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勒 I 第一交响曲(泰坦)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9-0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 日)奥地利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马勒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即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马勒于1875年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他在那里向钢琴家茱里奥斯卡·阿德勒(Oskar Adler,1851年-1934年)奥地利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与众多音乐家合作,并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的职务学习钢琴。之后,他还到维也纳大学修读了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年-1896年)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尽管布鲁克纳对马勒的创作能力非常赞赏,但他并没有直接教授马勒。布鲁克纳对马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马勒对大型交响乐队的运用、音乐结构和对宗教音乐的借鉴等方面讲授的课程。这段时间对马勒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成为备受赞誉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奠定了基础。
马勒是20世纪初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晚期浪漫主义和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马勒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在规模、长度和编制方面都是空前的,他创作了9部(第10交响曲未完成,仅有两个乐章)交响曲和歌曲与合唱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宏大的乐队和合唱队,甚至有时还有场外乐队,展示了马勒对音乐表达的广阔想象力。他将合唱融入交响乐中,以传达他音乐中的思想和情感。然而,马勒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成功。直到他去世50年后,在一些杰出指挥家如布鲁诺·瓦尔特乔治·索尔第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推崇下,马勒的作品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现代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勒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意义、死亡和超越的思索。他的音乐反映了他对人类存在和宇宙意义的深刻思考。马勒被认为继承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对现代音乐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融合传统与创新,既能打动乐迷,也启发后世作曲家。但生前作品遭抨击,直到20世纪中期才真正为人所接受。如今,马勒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交响乐大师之一。马勒不仅影响力巨大,也培养出一批杰出指挥家,如布鲁诺·瓦尔特和奥托·克伦佩勒等。他们将马勒的音乐推广至世界各地,也改变了电影配乐的手法。比如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导演的电影《魂断威尼斯》中使用了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的慢板,这一配乐在电影中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为《星球大战》系列创作的配乐也受到了马勒的影响,他在创作中运用了马勒的音乐元素,使得配乐广受欢迎。此外,马勒的作品还出现在其他许多场景中。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在哈利骑扫帚飞翔的场景中被使用,为片段增添了宏大而壮丽的氛围。马勒的音乐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解读。有人认为他的音乐包含了矛盾、反讽、病态或充满死亡气息;同时有更多的人又深受其音乐的震撼而引发共鸣。在肯尼迪遇刺后,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葬礼上演奏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小柔板(Adagietto),作为悼念的表达。在201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后,许多美国乐团和广播电台轮番演奏和播放马勒的作品,旨在通过音乐来表达对逝去的人们的纪念和哀思。马勒对交响乐的革新,使他成为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马勒用音符传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品蕴含永恒价值。他对交响乐与指挥事业的贡献,使马勒成为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
马勒的第一部交响作品 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Titan),创作于1884年至1888年期间,当时马勒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担任指挥。这部作品1889年首演时是两部交响诗,名称为“青年时代”和“人间喜剧”。这部作品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冷淡。
原始版本该曲的标题为“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这一部分被划分为三个段落,马勒自己对其进行了解释:“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第二部分被命名为“人间喜剧”,分为两个段落,标题分别是“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和“2.来自地狱”。马勒在创作时受到了一幅插图的启发,该插图是一幅讽刺画,名为《猎人的送葬行列》。这幅插图描绘了一群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棺材,背景是阴郁而不可思议的氛围。马勒试图通过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阴郁的情绪。
马勒后来放弃了这些标题和说明,他声称它们是在作品完成后加上去的,并且并不准确合适。他认为之前的经验告诉他,这些标题和说明可能会误导听众。原始版本的曲目被沿用到1892年,之后马勒删除了具体的标题和说明,只保留“泰坦”
第一乐章中,马勒通过音乐描绘了春日的黎明和大自然的安静与宁静。第二乐章中则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幽默和轻松,让听众感到愉悦和愉快。第三乐章突然转换为d小调,缩小了音域和音乐结构,表达了对人生的悲观厌世之情。而最后一个乐章则是全曲的中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度。他运用各种手法将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了人类对于生命和自然、青春与胜利等符号的赞颂。
图片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挥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马勒 第一交响曲》(现场录音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6月26日—2014年1月20日),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他的音乐生涯跨越了50年。阿巴多出生在米兰,成长于一个音乐世家,很早就展示出了出色的音乐天赋。他在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多个国家担任过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曾担任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著名乐团的首席指挥。阿巴多在指挥上被认为是一位技巧娴熟、富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指挥家,他广泛涉猎不同的音乐风格,从古典到现代音乐都有涉猎。阿巴多以其对音乐的热爱和投入、对音乐事业的才华和贡献而备受尊敬和赞誉许多国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诸如意大利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德国音乐最高荣誉 International Ernst von Siemens Music Prize是一个国际音乐奖项,以纪念德国企业家、音乐的资助人Ernst von Siemens的名字而得名。该奖项成立于1973年,旨在表彰对当代古典音乐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这个奖项最初设立在德国慕尼黑,后来扩展到欧洲和全球,维也纳爱乐荣誉指环、桂冠指挥,法国文化部勋章,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奖,国际马勒协会金质奖章,剑桥大学荣誉学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