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过去人们想要远距离沟通,需要通过书信来传递,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还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而到了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便是联络与社交的最好工具。 通过手机里的微信软件,每个人都能便捷且快速地与他人交流,还能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所得与所见。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想要知晓某个人过得如何,通过他的微信就能知晓,好事或是坏事,欢乐或是忧愁,甚至富有或是贫穷,都会在微信上有所显露。 朋友圈、聊天框以及微信群,处处都留有蛛丝马迹,只要你能洞察,便可知晓一切。 ![]() 01 朋友圈里:越是炫耀什么,越是缺少什么 朋友圈,是每个人分享日常生活的载体,或是生活中的趣闻,或是遇到风景。 有时,会有人用它记录点滴心语,也有人会将志同道合的美文,随手分享。 可偏偏有一些人,将朋友圈当成了自己晒优越的场所,刻意标榜自己的优越与高人一等。 高档场所的风度自拍,与各种名牌的炫耀,为了凸显自己的贵族气质。 异国他乡的美景捕捉,和精致美食的点评,只想标榜自己的奢华享受。 今天晒出自己的业绩单,明天亮出自己的人脉网,仿佛与之相关的事情都已尽善尽美。 然而,这样没有边际的炫耀,只是虚荣心在作祟,只为吸引他人关注的目光。 种种浮夸,无论真实与否,都显得太过做作,即便是真的家缠万贯,也是一种“贫穷”。 因为人越是炫耀什么,往往说明他越是缺少什么。 从小贫苦的人,对金钱很在意;生性自卑的人,对尊严很在意;而天生好胜的人,对成败很在意。 正如卡耐基所言: “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从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用来满足自己的,而非活给别人看的。 ![]() 02 对话框里:越是吹嘘,越是心虚 以前,亲朋好友常常围在一桌吃饭,酒足饭饱后,总免不了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借着酒劲,说一些不找边际的话语,又在插科打诨之间,谈一些自吹自擂的话题。 到了现在,网上的交流因其特有的私密性,交谈双方甚至可能未曾谋面。 而恰恰有了这样的便利性,人们即便没有喝酒,也喜欢在网上吹嘘自己的过往曾经。 再有重聚之时,总想着自己要比对方过得好,所以便喜欢将自己的一切夸大。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早已“成功实现”,过去不敢想的成就如今“唾手可得”。 若是对方没能识破自己的谎言,还能在背后沾沾自喜,如果这些假象被揭露,那就只能贻笑大方了。 微信里的聊天框,就像一个放大镜,会将人内心深处的好坏都加以放大。 就像格拉宁说的那样:“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 与他人的交往,本该是真心相付,以真情换真情,杂质太多终究难以维系。 朋友之间,地位越平等,关系越牢固,把自己过度捧高,只会让这份感情变质。 ![]() 03 微信群中:越是计较攀比,越是毫无建树 使用微信的人,鱼龙混杂,汇集了天南地北的众多人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 但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相似,不同的人也可以划分到各种微信群里。 或是因为兴趣爱好的一致,一些人建立了相关的微信群,用来分享各自的体验和心得。 又或是因为日常与工作的便利,许多人相聚在同一个微信群,交流着相关的话题。 不同的微信群天差地别,有的群团结一致,一人有困难,几人来帮忙。 而有的群,互相看不惯彼此的作为,总是喜欢攀比生活,计较得失。 俗话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恰如其言。 积极向上的微信群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活得自在潇洒。 攀比计较的微信群里,只懂互相拆台,张嘴就是抬杠,人再多也是一盘散沙。 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一个人的身边,有什么样的朋友,他也很容易被同化。 《荀子》中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未来发展的方向。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圈子,就是为自己的将来安巢筑窝。 钱三强曾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人生唯有脚踏实地的前行,才不会因为踩空而摔倒。 内心越丰富的人,越不需要虚华的外饰遮掩自己,更不会追求不切实际的假象。 活得真实一些,并不会让自己贬值,反而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才让人倍感疲惫。 勇敢活出自己的风采,才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