均增长率是6.63%,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美国金融资产价值在同样的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是7.53%。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物质资产增长放缓,但物质资产折旧照样进行,2008年美国物质资产价值下降。与此同时,由于股票市场价值减少,银行信贷收缩,2008年美国金融资产价值也下降了。

从图7中可以看到,金融资产价值与物质资产价值的比例从1951年的1.31上升到2018年的2.33。美国政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激化以后采取的去杠杆措施发挥了作用,2009年以来金融资产价值与物质资产价值的比例有所下降。可以预料,美国金融资产膨胀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从图6和图7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经济虚拟化的过程。金融资产是一种虚拟资本,它本身是为了适应物质资产的生产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它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大幅度地超越物质资产。如果做一个形象的说明,假定2018年美国人按照不完全计算的金融资产的现值变卖金融资产,至少可以买下1.4个美国全部的物质资产。

(三)经济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发生

经济虚拟化的过程就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面。股票的产生不仅使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社会资金,而且促成建立起股份公司这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债券的产生摆脱了依靠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途径,开辟了直接融资的新途径,从而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另外,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价格风险。派生的金融资产如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就是为转移价格风险、创造新的信用而发生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金融资产和衍生的金融资产等虚拟资本,而虚拟资本的产生又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资金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也存在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首先,经济的虚拟化形成了复杂而又脆弱的债务关系。金融市场最初是因为产业资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为了提前消费和购买住房加入金融市场,以消费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的形式借入资金。政府为了解决干预经济出现的财政赤字的问题加入金融市场,以发行国债的形式筹集资金。投资者为了获取金融资产的差价收益也加入金融市场,他们以各种方式取得资金以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各个债务主体的债务负担可以用他们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

这样,整个社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借贷关系。企业的债权人是公众和银行,居民的债权人是银行,政府的债权人是公众,投资者的债权人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的债权人是公众。银行贷款是依靠抵押品价值支持的,企业的债务是依靠企业利润支持的,居民的债务是依靠个人收入支持的,政府的债务是依靠政府税收支持的。一旦某个重要的借贷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次,经济的虚拟化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金融资产的虚拟价值是由它未来预期的收益派生的,而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价值是由它的标的的虚拟价值再次派生出来的。如果某些事件导致人们对金融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利用互相联系的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例如,如果人们预期股票价格上涨,就会同时在股票现货市场上买进股票,在股票期货市场上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在股票和股票指数期权市场上买进股票买权和股票指数买权、卖出股票卖权和股票指数卖权进行投机,从而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的产生。如果人们预期股票价格不大可能继续上涨,就会进行相反的操作,从而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由于在股票市场泡沫形成的时候有很多投机者都是以各种方式取得贷款资金进行投机的,股票市场泡沫破裂造成债务链条断裂,从而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再次,经济的虚拟化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在经济虚拟化的条件下,杠杆操作成为金融市场的常态。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是保证金交易,一般支付3%~5%的保证金就可以买进100%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另外,人们还可以用各种融资方式借入资金来投资金融资产。这样,各种投资者投入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进行数倍甚至数十倍价值的金融资产的投资,从而形成很高的杠杆倍数。从金融资产投资的角度来看,杠杆倍数是指投资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与他们投入资金的比例。在高杠杆倍数操作的情况下,如果成功投资者可以获得高额收益,如果失败投资者则遭受高额损失,金融市场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投资者一旦投机失败,就会走向破产,从而酿成金融危机(李翀,2019)。

金融资本的贪婪和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的结合,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发生剧烈的动荡并且对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它包括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银行危机是指银行收不回贷款因而偿还不了存款导致破产所发生的危机,债务危机是企业或政府不能偿还债务所发生的危机,货币危机是指本币汇率发生大幅度贬值所发生的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实际上是信用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虚拟化以及商业和银行信用的膨胀,在世界范围内信用危机频繁发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发生在1992年日本的银行危机和发生在2007年美国的银行危机。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由于日元汇率被迫大幅度升值,日本出口企业日元收益减少,日本经济受到不利影响。日本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防止经济衰退,但是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的发生,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就是商业和银行信用膨胀的过程。日本股票市场泡沫1986年开始迅速膨胀,1990年破裂。日本房地产泡沫从1987年开始膨胀,1992年破裂。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导致银行出现严重的坏账,终于导致银行危机的爆发(李翀,2014)。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从1997年到2005年,美国房产价格经过通货膨胀率调整以后的上涨率为55%。仅2005年,美国部分城市的房产价格上升幅度就达到1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银行业为了赚取利润,大规模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即向信用等级低的人发放高利率贷款或者以很低的首付发放高利率贷款。2006年,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裂,房产价格下降。由于利率出现上升,一批借款者无法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产已经卖不出价钱,结果出现严重的坏账,终于爆发了银行危机。2009~2011年,美国大约有165家银行破产(李翀,2007)。

由此可见,在商业和银行信用膨胀、经济走向虚拟化的条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要扩大社会再生产就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将导致商业和银行信用的膨胀,商业和银行信用膨胀内在的不稳定性又导致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破坏,这就是资本积累产生的新的经济规律。

注 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3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3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73~674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85~686页。

⑤如果考虑外部经济,资本积累的源泉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从境外筹集的生产性资金。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87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88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541~542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528~529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451页。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第177页。 

[2]付彩霞:《我国现实资本积累状况对传统资本积累理论的挑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李翀:《“广场协议”是导致日本“失落十年”的原因吗?》,《福建论坛》2014年第3期。

[4]李翀:《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3期。

[5]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学动态》2007年9期。

[6]刘诗白主编《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第70页。

[7]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91页。

[8]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73,第166页。

[9]朱姣:《马克思货币积累和实际积累的原理及其指导意义》,《当代经济》2017年第28期。

引用格式

[1]李翀.论资本积累的源泉——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J].政治经济学季刊,2020,3(02):51-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