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王小波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

 路程长 2023-09-02 发布于湖南
1997年,王小波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年仅45岁。第2天,遗体推进焚化炉时,机器突然“卡壳”不动了?在场的人顿感背脊发凉,究竟是怎么了?这时,小波生前好友胡贝先生,凑近他耳边嘀咕了几句,随手放了一样“东西”在遗体上,王小波才“安心”地进了焚烧炉。

王小波,一个充满魅力的人。他以其特有文字的风格闻名于中国上个世纪末,对他的纪念却沸腾了整整二十年,且牵引了穿越二十年的王小波畅销史。
 
而对于自己短暂的一生,王小波生前有一言:'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若是有遗憾,那应当是突然的猝死,而未能见到《黄金时代》的热销。

1997 年 4月11日凌晨,邻居听见王小波屋里传出两声痛苦的嚎叫。次日清晨,警察来了,王小波已经猝死,身体呈弓形,颇为凄惨:墙上布着一条条的抓痕,牙缝里还嵌着白灰.....
 
他姐姐感慨道:“他忍受多少悲痛,只有上天知道。”
 
令人震惊的是,在王小波葬礼上,除了亲人没有任何人的惋惜,他的葬礼除了唯一的好友胡贝先生,竟然没有一位同行出现,这大概是他不够出名的原因吧。

正应了王小波生前那一句话:“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令人不解的是,当王小波被送到火葬场,工作人员准备将他的遗体推进焚化炉的时候,机器突然卡壳不动了,这让现场的人突然心头一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现场的工作人员却见怪不怪,站起来四周环顾,发现原来是王小波的胳膊与腿卡在了入口。

于是,工作人员便让王小波的好友胡贝先生帮忙重新整理一下遗体。整理完遗体,或是出于对好友离去的不舍,胡贝先生竟然对着遗体嘀咕了几句,还拿出一本王小波生前作品《黄金时代》放在他的胸口,王小波这才“安心”地进了焚烧炉。

作为好友,胡贝先生深知,王小波死前最挂念的就是还未被社会所接受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是王小波花了29年时间所著的,因为内容过于“大胆”,一出版后就收获一片骂声的书籍,这恰恰也是王小波此生最大的遗憾。

王小波说:“《黄金时代》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它是我的宠儿。”
 
可是,王小波却跑断腿也没有人愿意出版这本书,给出的理由大都是“不方便发”,这让王小波备受打击。
 
万万没想到,却在王小波死后,他的《黄金时代》“突然”开始名扬天下,“王小波”三个字被推上神坛,荣誉奖牌一个一个地来,而王小波却永远再也看不到了!
 
这份认可来得太晚,来的太迟!
 
正如王小波书中所言:“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晦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讳的东西.....”
 
整个《黄金时代》,有两种读者,一种就是把它当作小黄书来读的,因为里面有很多露骨的描写,确实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但是,一旦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你就会发现,书中那些露骨的描写,是因为“人性的本能”被世俗所禁锢了,所以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也总是从身体开始。
 
“性”是人性,并不是罪恶,也不是不道德的,光明正大的去面对它,反倒说明内心的豁达和光明。无数为之着迷的读者证明,这是一本非常非常有趣的书!
 
刘瑜说:“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这套书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而且得到作家刘心武高度赞誉:“《黄金时代》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
 
《黄金时代》统共3万字,是真正的是短小精悍。王小波在这三万字里刻薄至极地把人最原始的渴求与人性的丑恶一面相互贯穿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极尽黑色幽默把一个又一个原本沉重的话题表达得无可奈何的心酸,还把那种对孤独的迷茫、对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审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中无法摆脱的无力感掰开揉碎融合得天衣无缝。
 
虽然,王小波不在了,但是他的《黄金时代》却永远流传了下来,这是值得庆幸的。
(作者:海峡新干线)#亿点曝光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