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伐歧化成“奋斗终点”的高考

 写乎 2023-09-02 发布于四川

作者:刘宏宇

大概,那图想讥讽或说“控诉”的是:高考,成了一个新生命在最开始就要瞄准的目标。而且,是有“时限”的那种。一切“成长”和其间的乐趣,都被那冰冷的天数“封印”了!

反复看那张其实没什么其他深意的图片,就是挥不去一个念头:干嘛不写“距死亡还有XXXX天”呢?!也许只是因为“死期”尚未确知;随即,又禁不住很不地道地想:对于这个新生儿而言,谁又能确然知道,死期,跟高考,哪个更近?!

(一)高考被“歧化”成了“奋斗终点”

别人不知道,反正,关于“人生”,我是对唯一的后代说过三句话:

第一句,人生真正的“起跑线”,是高考;中考是高考的“模拟演练”。

第二句,高考之前的“人生”,都是在为“起跑”做准备活动。

第三句,无论从怎样的“起跑线”出发,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

从各类传播渠道以及众多影视作品,更多见闻的,跟我告诉孩子的,不一样、大不一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早教”和普教阶段“补习”的“金句口号”;上述那张网图,明显传递出“起跑线”又提前、提前到妇产科婴儿保温箱里了;甚至,据说,“早教”的“起步年龄”,已经到了“负值”,称“胎教式早教”。再发展下去,不知会不会“前置”到育龄男女的“早教”,总之,起跑线,呈不断“提前”趋势。

那不叫“起跑”,叫“抢跑”……我曾这样跟谈及这类问题的所有人说。多数时候,是被反驳的。最主流的反驳逻辑是这样的:必须提早下手,不然就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临到高考,抓瞎,考不上像样的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驳斥完毕,往往还被捎带上一句:心可真大,不为孩子前途着想,怎么当父母的……

完了,扯到“社会责任”层面了,于是只好“认栽”,把跳到嘴边的两个“反诘”生生咽回肚里,管它们是“横亘”着还是“顺溜”着,反正是万万不能说出口了。

那两个反诘是:一,怎就知道,从胚胎“抓起”,孩子就必定能考上“像样的大学”?二,考上“像样的大学”之后呢?

还“弱弱”地暗自有第三问——如果没有了高考,该怎样?

其实,上面的第二问“考上像样大学之后呢”,是问过一些人的,多数都没答案,有些肯作答的,大多是说:那得问孩子自己了。考上之后,就是ta的事儿了。

特想告诉这样答复的人们:大概率,被一再强调高考怎样怎样的孩子,你问ta考上大学之后要怎么样或者“该”怎么样,凭心而论的话,ta恐怕是没答案的。因为,在把高考“远远倒计时”的成长岁月中,ta的“终极奋斗目标”,就是“赢得高考”!“赢得”之后呢?两解——要么,就好比“终于跑到终点”的运动员那样,不管啥名次,只要愿意,都可以“绕场致意”;要么就是,有点儿“扎心”——只管“考上”,哪管之后“洪水滔天”!

敢问为从怀孕起就为孩子殚精竭虑的父母们,这是你们想要的么?!

高考,我给孩子的“解读”是:在那个年龄段最适合为之努力也最可能取得好结果的“项目”;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严肃、严酷、严厉的考验。

(二)高考的“初衷”和“功能变异”

再早不说了,只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算那就是“开头”吧。

那个“开头”的意义,按我的理解,更在于“公共界面的选拔人才”而不是“考生个人的人生定位”,是在高等教育严重缺位、扭曲之后的“拨乱反正”——不因为“其他原因”而埋没有培养潜力的人才,给所有人“各尽所能”地“重启人生”的机会。

那一届,以及紧后的两三届,可能是有“高考”一说以来“应届生”占比最低的,大批“高龄考生”,都是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而被“耽误”的。对于他们来讲,参加高考,肯定不是“奋斗终点”,而是“起点”、新的起点!

