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催泪电影《柳堡的故事》借动听的《九九艳阳天》锦上添花恒久流传!

 烈日雪 2023-09-01 发布于山东

实事求是讲,《柳堡的故事》剧情并不算跌宕,该片被观众铭记几十年的原因不仅在于几位出色的演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超越电影本身的插曲《九九艳阳天》。

原型:18岁的哥哥已牺牲,二妹子下落不明 

《九九艳阳天》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寓意,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

第一次,初见

李进和战友们一起帮房东田大爷修房子,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唱起了《九九艳阳天》。

田大爷外出避难的女儿二妹子回到家里,见到了正热火朝天干活的战士们,在弟弟小牛的引导下,她认识了英气勃勃的副班长李进。

这里的《九九艳阳天》是欢快的、阳光的,带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人听了心里像洒满了阳光一样温暖惬意。

第二次,好感

二妹子和副班长建立了初步的好感,二妹子甚至还向李进表达了自己想参军的想法,她此时的心情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于是在这段歌词中突出了“想把军来参”和“决心没有下啊怎么开言”。

这一段《九九艳阳天》是女声独唱,歌声是单纯且甜美的,就像一碗白糖水,滋润又甜蜜。

第三次,惆怅

战斗胜利后,李进拉着小马去祝捷大会上找二妹子,李进坐在船头沉思,他在犹豫,是该留下来和二妹子在一起还是随部队出发继续战斗。小马撑着船,唱响了男声《九九艳阳天》,歌曲中突出了“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这一去革命胜利呀再相见”。

这一段歌曲依然带着欢快的情绪,毕竟是打胜仗了,二妹子也得救了。但歌词的内容却让人产生了惆怅,爱情和战斗,爱人和战友,那种难以割舍的抉择让李进在这段歌声中充满了愁思。

第四次,明志

1949年,部队南下途中,当了连长的李进到柳堡寻找二妹子,他得知二妹子加入了地方部队当上了干部,两人在运粮船上再次相见,女声《九九艳阳天》的歌声响起。

这部分歌词突出了“哪怕你一去呀千万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载呀不回还,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呀,只要你胸佩红花呀回家转”。

这段歌曲是明志的意思,象征着两位有情人的远大志向,一位要去完成最后的战斗,一位立志在家等待爱人凯旋。

对于观众来说,这段歌曲虽然是充满欣喜和美好的,但其歌词依然让观众产生了悠远的联想,他们会如愿在一起吗?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九九艳阳天》这首歌的成功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作词是胡石言和黄宗江,作曲是高如星,他42岁遭受不公因病去世,在去世前他想听妻子唱首歌,妻子王云霞哽咽着无法唱出来,高如星的侄女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

三、凄美的原型故事

电影《柳堡的故事》结尾是圆满和浪漫的,李进用手轻轻挽住二妹子的胳膊,电影在两人深情对望的瞬间结束,虽然是开放式结局,但在观众想来,他们的未来必定是美好的。

实际上在现实中并非如此,根据原著小说作者胡石言的回忆,副班长李进的原型徐金成在1945年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牺牲,1949年徐金成所在部队南下途中,他的战友特意绕道刘坝头去寻找二妹子。

故事在这里产生了分叉,有人说二妹子的原型是当年的女民兵夏美英,她在家排行老二,平时大家都叫她二妹子,可惜她后来离开了刘坝头,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她也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也有人说徐金成的战友找到了原来的房东,告诉了二妹子徐金成牺牲的消息,二妹子痛哭了一场,后来嫁人重新开始了生活。

不论是哪个结局,副班长和二妹子之间都是一段让人惋惜的故事,而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副班长和二妹子这样为了战斗和未来不得不分开甚至永生不能相聚的有情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每次重看《柳堡的故事》,每次听到《九九艳阳天》,总是会带给笔者一种想哭的冲动,有欣喜,有向往,有惋惜,还有惆怅。

爱情,而是在于如何表现。

一、小说《柳堡的故事》

《柳堡的故事》题材,来自于一个真实故事。当年,我军准备渡江作战,其中六连就驻扎在江苏宝应县一个叫做“刘坝头”的村子。那时候,军人在姑娘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四班的副班长住在房东田老头家里,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一下子就被房东的闺女看中了。

那时候,军民鱼水情深,女孩子们经常抢着洗战士们的脏衣服。一天,副班长在口袋发现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好”。他立刻就知道了房东姑娘的心思,但是军队有纪律,他就没敢声张。

