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解析

 谭度 2023-09-01 发布于广东

​脾虚有湿:参苓白术散

痰湿困脾:六君子汤

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

脾胃寒重:附子理中丸

三焦痰湿:三仁汤。

涨肚腹:白术、枳实、荷叶

脾虚口干不喜喝水:茯苓、炒白术、党参各15g、炙甘草、石斛、乌梅各9g。

补中益气汤是由四君子汤升级而来,主要用于长期脾虚,气血不足证。


甘草泻心汤(表证攻下下利清谷心下痞干呕心烦,胃虚),赤石脂禹余粮汤(大肠炎下利血便混合,未必表证攻下而来,涩剂),理中汤调理中焦,桂枝人参汤(寒利不臭清谷-见不消化食物),葛芩连汤(热利,不止考虑涩剂),利不止药无效最终考虑利尿(五苓散猪苓汤),小建中汤(痿症肌肉萎缩,健脾胃、补阳第一方),旋复花代赭石汤(胃酸反酸,烧心,甜食过多),麻杏甘石汤(咳喘苔黄内热无表证),大青龙汤(表寒里热,咳喘发烧身痛,夏喘)。

麻黄升麻汤有表证,乌梅丸没有表证。麻黄升麻汤有咽喉不利,吐脓血。乌梅丸是烦躁,腹痛,失眠,(11点到3点容易醒),呕逆(反酸),久利,面色青黄,或形体显瘦,有抑郁症。注意:  乌梅丸中乌梅的用量要大,花椒一定要去汗,黄连的比例大。


白头翁汤治疗痢疾要有纯下脓血、腹痛里急、舌红苔黄、脉弦滑的辨证要点。芍药汤的组成芍药汤善于治疗湿热痢疾,湿热痢疾在程度上要比热毒血痢轻。
  芍药汤的立方原则是“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并依此来组方用药。  组成:芍药20克,黄连、黄芩、大黄、当归各9克,木香、槟榔、肉桂、甘草各5克。功效:清热解毒,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腻微黄。芍药汤的方义由于湿热疫毒蕴蓄肠中而致诸症。湿热之邪毒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则见大便脓血,赤白相兼;气机阻滞,则里急后重;湿热内迫下注,则小便短赤肛门灼热等。

葛根汤具有解肌(解除肌肤表面的邪气)散寒止痛的功效;桂枝汤具有解肌发表(用发汗等方法,使困在肌表的邪气外出),调和营卫(使得人体的内外气机顺畅,各司其职)的功效。
3.主治不同: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怕冷)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等病症;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一种证型,表现为发热、怕冷、汗出、乏力等),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注意桂枝汤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病情发展至阳明病发黄,属湿热阳黄时,多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栀子柏皮汤重在清热,苦寒解热药多有去黄作用,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茵陈蒿汤则治疗湿热并重,尤其治疗急性肝炎的前期有效。“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均提示热不能外越,水不能下泄。亦可治“腹微满”,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茵陈丸用于治疗“气淋胪胀腹大”,提示本方可能可以用于治疗轻度腹水。若与湿热相反的寒湿,则可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术附汤治疗。

麻黄加术汤的病位在皮。也有很大一部分比如风疹,湿疹等皮肤病也可以应用。
防己黄芪汤的病位在肤。
甘草附子汤的病位在筋,适用于偏寒的痛风和风湿病,白术附子汤的大便排泄不顺畅且不干燥,不是大便坚硬的便秘。这是由于湿引起的所以要用燥湿健脾而不用泻法和润下法。白术附子汤的病位比桂枝附子汤深,在骨。桂枝附子汤说的是风寒湿三邪导致疼痛,疼的很烦,这个烦不是因为火而烦。身上肌肉很疼,转个身都疼,不呕说明病不在少阳,不渴说明病不在阳明。脉又是浮虚又是涩,说明又有风,又有阳虚,又有湿导致气血黏滞流动不畅。

