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恰如其分的人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31 发布于上海

作者:高小琪

曾在某公众号上看到一则读者来信,吐槽她的妈妈总是将好好的生活过得“苦大仇深”。

她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业绩不俗的公司,家境颇为优厚,衣食无虞。如此岁月静好的日子,母亲却总是委屈满腹。

家里吃大闸蟹,她夹几只给老公,分几只给女儿,自己苦涩一笑,我不爱吃这东西,你们吃吧。

搬新屋要分配房间,她硬是把主卧留给女儿,对亲戚朋友说自己衣服杂物也不多,用不上大房间,家里就一个独生女,一定要把最好的给她。

丈夫午餐在公司解决,她偏不让点外卖,早上六点就披星戴月起来做饭,觉也睡不好。丈夫买给她的大牌护肤品,她放到过期都舍不得用。

贤良淑德和温良恭俭让,是古人形容女性美德的最高级形式。可怕的是这“俭”与“让”,还需要受与者付出愧疚与顺从的代价。

每当与家人争吵时,这位母亲就会怨懑满腹:你看,我把最好的居住环境让给了你们,早上六点就为你们下厨,把所有的大闸蟹都省给你们吃,连护肤品我也舍不得用。我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切,你们却毫不领情,我的人生真的好苦。

真的很想建议这位母亲,再买两只大闸蟹吧,你的丈夫和女儿会舒心很多。

这种“强行奉献”,就好比硬把不想过马路的老太太给扶了过去,中途自己还崴了脚,逼着老太太给你付医药费。

从人性角度而言,毫无回报的付出是令双方都感到痛苦的。男生在雨中等待一小时是想获得爱情,倘若等了许久都没有回应,他就应当走开。那些不依不饶继续等下去,甚至最后发了高烧的人,只能换来对方的愧疚与烦恼。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快乐来自于彼此之间的回应。我们送出一枝玫瑰,便期待着收获一朵丁香,这是每个人从情感纽带中获得满足感的基石,通俗地说就是“互利”。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馈赠对方不需要且无法承受的礼物,譬如委屈,譬如怜悯,譬如忍辱负重,譬如道德绑架。

心理学认为,具有“高付出”渴望的人也同样会具有“高控制”渴望。德国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对此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即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显然,“高付出”者更乐于享受這种权利,通过不必要的、甚至过度的奉献,他们可以获得宽慰,并长久地站上道德制高点。受与者则会因为被付出而感到战战兢兢。

许多心理学家都不厌其烦地告诫“高付出”者,这样不平衡的关系是无法长久的,受与者迟早会因为过大的压力而喘不过气来。而关系一旦破裂,付出者会更加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毫无过错却被抛弃,认为对方冷酷无情,很难走出这个逻辑死结。

尽管“鸡汤”里经常教我们要“爱自己”,但许多人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英国政治家爱德华·弗雷德里克·林德利·伍德(哈利法克斯伯爵)曾经在他的《杂感录》里写道,一个懂得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的人,一定能恰如其分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这个“恰如其分”很值得玩味,我的理解是,在穷困时省下一碗粥,在富裕时多买几只大闸蟹,掌握爱己与爱人之间精妙的分寸,便是“恰如其分”。

愿我们都成为恰如其分的人。

【原载《京江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