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对孩子说的三句话

 江南木客fh3om0 2023-09-01 发布于浙江

一、学习是一种责任,不是兴趣。
“我对某某学科不感兴趣,我不想学。”这是我们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
大学选专业,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小学阶段所设置的基本学科,往小了说,是我们以后考大学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往大了说,是每个国民都要接受的国民基本教育,国民素质的提升、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国家凝聚力的培育都是通过这些基本学科来贯彻和落实的,国家的整个选拔体系和资源分配也是建立在这样一套逻辑之上的。如果我们不好好学就相当于自动放弃了国家设置的这一整套系统的最开放最公平的遴选竞升机会,以后要想通过其它机会竞升,难度会大很多的,家里拥有顶级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除外。
当然除了这一套“学业竞争”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下一个“事业竞争”来自我实现,但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这两个竞争之间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学业竞争”的落败者通过“事业竞争”来超越的机会越来越少。当然,任何规律都有例外。
因此,学习是一种责任,我们通过它来完成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回应“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它根本不是什么有没有兴趣的问题,就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它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兴趣。再渣的爹妈都不能说,我们今天不想养你了,对你没有兴趣了,你滚出去吧!
今天有些人动不动就说太卷了,我想躺平了。竞争是普遍存在的,不能把所有的竞争都看成“卷”,都认为不应该。躺平是需要资本的,没有那个资本,估计想躺也是躺不平的。
这个不想学、那个不感兴趣,说起来振振有词,其实幼稚得很。父母如果因为我们不想学,就对我们不做要求,那是父母的荒唐和不负责任,世界的规则不是按照我们的兴趣制定的。
二、学习是一种理性行为,要分清主次轻重,不要过于情绪化。
有些人会说,某某老师对我不好,他的那个学科我不想学了。
非常可以理解,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但学习是一种理性行为,最应该分清主次轻重,对问题的主次轻重分不清,关键问题把握不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缺陷。我们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情绪干扰”,既说明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欠缺,也说明我们缺乏“心无旁骛”的定力和“披荆斩棘”的勇锐。同时,更可能是我们在为自己“学不好”寻找借口和逃避的理由,是一种“不甘而又无奈”的自我安慰。
老师不好、同学不行、座位太偏看不清……友谊破裂、亲人误解、早恋失恋没有心情……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学习情绪。这些问题,有的容易解决,能解决的就去解决;有的很难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尽可能放下。学习是一种理性行为,要分清主次轻重,要分清自己的“能与不能”, 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情,就是学习。抓住学习,才是抓住了现阶段的关键问题。
太多的情绪纠葛,就是内耗。
三、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抽象问题的过程,对抽象问题的兴趣和在抽象问题上的思考能力,决定了我们的学业高度。
我知道,刚才这样的说理方式很多人会听不下去。
一个人思维是单一还是丰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对相对抽象的问题、比较偏重于理论性的问题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比较好的思考能力。一个人思维是封闭还是开放,也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愿意接受和自己的认知不太一样的东西。比如,大部分人的阅读都是“验证性阅读”,就是阅读“证明自己的认知是对的”、刚好扣合自己认知的东西,而不知道阅读“与自己的认知不符合的东西”也许更有价值,阅读那些能修正和提升自己认知的东西,才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只对身边的形象的感性的甚至无厘头的不用思考的排斥思考的东西感兴趣,只对刚好扣合自己认知的东西感兴趣,那我们就要担心了,这也许意味着我们思维的重大缺陷,也许意味着我们学习和接受更复杂更抽象问题的能力的缺乏,也许意味着我们未来学业的前景不妙,因为绝大多数学科到一定的程度和高度都是抽象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学业能力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听得见遥远的哭声,看得见遥远的宇宙,读得懂人类幽微玄妙的复杂思维世界,才是真学霸该有的样子。

学习,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