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气谚语,凝聚着民间智慧

 杏坛归客 2023-09-01 发布于山东

天气的阴晴变化,时序的寒来暑往,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天气谚语是人们通过成语或歌谣,记录天气变化的方法。天气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凝聚着民间智慧。

天气谚语与天气预报

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

天气谚语最早见于周朝的《诗经》,其中写有:“朝脐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清晨,如果有彩虹悬于西方,那么在早饭前将会下雨。这和后来流传于民间的天气谚语“东虹日头西虹雨”是完全吻合的。

战国时期,荀况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说明气候变化是有客观规律的。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引用天气谚语“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意思是,天将要下雨时,就会出现蚂蚁搬家、蚯蚓出洞、琴弦变松、人疾病发作等现象。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意思是当布谷鸟鸣叫后,农民就可以播种了。

明代的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引用了许多天气谚语,有揭示天气变化规律的“行得春风有夏雨”“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重阳无雨一冬晴”,也有讲解“舶棹风”和“伏旱”关系的谚语,如“梅雨过风弥日,是日舶棹初回,谚云,舶棹风云起,旱魃空欢喜,仰面看青天,头巾落在麻圻里”。所谓舶棹风即我国东南沿海的信风,此时梅雨季节已过,虽然有送舶棹初回的东风,却不会有什么大雨,只剩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仰面看青天”的伏旱了。

天气谚语与人体健康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早在2000年前,人们就开始关注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书中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的水汽增大,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使人感觉不适。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据《金匮要略》记载:“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不仅如此,天气变化还影响着人的心理与情绪。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

天气谚语的科学性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多数天气谚语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这些谚语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

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讲的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的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较多,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又如,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中的道理是:晴天的夜间,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的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干净的,云不久便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天气谚语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天气谚语的局限性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来自民间的天气谚语,仍然是人们宝贵的智慧财富。

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天气预测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谚语预测天气,主要靠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有效,很难预测天气变化的整个周期,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最后,很多天气谚语仅适用于当地,视野过于局限,看不出天气的整体变化,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现代气象学指出:气候风云变幻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局部起决定作用的,而是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大气综合运动、互相影响的结果,只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无法预测其它地区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另外,用天气谚语预测当地天气,也只能得出定性的结果,无法得出定量的结果。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来自民间的天气谚语,仍然是人们宝贵的智慧财富。我们如果能熟识这份来自民间的“天气晴雨表”,并结合现代的科学的天气气象预报,就能够更好地顺应自然界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身心的健康。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讲师 臧艺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