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打秋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

 方圆长短 2023-09-01 发布于山东

“打秋风”又名“打抽丰”、“打秋丰”,字典上说得很明白,就是以各种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但关于它的起源,历史上却很难找到定论。其实,“打秋风”一词是从唐代文人的“吃蹭饭”的江浙方言变化而来的。

图片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科考制度最鼎盛的时期。不拘一格地开科取士,让许多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看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在浩浩如过江之鲫的赶考大军中,有人金榜题名成了贵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更多的人则必须在年复一年的赶考中等待机会,身上的盘缠用尽了,就靠亲友接济“蹭饭”为生。好在当时唐王朝国富民强,养一些这样的闲人也不是很吃力。当时的终南山、嵩山等地寺院住满了大量欲求功名的学者名士;而京城里那些先富起来的官僚乡绅们,也乐意周济那些前来“蹭饭”的后辈、同乡的学子们,期望这些人功成名就后能成为自己的帮手,普通的民众出于同情也会尽力帮助那些贫困潦倒的读书人。当时唐朝的几个著名诗人都无一例外地当过几年“蹭饭”客,李白在终南山混过一阵子。杜甫也不容易,“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最后又在长安郊区的一位族孙家中吃了几年冷脸饭。白居易呢,你单看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就知道他像不像有钱人了。虽然当时唐王朝看重文人,让读书人为求取功名的“蹭饭”行为在众人眼里显得不那么可耻,但“蹭饭”毕竟不是件很光彩的事儿。当那些文人显贵之后,回忆起当年的尴尬往事时,就想用半是矫情半是自嘲的附庸风雅给自己遮遮羞,于是,一个与“蹭饭”一词有高度关联的“打秋风”就这样诞生了。

图片

但自唐以后,“打秋风”者就没那么多便宜好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衰落,阶级矛盾也愈发尖锐,面对不断扩大的“打秋风”队伍,人们不堪其扰了。文学作品中对“打秋风”的批评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元人王实甫的戏曲《西厢记》中说:“像你这样大老官来打秋风,把你关在一间房里,给你一个月豆腐吃,蒸死了你。”明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提到“城围得铁桶似紧,有秀才来打秋风,则索报去”。一部清代文稿中记载:靖江(原名马驼沙)县郭知县原先在江南教过书,上任不久,一个学生就找上门来“打秋风”。他请门人呈上一张拜帖,一把诗扇,郭知县见了并不迎客,而是提笔在扇面上写道:“马驼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革菜。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打秋风”是何等厌恶了。最能揭露“打秋风”丑恶嘴脸的名著,当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他笔下的“打秋风”者,不光自私,而且一个比一个歹毒。那位满口仁义道德的张静斋,“打”了汤知县的“秋风”不说,还顺便害死了一位到此上访的无辜老和尚。你说,如此“打秋风”者,怎能不让人恨到骨头里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