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称得上文武双全的人物,按照入文武庙的标准,历史上仅仅两人

 茂林之家 2023-09-01 发布于湖南

引言

在古代教育观念中,“文武双全”一直是古代士子们孜孜以求的成才目标;追求“文治武功”,继而“扬名天下”,在青史汗青之中传下能为后世仰望的“功业”一直是古代士大夫们重要的评判标准。

故而从古至今,对一名文人和一员武将而言,最高的荣誉不只是“封侯拜相”,而是得以进入“配享庙宇”为后世所景仰、供奉。

唐宋之前,文武不分家。卿相牧守要求既能马上征战,又能辅政安民。但是从唐朝开始,由于兵制发生变革,官员职能也开始向专业化发生转变。从这时起,唐朝开始兴起由官方主祀的“文庙”和“武庙”。

(“文庙”前的孔子雕像)

“文庙”又称“孔子庙”,最早仅在孔子故里曲阜,由汉桓帝时期设官吏专门管理。北魏时期将孔庙第一次建立在了朝廷的官学当中。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第一次确立了“陪祀制度”。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追求边功,一心向太爷爷李世民看齐。于是,又在“文庙”之外另设“武庙”制度,将张良作为姜子牙的陪祀。

唐宋之前,士大夫们最多追求配享皇帝“太庙”,如汉明帝就曾经祭祀过配享高皇帝庙宇的萧何,以及武皇帝庙宇的霍光。而自唐代之后,历代文臣武将的最高成就则不仅仅限于“配享太庙”,还有“从祀文、武庙”。

(唐代“武庙”主要供奉的是姜子牙)

但是,自唐至清千余年间,得以达成“文治武功”的双重成就,拿到文、武庙的两张入场券的,也不过仅仅两人而已。

而在这两人中,其中一人名满华夏,却在清朝中叶才拿到文、武两庙的入场券;而另一人似乎名声略有不显,却成了自唐至明同列文武庙配享的唯一一人。

一、名成八阵一诸葛

唐肃宗时期确立了武庙“十哲”的陪祀地位。被唐太宗和李靖称赞的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正式被确立为“十哲”之一,从祀姜子牙,配享“武庙”。

到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由雍正帝下诏,将诸葛亮作为先贤名儒之一,从祀孔子,配享文庙。乾隆年间,正式被确立为“先儒”之一。

(94版《三国演义》诸葛亮:唐国强饰)

与现代观念不同的是,诸葛亮早期最为人称道的远不止“治国”之能,而是兵法战阵之道。这一点,不止被李世民和李靖所确认,更得到了蜀汉的老对手——西晋司马氏的认同。

诸葛亮统兵北征,以西蜀不满十万步卒,硬撼曹魏雍凉地区十余万边军,迫使曹魏洛阳中军频频西举。不过两次大规模北征,打得雍凉地区的魏军不敢解甲屯田,补充军力,连中原地区也因为需要频频西顾,无法全力恢复国力。

(94版《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在战术上,在结合早期“八阵图”的基础上改良出了“武侯八阵”,用战车弓箭配合步卒,以对抗骑兵的战术。这一战术不但让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在追击蜀军中中箭阵亡,更打的司马懿自守不出。

到了晋武帝司马炎时期,还命蜀人陈寿收集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文稿,编成《诸葛亮集》,司马炎阅览后发出了和他爷爷司马懿一样的感叹。而诸葛亮的“武侯八阵”也在不断被推演增强。李靖的舅舅韩擒虎将其演变为“九军阵”,到了李靖由删繁就简,变为“六花阵”。

诸葛亮的用兵之法与推崇正兵军争的李靖等唐代武将不谋而合,初唐至盛唐,唐军以优势后勤和装备屡屡击败塞外各族,版图东至辽水西达波斯。到了唐肃宗时期,诸葛亮自然而然就成了“武庙十哲”之一,反倒是到了明末清初,才出现将诸葛亮陪祀“文庙”的呼声。

(相传为诸葛亮改良后的“八阵图”)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就力主将诸葛亮陪祀“文庙”。黄宗羲认为诸葛亮践行了儒家以天下为重,至公至诚的道德理念,虽然一没有弟子经义传世,二没有为儒学开宗立派,仍然达到了配享“文庙”的标准。

诸葛亮受托刘备“三顾”之情,托孤之重,将疲敝的蜀汉治理得鼎立一方,甚至能够大举北伐,将防线推到了凉州,为蜀汉创下了四十余年的安稳格局。为人至诚至公,身故之后,政敌李严为之流泪,甚至到了两晋时期,蜀人仍然发出“葛公之后,不见其比”的感叹。

二、势如破竹“杜武库”

而另一位,也是活跃于魏晋时期的一大名人,曹魏的丰乐亭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司隶校尉,出身京兆杜氏的杜预。

(杜预的“画像”)

京兆杜氏是自西汉年间一直兴盛到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汉宣帝时“麒麟阁功臣”、三公之一的杜延年就是出自京兆杜氏,到了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杜如晦也出自京兆杜氏。

