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次重建的北京东堂,与王府井相得益彰,成就繁华大道的历史韵味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3-09-01 发布于河北

三次重建的北京东堂,与王府井相得益彰,成就繁华大道的历史韵味

一,追溯北京东堂源头:从四川带回两个洋俘虏

追溯北京的王府井教堂(东堂)的源头,必须从清朝初期肃亲王豪格从四川带回的两个洋俘虏说起。

爱新觉罗·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因为与把持朝政的多尔衮不和屡受排挤,随清军入关后,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带兵出征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1647年张献忠率军扎营于四川凤凰山。豪格率大军在叛军引导下对张献忠部队发起了突然袭击,张献忠一时大意亲带轻骑兵侦查敌情时候中箭身死。

清军攻入张献忠大营后,意外俘虏了两名传教士。他们是意大利人利类思与葡萄牙人安文思。

这两位神父其实大有来头,利类思本出生于西西里岛一个贵族家庭,1638年进入中国内陆来到四川。而安文思也不简单,他本是麦哲伦的后裔,1640年来到中国四川。

两位神父被张献忠控制受困于大西军,在喜怒无常的张献忠军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过着饱受惊惶的日子,就在两人即将被大西皇帝处死时张献忠身亡,利类思、安文思就此逃过了一劫。

但因为他们曾服务于大西政权,所以被清军俘虏后成为八旗的奴隶,靖远大将军豪格班师回京时候把他们两个带回北京。


二,顺治皇帝特批建立了东堂

虽说是俘虏,但豪格经过询问得知他们是汤若望神父的同门兄弟,所以对他们非常友善,途中露宿风雪时还给两位神父送来御寒的衣服。

皇太极长子豪格

豪格本来打算释放两位神父,但这更加深了多尔衮的疑虑,多尔衮把身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视为政敌,因为有很多人认为豪格本应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剿灭张献忠政权并没有给豪格带来好处,凯旋回京后没有多久,就被多尔衮构陷幽禁,同年四月不明不白死于狱中(也有说是自缢于家中),时年四十岁。
多尔衮怀疑豪格与两位神父关系密切总是不放心,最终把他们分配给佟图赖家为奴,其实是让佟图赖负责监视他们,佟图赖是康熙帝的外祖父。


但有时候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二位神父在佟图赖家为奴的日子不忘传教初心,佟家两个儿子佟国纲和佟国维对公教信仰大有好感,他们在:“家中供圣母像,像前常燃烛致敬,累年不懈”,而多尔衮却突然暴病死亡。

已经在佟家待了几年的两位神父品行端正,府中人对这两个人很尊敬,也恢复了自由身得到了释放,利类思与安文思于是在北京安顿下来。

顺治皇帝与传教士特别是与汤若望关系很好,利类思与安文思也得到优待。1655年在顺治皇帝特批下,于紫禁城东华门外一带建立了东堂。

三,北京城内第二座教堂——东堂是一座爱奥尼式教堂


利类思、安文思二位神父决定在顺治所赐宅院和空地修建一堂,创建东堂过程中得到了肃亲王府特别是侧福晋的支持。还有清宗室佟家不仅捐资还帮助人力物力。

民国时期的王府井大街,明朝时期,这条街上就建有10个王府,当时叫王府街。1915年,才更名为王府井大街


不久的康熙初年,在现在的王府井一带出现了一座正式的欧洲式教堂,奉圣若瑟为主保所以叫若瑟堂。

据传这是一个爱奥尼式建筑,这种建筑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是希腊古典建筑风格之一,特点是纤细秀美,具有优雅高贵的气质。

这座教堂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自利玛窦创建宣武门南堂后北京城内但第二座教堂。

安、利二神父之后也曾遭遇过牢狱之灾,教会遭到权臣鳌拜等人的逼迫,在京的宣教士都被捕下狱,但他们后来受到康熙礼遇,在朝廷供职时为康熙制作了很多精致的自鸣钟。


据安文思书信记载,康熙帝在利类思住所中当着众位神父的面,写下“敬天”二字。这两字作为匾额被悬挂在北京耶稣会教堂的最显著位置。


最后两位神父分别于康熙十六年和二十一年去世,康熙帝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四,费隐主持第一次重建——地震重建后的教堂气势恢宏、优美典雅

在他们去世后的1720年,北京发生了6.8级地震,是历史上发生在北京一次较大地震,东堂房屋倒塌。


次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重修。这次重要的重修由奥地利传教士费隐主持。

费隐字存诚,生于蒂罗尔省,1688年入耶稣会,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来中国。先到江苏镇江传教,后奉召入京,参加测绘皇朝舆图,曾任圣若瑟住院院长、北京葡萄牙神父住院院长。

清朝时王府井大街就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家住东城的官员们上朝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人口聚集生意兴隆,吸引了官场人物的投资,官府进行规划从北到南建起一条长街,逐渐名扬北京周边。


