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央视批评,榨干成年人的“上瘾行为”:我们正在变成文化穷人

 专家视点 2023-08-31 发布于浙江

长期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就连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也会降低。而深阅读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能通过训练实现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小椰子

来源: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

某脱口秀节目中,一段这样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主讲人说,他的朋友都觉得,他是那种爱看书的人。

但实际上,《红楼梦》的第一页,他看了15次都没翻过去;

而读《重生之我在大明当王妃》,则一口气读到了凌晨5点。

他现在更是不看书了,因为总能在短视频里,一不小心就把书读了。

在短视频里根本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书,比如《红楼梦》,不就是:

“有个女人叫小美,她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

还有个男人叫小帅,小帅爱上了小美,但小帅娶了别人。

小美一伤心,哭着就把花埋了。最后所有人都死了。”


就这样,在短视频上读完了红楼梦,弄懂了哥德巴赫猜想,还顺便学会了好几十种早餐。

经常刷着刷着就感觉,哎呀不行了,今天已经学会太多东西了,彻底学到位了。

接下来的3个小时,只能全看小姐姐跳舞啦。

太真实了,这种当代成年人的“上瘾行为”,几乎无处不在。

排队等公交车的时候,在商场吃饭的时候,甚至在公司厕所的隔壁坑位上,你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注意看,这个女人叫小美。10年前她被丈夫抛弃,这一次她回国准备开启复仇之旅。”

“眼前的这个男人叫丧彪,他正在被佛布勒追查。”

在短视频的世界里,你能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5分钟炫完一部电视剧,10分钟读完四大名著。

有网友感慨:“如果《百年孤独》这类书里的人名可以改成大壮、小帅、小美、大强之类的短视频电影解说风格,我一个月应该可以炫掉三本。”


“以前读书看福柯、本雅明、韦伯,看黑泽明、侯孝贤、杨德昌。

工作之后主要看豆瓣、八卦、长帖和短视频中小美大壮派解说。”


看完之后爽是爽了,但除了“小美”“小帅”“大壮”和不断反转的情节带来的刺激,你想不起任何电影给你留下的感触。

央视网发过一篇文章形容这种现象:

“说到底,小美大壮就是戳中了人之本性:碎片化追求的即刻满足。

现实生活中学习、工作都太难了,需要长久的努力和积累才能看到一点点成效。

但在网络世界,快乐直接送到你嘴边了,动动嘴就能吃到,怎么能不让人沉迷?”



但沉迷之后呢?

我们的耐心正在变得越来越短缺、思想变得越来越贫瘠、语言变得越来越匮乏。

不光是小美大壮,所有的电子奶瓶,都在把我们慢慢地变成“文化穷人”。

前段时间,董宇辉在直播中就遭遇了一场尴尬。

他在讲解“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时,弹幕却有人问:“李白不是刺客吗?”

董宇辉愣住了,因为这触及到了他的知识盲区。

身边的同事告诉他:“李白在一款游戏里的角色,是刺客。”

董宇辉瞬间满脸失落:“难过,我在这讲了半天,你告诉我他是个刺客。


如果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长大,提到李白说他是个刺客,我应该还挺难过的。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历史名人,孩子却只觉得他是个刺客。”

还有20年前的经典电影《指环王1》,豆瓣评分高达9.0分,如今重映后却遭到一大批差评:


“烂片,又臭又长,搞3小时就为了一个破戒指。”

“这么久,居然没有几个高潮,怎么看得下去?”

“太复杂太无聊了,看得我只想睡觉。”


确实,对于当下爱看短视频、刷剧要2倍速、习惯每15秒就有一个爽点的观众来说,要耐着性子看完3个小时的电影,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而经典文学更是没有爽文、游戏让人上瘾,也难怪正在被遗忘和取代。


我们越来越喜欢简单、粗暴、直接、缩略的网络用语,不喜欢繁琐但华丽优美的词藻。

加油是“奥利给”,失败是“芭比Q”,无奈是“咱就是说一整个大无语”。

有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满篇都是“栓Q”“YYDS”“老六”之类看不懂的词汇。


甚至严肃的事件也能用娱乐化、幼儿化的词汇来形容:“川渝人民要哭了”。

配上聒噪的背景音乐,加上“太好哭了”“整不会了”之类的词汇,生怕你不能跟着一块“破防”。

挖掘机要叫“呕泥酱”,叉车要叫“叉酱”,消防员要叫“蓝朋友”。

古人相思不说相思,说“红豆生南国”,说“明月不谙离恨苦”。

不说难过和失落,说“十年生死两茫茫”,说“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放到今天,一律“绝绝子”“无语子”“u1s1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很矫情吗”。

古人郊游,说“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放到今天,则是“任何人没来过这个ins风露营胜地我都会伤心的好吗?一整个爱住”。

我们的词汇量在退化,我们的感觉也在越来越钝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在短平快的世界里,我们的表达能力正在一步步被简化,甚至被摧毁。


作家采铜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肤浅的时代。肤浅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表面化’。

就像在咖啡厅里点了一杯拿铁,但每次都只是把上面的奶沫给吃了,下面的咖啡则没动。”

这不就像极了这个时代的我们吗?

但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肤浅的舒适区,你看再多的3分钟电影解说,读再多的爽文,也难有长进。

长期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就连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也会降低。

而深阅读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能通过训练实现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的全面提升。

当你攻克了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那种爽感,是“小美大壮”永远也无法给你的。

在这个不断生产着“即时满足”内容的世界,能深度阅读的人才是真正的清醒者。

点个在看,愿你能提高警惕,不要一步步沦为“文化穷人”,掉入速食文化的陷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小椰子,用独特视角解读热点事件,陪你每天一起认知升级,获取《30个颠覆普通人认知的思维模型清单》,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