杜预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家大族之中。杜预从小通熟儒家经义,又钻研律令,研修兵法,博闻强识一时被人称作“杜武库”,其向司马炎所陈的伐吴奏表中,甚至还流传下了“势如破竹”这样的典故。

(杜预的“画像”)

杜预在唐太宗时以“先儒”配享孔子,进入了“文庙”;唐德宗建中年间武庙增加“六十四将”陪祀,杜预又在其中。可以说自唐代开始设立“文、武庙”,杜预就拿到了“文庙、武庙”的双重入场券,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在“文、武庙”享受供奉的名臣。

杜预得以配享文庙的一大原因,在于杜预对《春秋》和《左传》经义注解上的贡献,杜预的注解将《春秋》和《左传》联系了起来,后世清代修订《十三经注疏》时将杜预的注解与唐时大儒孔颖达的《春秋正义》并列。

(摘自《永乐大典》的“杜注春秋左传”)

杜预的另一大贡献则是对“律、令”的阐释。在西晋之前,“律、令”不分,杜预和贾充、张斐等人对《晋律》进行重修和注释时将“律”与“令”分开,这是“律学”的一大进步,这部《泰始律》一直沿用到了南北朝,在东晋灭亡后还对南朝的律法产生了影响。

而杜预能够成为“武庙六十四将”,则是在军事上的耀眼成就。杜预在南征之前,作为钟会的长史参与灭蜀之战,但是杜预机智的发现这一战的不简单,从而巧妙地躲过了“成都之乱”。

随后,监军卫瓘计杀邓艾、钟会,平定“成都之乱”的过程流传出来,杜预慨叹,卫瓘做事如此自利,将来恐怕难有好下场。果然,“八王之乱”爆发后,卫瓘被贾南风和司马玮联手诛杀。

(贾南风)

西晋泰始七年,“秦州之乱”爆发,杜预深感自东汉以来凉州边塞地区的战乱屡屡爆发,于是上奏司马炎边塞军事相关的方案,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批准。

咸宁五年,司马炎下定决心发兵灭吴。杜预作为中路大军的统帅,指挥晋军直面东吴最强防线——西陵。为益州的王濬军打开通道,顺江而下,直取建业。

(晋灭吴之战:杜预部)

在晋灭吴战争中,杜预负责攻打东吴的荆州战区,该地一直是东吴的重要战区,西陵、江陵两地更是遏制蜀君和魏(晋)军的战略要地。杜预率领的中路晋军连破西陵、江陵,一路从荆州打到交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奠定了杜预在“武庙”的地位。

三、文、武庙的“钉子户”标准

诸葛亮和杜预历史上唯二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英杰,所达成的成就还不止这些。诸葛亮和杜预还是“文庙”和“武庙”的“钉子户”。

从唐朝的清朝,“文庙”和“武庙”中陪祀的人不断变动,相比于“文庙”而言,“武庙”陪祀人员的变动也更大。

(“武庙”陪祀人员雕像)

唐朝中叶以后又在“陪祀制度”上再度扩充——唐太宗时,“文庙”除陪祀孔子的弟子外,还有“先儒”二十二人;唐玄宗时期,“文庙”确立了“十哲”“七十二贤”等陪祀。

在唐肃宗时代,在“武庙”确立了“十哲”等从祀配享,到了唐德宗年间,“武庙”又增加了“六十四将”陪祀。自唐宋至明清,“文、武庙”陪祀的人数不断扩充。

到了宋代,“文庙”和“武庙”被正式发扬光大,而陪祀人员也一再变动。比如名将白起,就被赵匡胤一度“踢”出了“武庙十哲”,后来又改在东西庑陪祀。到了元代,“武庙十哲”更是直接被削减成了“五人”。

(《淳化阁贴》收藏杜预的书法拓本)

然而虽然一变再变,诸葛亮始终在“武庙”陪祀。而只要排历代名将,也少不了杜预一席。究其原因,除了两人在军事上的贡献外,杜预和诸葛亮所立的功业中也找不出什么瑕疵,而相同的是,两人又都是允文允武的宰相之才。

(四川成都“武侯祠”)

杜预制《泰始律》,诸葛亮订《蜀科》;杜预担任“度支尚书”,帮助司马炎稳定了西晋的财政,让西晋一度出现了新兴王朝该有的气象;诸葛亮七载治蜀,让疲敝的益州拥有了鼎足三分的实力。

杜预被中原百姓成为“杜父”,南抚交州,北防塞虏,力陈安边军事五十余条;诸葛亮被蜀中百姓成为“葛公”,南定滇池,北服羌胡,诸葛亮安抚南中的“夷汉相安”之策一直到了唐代,还在沿用。

故而随着“文庙”和“武庙”越来越成为皇帝宣扬儒家道统的工具,里面的陪祀也是一换再换,但是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的诸葛亮和杜预却能成为历久弥新的“钉子户”,也可以看出二人领先于历代高士的才器、品德与风采。

参考资料

陈寿、裴松之(晋).《三国志》[M]

房玄龄(唐).《晋书》 [M]

习凿齿(晋) .《汉晋春秋》[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