不久,他就在口袋里发现了“你真好”“你实在好”。“纸条三连击”年轻战士的心被热辣如火的表白“俘获了”,他们开始暗地里相爱。

好景不长,此事很快就被人发现了,连长狠狠地批评了这个战士,不许他跟姑娘继续来往。不久,部队奔赴前线,这名战士为了“将功赎罪”,作战勇猛,带头冲锋,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部队回到原地休整,姑娘没有在队伍中见到心上人,打听到消息之后,认为是自己害了小伙子,于是上吊自杀了。连长也自责不已,他觉得这件事跟自己的批评有关,于是决定一辈子不结婚。

这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打动了军旅作家石言的心。他决定以此为原型写一篇小说,但是原故事过于悲凉,他就决定为故事增加一些亮色。

于是,小说故事就改变了原来的轨迹。

故事背景被放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刘坝头被改为了“柳堡”。石言认为:柳字多情,堡有兵味,表现“军民一家亲”再合适不过。何况,刘坝头处处种着大柳树

故事的前半部分跟原型基本差不多,中间则变成了伪军刘胡子想要强娶二妹子。地主汪掌柜就威逼老田头,将女儿送到蒋桥成亲。新四军战士听说此事,同仇敌忾,纷纷要求攻打蒋桥击败伪军。

刘胡子听说新四军离开柳堡,就暗地里派汪掌柜潜回将二妹子抢走。小牛随即找到部队,指导员带领四班战士救回二妹子。

几年后,副班长所在部队的再次经过此地。已经升为连长的李进再次遇到二妹子,当初的恋人已经参加了游击队,还入了党。

两人在柳堡的运粮船上重逢了,有情人再度重逢。

二、从小说到电影

小说《柳堡的故事》最初发表在南京一家刊物上,深受读者好评。当时剧作家沈西蒙和作家黄宗江看过之后都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好剧本,便提出了改编要求。

在改编过程中就有人提出,军人与地方姑娘谈恋爱,违反了部队纪律。也有人提出,军事影片不应该出现谈恋爱的镜头。当年,我国受到苏联“英雄人物落地论”的影响,审核条件也变的宽松。

当时中宣部主管文艺工作的周扬直接作出批示:“军队作品并非不能表现爱情,而是在于如何表现。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不要只表现为爱情,而是要把它安置在生活中适当的位置上”。

有了领导的支持,那就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剧作家们将二妹子的命运和新四军对敌斗争的胜败紧密结合,战士的爱情也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李进也被塑造成了在党的帮助下,用集体主义客服个人主义,在对敌斗争和自我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物。

二妹子一家被地主汪掌柜剥削,又被差点被伪军刘胡子霸占,这个女性人物就具备了阶级与民族双重压迫的特质,理所当然地就有了为翻身解放而浴血沙场的愿望。二妹子对李进的大胆恋爱,既是女性自由之路的象征,也是投身ge ming的象征。这种不疾不徐的处理,恰到好处的表达着两人之间的关系。

剧本完成之后,八一制片厂立即投入拍摄,为了增加电影情感的丰富和细腻程度,厂领导决定:由我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进行执导。

三、第一位女导演和第一部军事爱情片

王苹是我国第一位女导演,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当过演员,1952年还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她接到任务之后,立马开始着手寻找“二妹子”。结果翻遍八一厂,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恰好,编剧黄宗江为王平推荐了话剧演员陶玉玲。不巧的是,陶玉玲当时正在各地巡回演出。王苹立即奔赴南京,又从南京找到杭州,从杭州找到舟山,最终“截获”陶玉玲。

由于陶玉玲连续演出,过度疲劳,眼睛肿起大包,整个脸庞都有些变形。同行的人都很失望,认为陶玉玲不是最佳人选,王平却认为陶玉玲气质独特,于是为她拍了一些照片带回去。

经过再三筛选之后,王平和八一厂长都认为陶玉玲条件不错。再见面时,陶玉玲容貌已经恢复如初,清秀的容貌让众人为之倾倒,女主角就这样定下来了。

为了让演员充分把握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王苹导演带领摄制组来到宝应县刘坝头开始体验生活。陶玉玲跟“老田头”康天生同志一起跟当地的姑娘们学习划船,一起跟姑娘们学习割麦子,业余时间还会帮当地的姑娘们补习文化。

正是这种朝夕相处的生活,演员们深深地体会到柳堡姑娘的真诚和质朴,表演起来也格外得心应手。

几十年后,陶玉玲回忆说:我们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当地拍摄的,那里的风景很美丽。柳树,小河,慢慢划出一条小船,上岸以后听到有人唱歌,实际上是大家在帮我家修房子。我当时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没有见过这么多战士,就很不好意思地从部队中间这么低着头走过去了。

电影上映后,刘坝头直接改名为柳堡。

四、柳堡爱情故事

《柳堡的故事》反映的是爱情,纵观全片没有一处谈情说爱的镜头,别说什么“真的真的好喜欢你”“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之类的肉麻台词,就连“情”“爱”“恋”之类的字眼也没有出现过一次。