因为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较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更虚,所以桂枝汤用得多一些,而麻黄汤用得少一些,因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最虚,其“脉微弱”,所以制方者极为谨慎,整张处方剂量极少,只是前两方的一半,而且相对地桂枝汤要用得多一些,越婢汤要用得少一些。

桃花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下利便脓血的主方。下利便脓血为常见之症,但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不可混同。桃花汤所治之下利,为脾肾阳虚,失于约束,关门不固而致;虚寒久利,阳不绾阴,气不摄血,络脉不固,血溢脉外则便脓血,此乃内伤阴络之患。


桃花汤以赤石脂之体重性温,入下焦血分、固脱止利、涩肠止血,用治下利赤白;干姜辛温,暖下焦,补虚温中。二药合用,擅治虚寒下利滑脱之证。粳米甘温,养胃和中,佐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共奏温中涩肠止利之功。本方亦可治疗中焦虚寒久泻,不一定伴有脓血者,但对湿热下利、余邪未尽者切勿使用,以防固涩留邪而成患。

一般来讲,下利便脓血多属热证,然因下焦虚寒而便脓血者,亦不少见,故应鉴别。实热下利之便脓血,乃因湿热壅遏大肠,蒸腐血络,化为脓血而成。表现为下利脓血,颜色鲜明,气味臭秽,里急后重,腹痛较剧,发热口渴,苔黄脉数,多属新病。虚寒下利之便脓血,乃因脾肾阳虚,寒湿中阻,脉络损伤,统摄无权所致。表现为下利脓血,颜色暗淡,臭秽不甚或有腥气,无里急后重,或有轻微下坠感,腹痛隐隐,喜暖喜按,无热不渴,苔白脉弱,多属久病。湿热下利便脓血切忌辛温收涩,虚寒下利便脓血则必须温涩方可收功,故治疗必当谨守法度。

桃花汤证的辨证要点:1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2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血色晦暗,气味腥冷不臭;3伴见腹痛,喜暖喜按;4下利不止,必伤津液,故见小便少而不利。


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全方具有温脾肾、固下焦、养胃涩肠之功效。

脏寒亡阳,火逆上炎,则咽喉痛,此是上热; 脏寒亡阳,水沉下脱,则便脓血,此是下寒。

二陈汤和六君子汤侧重治疗脾虚痰证,

参苓白术散和人参健脾丸侧重治疗脾虚湿盛腹泻。

归脾丸侧重补气血。


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常用于急救。

白虎汤擅长解上焦之热,兼救中上焦津液虚;猪苓汤擅长清下焦之热,兼救下焦津液虚。

白通汤:

阳性药:干姜、葱白、生附子

平性药:

阴性药:

君药:生附子

白通汤,以补火散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适用于虚寒严重、外有表证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以补火散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降火回阳、清热降逆。适用于外有表证、内有寒热痞结、阴阳格拒者者。

白通汤:主少阴病,下利,但是没有四肢厥逆,说的是里虚寒,阳气被寒气阻隔出不来,与心阳相互阻隔,所以本应该从肠胃蒸腾而出的水液,不能上而导致的下利,所以加葱白通阳,干姜附温中下,因为下利,所以去掉了甘草,以免减缓药力。

通脉四逆汤比四逆汤的阴寒程度更严重了,在手足厥逆的基础上,脾胃极度虚寒,所以食谷不化,“下利清谷”,呈现脉微欲绝的脉像,脉微为阳气极度虚弱,若有若无。

  壮热 脉洪大而实为主证以头痛,渴甚且呕,鼻干燥,不得眠为附属症状方用竹叶石膏汤。葛根汤 白虎汤同是治阳明病的但功效相差很大,葛根汤可鼓舞阳气,用于正气相对虚弱者以鼓邪外出。白虎汤 清散之方药,用于正盛邪实之证以散邪外出。