重建后于1721年落成的东堂是十分壮观,这座恢宏的欧式教堂在历史资料中多有记载,郎世宁曾下大功夫为东堂绘制优美的壁画,时有外籍观礼者也称“此堂置于罗马,亦无愧色”,就是和罗马的教堂比起来也好不逊色。

教堂有高高的安装有自鸣钟的钟楼,另建有三层楼的观星台置多种西洋仪器,楼下有日晷石一对,可见东堂的天文观测也是很早就开始了。



五,嘉庆年间发生火灾东堂被废


到了清嘉庆年间,此时的嘉庆不知道少了哪根筋,感觉已经不需要传教士了,颁布命令严禁天主教,除极少数天主教传教士在政府供职者外,一概不许居住京城,更不许从事传教活动。

嘉庆皇帝

当时还在钦天监的福文高和高守谦居东堂,看到西直门天主堂的四位神父被驱逐出境,并被限令变卖所有限时离京,不由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们都把教堂里珍藏的图书当宝贝,尤其是那些独有的绝版珍本,他们怕突然有一天教堂不保来不及处理,就提早把保留下来的书籍进行筛选,想找一个地方寄妥当收藏。

但却不想越忙越出乱,怕啥来啥,晚上一时不小心,将灯火倾倒在书箱上,引起火灾,不仅大部分书籍烧毁,教堂房屋也损坏不少。

当时二位神父还在钦天监任职,在自请处分之余,请求皇帝按乾隆年间旧例赐银重建,想凭老面子做保住教堂的最后努力。

但此时的嘉庆正想找理由清除各个教堂,不但不许重建还借此机会将东堂房院没收,然后把东堂所有建筑拆除。从嘉 庆十二年(1807)开始东堂一度消失不见了。

五,田类思主教募款第二次重建


1860年清廷归还东堂,昔日被毁的那地方已经没有一点教堂的特征,但是那里又是一个教友集中的地方,就暂时建了几间简单棚屋做公所。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870年,当时在罗马参加梵蒂冈会议的田类思主教接到教廷调他至北京宗座代牧区的命令,随后同年11月1日到达北京,此前他已经担任浙江主教多年。

田嘉璧(田类思,Bishop Louis-Gabriel Delaplace, C.M.),1820年正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法国,在遣使会士管理的省巴城修院攻读神学期间,因为听到董文学神父在中国为主殉道的消息深受感动,响应圣召前往中国传教。

​在田嘉璧主教任北京代牧之初,北京东堂虽有修复愿望,但因修复东堂需要大笔资金没有来源,因此恢复大堂被迫搁置。

田类思到北京后颇有作为,连续为北京教区做过好几件大事,其中重建东堂就是其中的一件。

1879年(光绪五年)田嘉璧募得第一笔建堂资金,七月二十日东堂奠基动工。由于资金短缺,大堂历经四年于1884年(光绪十年)五月五日才得以竣工。

1884年经田类思主教向国外募捐重建大堂

在田主教为东堂举行隆重祝圣礼后的当日下午他就病倒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重建的东堂为罗马式大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式,外观宏伟,正面建有三座钟楼,均做穹顶结构,钟楼顶端均装饰有十字架。

六,东堂三次重建,与王府井相得益彰

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进入内城,当天烧毁孝顺胡同亚斯立堂、双旗竿(今外交部街西口外)伦敦会、(王府井)天主教东堂、灯市口公理会等11所教堂。

1900年6月13日东堂被义和团放火焚毁。

现在的东堂建于1904年,是由法国和爱尔兰两国设计师共同设计。

1904年又重建,即今之天主堂。

虽然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的灰砖清水墙,但在三层罗马式建筑风格中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所以看起来韵味十足、美观大方。

清末王府井教堂

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兴起于明代,兴旺于清朝,发达于民国。
至元四年(公元1627年),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大街上,当时这条街名为“丁字街”。

曾经繁华的北京王府大街,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街。


但把这条街和王府联系起来的,是明朝皇室的内斗暗流,那时候曾经发生过明朝诸王的悲欢故事,人们把这条街称为“十王府街”。清朝这里发展成繁荣的市场,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商贾云集的繁华地段。

莫理循在王府井家中

王府井大街名扬海外还与一个外国名人莫理循 有关,他曾被袁世凯聘为总统政治顾问,在西方知名度很高,他一直住在王府井,一些外国人搞不懂“王府井”这个中文名字意思,就在地图上标为“莫理循大街”。

莫理循在北京的图书馆。当时它就坐落在莫理循在王府井大街的家里

如今矗立在王府井大街东侧这一座古老而庄严的王府井教堂闹中取静,已经与北京城标签之一的王府井大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王府井大街历史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的东堂(王府井教堂)

这里不仅吸引着无数路人驻足,吸引青年男女在王府井教堂门口拍婚纱照,而且也是外地游客们的重要的旅游打卡地,人们留恋于此,既可见悠久的历史韵味,又不乏小人物的生活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