但是,无可否认地,参加高考并且“考上”,很大意义上,对“平常人”来讲,也是人生“捷径”。这“道理”,自然有“纯自然”的“硬成分”——进入高校深造,可以成为相对“高级”的人才,担当更艰巨更复杂对社会贡献更大当然也完全可能更受尊重的工作、职能;另外,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明显存在至少三方面“特殊优势”:

一,参加高考,一旦被“公录”,也就是通常说的“正常录取”,就拥有了“干部”身份;至少,截至我们上大学那会儿,高校在校生,都是明显区别于“工人”、“农民”的“干部”。现在可能不怎么强调这点了,可据说仍是高校毕业生“落档”在“人才中心”而非“劳务中心”的“讲究”。一旦战争总动员,同为“预备役”的年轻人,高校在读者,是“预备役军官”的身份,没在高校就读的,就是“兵”。身份的差别,为国人格外重视,恐怕很难改变。

二,通常,高校都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至今,仍有随就学迁动户籍的规定。比如我家小孩同寝的学友,湖北省某小城市人,考进北京“正规院校”,就有机会将户籍迁至北京,落户在大学里;临毕业找工作,可以以“京籍”示人;找到适合的工作,就有机会在毕业后“落档”北京。对身处“小地方”、“向往”大城市的孩子来讲,这无疑是高考的“红利”。

三,跟上述“二”类似,但更“要劲儿”,就是——因为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城市,户籍迁动,可以让“农业户口”改为“非农户口”。在“票证时代”,这是“跳农门”的绝好机会!摆脱了农业户籍,就能“吃上商品粮”。就便在今天,什么粮国家都能保障供应,很多人心底里的“城乡差异”,仍是格外看重高考的重要因由。

所有“励志”于高考的宣传、影视剧,都基本不会提到上面那三方面“附加值”;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也大抵越来越“形式重于内容”;可直到今天,占比相当可观的“后生”及其家庭(更可能主要是家庭),还是把人生最重大的“突变”,攀附于高考。

(三)高考对未来的“决定性意义”

我从事专职写作已十几年,之前是外企职员,做商务管理的,再前是在外企做技术支持,再往前是工程技术人员,做设计和施工管理。外企做“商务”时,有年轻同事问我“学历”、专业,得知后,竟不敢信。写作中遇到“攀谈”,说起“前史”,也收到讶异、惊叹无数……

不是吹嘘我有多“能”,事实正好相反——在所从事过的诸多行业、领域,我的“成绩”,都只堪堪“平平”,但好在有点儿傻运气,都还勉强“应付”得来,而已。

不过,饶是如此,也还是敢“硬气”地说一句:别说高考,就是大学的“专业”,也“决定”不了整个人生!

高考、考个好学校,上大学、选个好专业,将来能有个好工作……大概,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共识”的“信条”(说“真理”也行)。在咱们这儿,大学的“品级”和“专业”的“成色”,似乎就“决定”了之后乃至“毕生”的“前途”。不觉得太刻板、太绝对了么?再是把报考时或早一两年的“就业形势”参照“投射”到报考的专业,在咱们这个飞速发展的国家,难道没点儿“刻舟求剑”的味道么?现在某个行业“吃香”,咱就奔着最大关联的专业去,哪所学校相关专业强,咱就努力争取考进去……好不容易“奔着”了、“拿下”了,学成找工作时候一看,傻了眼,不是那曾经“吃香”的行业“低谷”了,就是虽然还有热度却已人满为患成了“红海”!从时间是最高昂成本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重大的“投资失败”!

这还可能算“好”的结果,只是“错投”,假若考生考入大学后肯学,总还是落下了一系列的“理论基础”,还可能顺便收获或完备或缺损的“学习力”,之于未来的能力适应,多少有所“恃”。再要是把高考当成“奋斗终点”、为赢得高考除了“刷题”别的啥都不顾、进了大学就“享受自由”,如同在咱这儿更多出现的那样,不说“废了”,也乐观不到哪儿去!

有个小女孩,从小父母“逼着”练小提琴,得了不少奖,可却到了一旦能“自主”的年龄就“悍然”喊出“不喜欢音乐”、“讨厌小提琴”……真事儿!小女孩“赢得”了小提琴演奏的“技术”,却丧失掉了对音乐的所有“热情”!

同理,孩子们从小就“大排队”、以成绩论资排位,教室里的座位变成“座次”,连去食堂吃饭都“排序”,ta们会真正“爱”所学的功课吗?会真正“爱”学习吗?能真正“吸收”学到的所有知识吗?一旦“脱出樊笼”,ta们会怎样“放飞自我”或说“自我赦免”?

看看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想想未来大概率仍将发生的,高考、全民高考、被当成“奋斗终点”的高考,真正“决定”的,会是什么?没有一点点“细思极恐”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