大建中汤治的是内伤病,是真正的中阳虚寒的胃寒经寒证,长期的中阳不足失于温化,外有形寒肢冷,内有脘腑寒痛,得寒即发或者加重,食少下利,舌暗苔少,中阳衰败,必建立中阳以缓求,因为阳伤日久下利少化,所以温中不可以温燥,川椒温经散寒止痛而不燥人参补中干姜温胃,饴糖资化源,方中的川椒最为重要。

      小建中汤都解释为中焦虚寒证,这种错误的解析是导致不会应用此方的主要原因,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手足烦热,咽感口燥等描述是明显的燥热证,除此之外还有焦虑多思多疑,失眠口渴,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弦细等。小建中汤是内伤的病机,源于脾不能化生精血而非失于运化食物,病在脾脏而不在胃肠,一派的虚劳阴阳气血不足表现都源于此,所以,本方不在于补益而在于恢复脾的化生之机。

      比较三者,理中汤的病情较轻,而大小建中汤的病情都比较重,一寒一热都是虚劳的范畴,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理中、建中的意义,也可以区别建中阳、建中气的目的


大陷胸汤属于泻下剂,具有泻热、攻下、逐水功效,注重用于“邪热与内蕴之水结于胸中之结胸证”。


小陷胸汤属于祛痰剂,具有清热、化痰、宽胸功效,注重用于“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安置则痛,脉浮滑者”之痰热互结于心下之证。

辨证点:

大陷胸汤主要用于结胸证。辨证要点为:心下腹部硬满而痛,大便秘结,日哺潮热,舌燥而口渴,脉沉紧而有力。

小陷胸汤主要用于痰热互结证。辨证要点为:脘腹痞闷,按之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大陷胸汤主要用于邪热与内蕴之水饮结于胸中之结胸证。水热互结,气不得痛,故病状严重,心下硬满而痛。方用大黄、芒硝泻下邪热,甘遂破水饮。

《伤寒论》记载,“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主要用于痰热互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病,方用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泻热降火除痞,半夏降逆消痞除结。


大柴胡汤所治病症,病情深重,邪热结聚偏里。其病机多为气血瘀滞、湿热蕴结或热毒炽盛所致,故大柴胡汤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清血分之热,为气血同治、少阳阳明双解的良方。心下满痛、便秘是胃肠方面热实互结的表现;苔黄、脉弦数,基本上是偏重于里热。

大小柴胡汤均有和解表里之意,然而小柴胡汤单纯在少阳,大柴胡汤为少阳未解以致阳明热结。大柴胡汤的退热原理基本上和小柴胡汤差不多,但是用大柴胡汤时,必须患者大便不通,腹满,进行切腹诊断时,腹诊,就是摸肚子。按压上腹部,轻的是抵抗感,重的是按压痛。要见到患者腹部满硬、脐周满硬等指证才可以用大柴胡汤,否则极容易造成患者腹泻,出现虚虚之祸。


木防己汤证也会看到腹水,肚子里都是水,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意,木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泽泻汤的症状还有眼前发黑。如果病人没有支饮,蹲在那里一站起来眼晴就发黑,那是贫血。这里严重晕眩同时眼前发黑,便知是脾臟积水。


大、小青龙汤都可以看做是由麻黄汤加减衍化而来,也均属表里两解之方。但大青龙汤发汗散寒兼清阳郁之热而除烦躁,以发汗为主。而小青龙汤发汗,蠲除心下寒饮治咳喘,以蠲饮为主。大青龙是外寒内热,小青龙是外寒内饮,饮与湿不同,用之必不效。三仁汤湿重热轻,此病例外寒明显,显然不可,需用香薷。


桂枝人参汤:阳君桂温4,阳臣温白术3,阳臣热干姜3,佐平炙甘草4,阴性凉参3;

桂枝来解表、散结。桂枝四两,用量最多。为君,

桂枝 温 辛甘滋

《神农本草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辛温能散寒,发表,有发越之功,能散结,能解决水饮上逆引起的心下痞,同时又有甘滋作用补中益气,补津液不足。