细腻的感情与含蓄的表达才是这部电影成功之处,陶玉玲在整部电影中的台词很少,全部加起来才208个字。但是那种情窦初开,少女怀春的脉脉含情却被表达到了极致。

有一个镜头是部队重回柳堡之后,小牛把副班长拉到姐姐房间,当他看到二妹子给他做的鞋子,副班长不好意思的跑了出去。此时,镜头摇向正在梳妆的二妹子,她往头上戴花时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这一笑,把女为悦己者容的腼腆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含蓄的表达,也体现在副班长的人物塑造上。二妹子给副班长倒水,副班长被烫的跳起来,却又死捧着杯子不放,嘴里还说着没事。这样的处理效果居然有些:

见你红酥手,酌一杯酒,烫了小手,

你掌心的温度,

因我而炙热的诗意。

二妹子让小牛稍信约他见面,副班长高兴地手足无措,咧着嘴耍了一套单杠。

这些恰到好处的设计,将那个年代的爱情描摹的馥郁芬芳,情深谊长。

在导演细腻抒情的风格指导下,转动的风车,动人的音乐,很快就把观众代入一个和平、宁静、温馨的环境中,预示着美丽的爱情故事即将发生。

那首经典的《九九艳阳天》,更是把这种妙不可言的美丽,推向了极致,从而勾勒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1958年《柳堡的故事》一经公映,立刻在全国引发轰动效应。大江南北,街头巷尾都飘荡着《九九艳阳天》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这首清新自然的歌曲,虽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样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认为“表现出了小资产阶级的粉红爱情幻想”,有人说“听到了《天涯歌女》的靡靡之音”,有人说“诱导了青年的不健康情绪”。

导演别具匠心地让二妹子在李进的歌声中出场,且调度了一个抒情长镜头——杨柳垂堤、小河潺湲,二妹子和她爹田大爷划着小船映入眼帘,挽着包袱坐在船头的二妹子渐行渐近,大辫子的背影淳朴柔美。其后,二妹子回到家中,看到那么多新四军战士正在为她家修屋顶、刷院墙,于是在战士们的注视下,她感激又腼腆地穿过院落,匆匆进到屋里。从二妹子父女返乡至归家,这两处的视线引导与空间调度新颖别致,成功地抢抓了观众注意力。

而当部队即将出发,柳堡的乡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前往送行时,二妹子也去了,但她只是独自一人站在一棵柳树旁远远目送、遥遥眺望。彼时影片勾勒出一棵柳树旁站着一个人影子、梳着一条大辫子的远景镜头,观众在镜头里看不清二妹子的脸,但其静默张望的远景透出的淡淡忧伤,却使银幕效果比看清她的脸更写意和动人。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里,柳意味着送别。《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进抱着要解放千千万万个劳苦大众的坚定决心,头也不回地走了;倒是善解人意的指导员替李进回望了一下,而正是这一回望为五年后李进与二妹子在指导员的牵引下欣喜重逢埋下伏笔。

《柳堡的故事》中苏北特有的蜿蜒河堤、独木小桥、依依杨柳以及风车、芦苇、雁阵,是影片完美的视听镜语的重要构成。尤其柳堡的水源丰富、河道密集,片中流水与田亩纵横交错、水路与陆路相映成趣,柳堡所独具的水网中的村落特色,不仅因风景如画而渲染出浓郁的抒情氛围,更不动声色地参与和丰富了电影叙事。

比如,柳堡那一湾河水在片中反复出现,具有特别的意蕴。当刘胡子带人欲强抢二妹子时,二妹子无奈地浸在河里,正是借助河水和芦苇的掩护,方逃此一劫;而当汪掌柜趁着夜黑风高,带着狗腿子强闯田家硬拖走二妹子时,弟弟小牛也是藏在河中,方得以伺机逃脱并赶往新四军驻地通风报信。被抢走的二妹子被羁押在汪掌柜的船上,依然是沿水路而行,被强送至刘胡子所在的蒋桥;而为营救二妹子,新四军兵分两路,一路疾驰于河岸沿陆路追寻,一路蹚河乘船沿水路应援,最终是水路应援的战士一枪打断了敌船的桅绳,截住了汪掌柜一伙……

电影《柳堡的故事》不仅是红色文艺经典,还是民族文化经典,它以颇具东方神韵的秀丽与温婉,聚焦了革命洪流中的一脉支流,在独特的故事天地里抒写了军民关系、阶级矛盾及战士的情感与责任。《柳堡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根源就在于影片通过美好的情感故事,彰显了党的先锋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本色。情感不过是考验,金色的革命光辉才是最神圣的召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