臣药,干姜,温中化饮,止呕,止泻利。白术渗湿化水饮为津液,消食帮助胃气功能恢复。炙甘草,固护胃气,补津液。人参补津液解决过下后津液大伤,性凉解决津亏厉害引起的些微燥热。这里用人参就很适合,因为给予反复的攻下后,津液必然损失严重。会口渴,会有津亏的虚热存在。


理中汤:两个阳性药,一个平性药,一个阴性药组成。以阳性温药为主。

君药干姜,辛热,药力大性猛。炙甘草,由蜂蜜炮制,能养胃气津液,中焦胃气是很关键的,是机体的后勤部,因此每个经方都很注重固护胃气。中土胃气不外两个毛病,不是太潮湿了,就是太干燥了,因此需要 滋养或渗湿。我们讲理中,那就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使药:

人参 凉 甘滋

《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甘滋能滋补津液。由于虚寒,机体不能化水饮为津液,就会导致津亏。
津亏严重的会有虚热的。人参性凉,既能补津液,还能清除微热。


但从理中汤证来说,其主要机理是中焦虚寒,津亏比较轻微还不重,只要虚寒问题解决了,那么那么一点的津亏就会自动恢复。这样的话用性凉的人参,反而影响了原方温中的力度。


从配伍角度来说,加上了性凉的阴药,就有了阳旦汤的意思了。那么对治的的病证就要有些微热来对应。那么这个人参到底怎么用了?还是要根据病证来定。如果是下利呕吐严重的,津液亏损就重了,口渴明显,就会有虚热,那么就可以加人参补津液清微热。如果只是轻微的津亏,口不渴,或渴不欲饮,那么就没必要加人参。因为虚寒一解决,津液自然就恢复了。




补中益气汤主升,擅长治疗面色萎黄,自汗恶风,内脏下垂,它还有一个特长,就是治疗内伤发热,因为这个方子可以升举清阳,透表泻热(在柴胡不再煎的情况下);小建中汤主降,所以擅长治疗虚劳里急,痉挛腹痛,由于其药势向下沉降,所以常被用来治疗胃以下肠道系统的疾病。


在临床上,判断虚劳患者属于补中益气汤,还是小建中汤,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腹诊,补中益气汤证倾向于腹肌松弛,而小建中汤证倾向于腹肌紧张。




泻心汤类方都是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




柴胡桂枝干姜汤,它更强调了胸胁满微结。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邪气结的更结更实,正气更虚,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方剂的组成进行了化裁。




橘皮竹茹汤为胃虚有热所致的呃逆证;丁香柿蒂汤为胃中虚寒所致的呃逆证;旋覆代赭汤为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气逆证。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皆见'四逆',三者病机不同,四逆散为外邪传经,气机郁滞,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段,一般不过踝腕,可兼身热、脉弦;四逆汤证是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达四末而致,所以其厥逆严重,一般超过肘膝,并兼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程度较四逆汤证轻,并见肢体疼痛等症。




吴茱萸汤:手足应该是寒冷而不是逆冷,就是不会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进展到过肘过膝,其形成机理是肝寒犯胃,浊阴中阻,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末,并不是虚阳欲脱的阴阳气不相顺的厥证;


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


胸、胁、少腹、睾丸等部位是肝所主的部

 位,这些部位的胀满疼痛都和肝失疏泄,经脉瘀滞有关,如果有寒象没有热象,就是肝寒所致。这些部位的胀满疼痛加上呕吐,就是肝寒犯胃的特征了,就是吴茱萸汤证。只吐涎沫不吐食物的就是吴茱萸汤证。如果病人干呕,吐涎沫,巅顶痛,没有热象,就是典型的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证为厥阴寒气上冲,肝寒夹胃气上逆;旋覆代赭汤证为胃虚上逆,寒证不明显。半夏厚朴汤证病机为气郁痰阻于咽喉,多兼有情绪因素,但胃气虚弱和胃气上逆不太明显。旋覆代赭汤病机为胃气虚弱、痰气上逆,胃气虚弱和胃气上逆比较显著。生姜泻心汤主治湿热内阻、中气虚弱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口臭、腹中雷鸣下利;旋覆代赭汤证虽也有“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但没有口臭、下利,大便多见秘结。旋覆代赭汤用旋覆花配代赭石,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主治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满、嗳气噎嗝等症。半夏泻心汤用芩、连配夏、姜,一寒一热,苦降辛开,泻热开痞,主治寒热互结于心下所致的胃脘痞满、呕吐下利、舌苔黄腻等症。旋覆代赭汤用旋覆花配代赭石,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主治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满、嗳气噎嗝等症。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和解表里、清透邪热,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




真武汤就好比抽水机,把身体中的死水排掉,附子汤就好比锅炉,加强水的气化。 真武汤沿任脉下行,从小便排解,附子汤鼓舞肾气,加强膀胱水气化,沿督脉上行。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大剂芍药,寓酸甘化阴之意,阴阳双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加黄芪,偏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加当归,重在补血和血,大建中汤纯用辛甘之剂温健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较小建中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之功。


建中汤:小建中汤脱胎于桂枝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所以要从桂枝汤的方义说起,桂枝汤靠桂枝与芍药来调理阴阳,其中桂枝为阳,芍药为阴,当桂枝与芍药等量的时候,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也就是它的药效是作用在太阳肌腠之间,对治的是表虚症,作用是解肌,有一天有一个病人,他也是虚证但他的肌表不虚,他的虚是在比肌表深一层的中焦,这时仲景想到的办法是将桂枝汤中的芍药加重,桂枝汤中桂枝主发散,芍药主收敛,芍药一加重,本来药效作用在肌表的桂枝汤就变成深入到中焦了,但治虚还是治虚,这个没有变,所以小建中汤完全是治疗中焦气虚之症的,所以叫建中,至于加饴糖的目的,甜味的入脾,饴糖吃进去马上转化为脾津,是给脾脏增加了化源,这个饴糖补充脾津比其他食物来得快,小建中汤喝下去,中焦不虚了,化源也有了。

大黄甘草汤,解决相对单一的阳明里实燥热导致的胃肠道食积问题。
调胃承气汤,在大黄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芒硝,增加了泻下力度,针对相对轻微的里实燥热证,解决燥热津亏而表现出“汗出而蒸蒸发热,不恶寒,大便干而难解,腹胀、胸满微痛,心烦懊憹等”的一系列症状。
桃核承气汤,又在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微减芒硝的用量,加入桃仁、桂枝,增强方剂下瘀血、破血闭的功效,同时固护中气,并顾全余留的表证,达到表里双解的作用,从而解决因里实燥热,气滞、血瘀、食积、痰热等相继出现,血热互结于少腹而导致的“发热、汗出,腹胀满痛、少腹拘急,大便干难或便血等”症状。

调胃承气汤:​四象解析法

君药:大黄(寒,苦咸)四两
臣药:芒硝(寒,苦咸)半升
佐药:甘草(平,甘滋)二两
使药:无
六纲:阳明

五证:燥证
三味药,两味大寒咸苦峻下猛药,一味甘滋助阴护胃气药。大黄的攻下力度及服药反应较大,为君。芒硝,能润肠软燥屎而下,辅大黄为臣。甘草,护胃气养津液,为佐药。

有医生见到阳明里实,便大吐大下而伤了患者胃气,导致津亏水泛,造成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下焦元阳不足而致便溏腹微满,实邪未解而郁郁微烦。这一条的关键在于“先此时自极吐下者” 。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是太阳病外感证经过剧烈吐下治疗后而出现的,他说是“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外感病经过剧烈吐下后,外感病解决了,但是出现了“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不要认为是柴胡汤证。

因为剧烈吐下后,伤及津液,造成了他书中说的“胃中干”,形成了轻度的里实热。也要有调胃承气汤的方证条件来支持。
调胃承气汤,药力较大小承气汤相比还是比较缓和的,并且煎出一升,还要少少温服之,少少温服,就是不要全服下,大概服用一半,过段时间没反应,再服另一半。这类泻下的方剂,一般以矢气、下利为度,矢气下利则止,以免伤及正气。

有口干渴,轻微烦躁,也会手足汗出,脉象滑实有力,舌红苔黄,尿也会发黄的,多有便秘。阳明病,里实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蒸蒸发热,大便干而难解。
这是里热在阳明,但没有结实,这种条件下可以用调胃承气汤。

大黄甘草汤:阴性君药:大黄(寒,苦咸)四两

臣药:无
佐药:甘草(平,甘滋)一两
使药:无

阳性药:无。
六纲:阳明
五证:燥证
四本:食积。


栀子豉汤:栀子14枚大概2两,豆豉3两。

第一眼可能觉得豆豉较多,应该偏向于阳。但栀子轻,性寒,而豆豉是质重,3两没多少的,微温。所以实际上,栀子多,药性更强。所以此方偏阴,偏寒。适合治疗阳性疾病。

栀子厚朴汤:阴性药:寒性药--栀子2 枳实5(除燥)

平性药:无
阳性药:温性药--厚朴4(除滞)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枳实5 阴(主症)
臣:栀子2枚阴(兼症)
佐:无
使:厚朴4阳(沟通阴阳)

枳实为君,寒温配合,升降配合,理三焦滞气。

栀子甘草豉汤:君:栀子2 阴(主症)

臣:无
佐:甘草2 甘滋(辅助君臣而护胃气)
使:豆豉3 阳(沟通阴阳


栀子甘草豉汤这个方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顾护胃气的甘草,也属于少阳类方。炙甘草,养津液卫气,补充津液的后备力量。少气,就是胃中津亏,感觉乏力,动辄气短等。加个炙甘草,养胃气,补津液。


栀子柏皮汤:君:黄柏2 阴(主症)

臣:栀子1.5
佐:甘草2(辅助君臣而护胃气)
使:无

这个黄疸,也是很鲜艳的,如橘子色,这个是湿热互结的大热,用栀子柏皮汤。

黄柏,辛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它也是阳明药,清热去湿。也是内外兼治。古代叫柏皮。去皮肤黄疸。

这个黄疸的方证,病位在表的。里实证,要找三个承气汤对治。阳明的外证发热,根源在于胃中干。所以这里面,有一味炙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这里阳性药明显多于阴性药。栀子豉汤是对治少阳的热多寒少,加了温药生姜,以阳性药为主导,治疗热少寒多的厥阴。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君:生姜5 阳(主症)

臣:豆豉3

佐:无

使:栀子2 阴(沟通阴阳)


这个方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可以降逆除水饮。而且生姜用的五两,为君。为热多寒少之方,治疗寒多热少的厥阴。


栀子干姜汤:君:干姜2 阳(主症)


臣:无

佐:无

使:栀子2 阴(沟通阴阳)

干姜和栀子用量相同,但干姜为君,性热,阳性药作用强于阴性药。上焦还有余热,出现了微烦,还会有“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这个“懊憹”出现。一个栀子解决这个偏上的湿热,一个干姜解决下后太阴虚寒,还要解表,照顾全了。这个栀子干姜汤证,治疗厥阴病。这个方虽然是寒热并用,没有明显的痞证症候群支持,不能判断为“痞证”的。


仲伤寒有6首用到百合,它们是: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散,百合鸡子黄汤,百合洗方。现介绍百合地黄汤,其主要功效为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要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6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杏仁3g  大枣4g。

1、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麻黄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甘草麻黄汤+杏仁。

桂枝二麻一汤:桂枝6g  芍药3g  麻黄2g  生姜2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5枚。

按:参考桂枝麻黄各半汤;只是合方时更偏向于桂枝汤证多些。如果临床上,表现为麻黄汤证偏多,也可根据需要组成个桂枝一麻黄二汤之类就是了。

1、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越婢汤;

2、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甘草麻黄汤+石膏。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3g,大枣2枚,生姜、石膏各5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