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惬苏53 东坡的黄州,始于定惠,终于定惠(上)

 无犀之谈 2023-09-02 发布于北京
元丰七年三月初三日,上巳节这一天,苏轼和几个朋友又去了定惠院春游,其中有不远千里来黄访友的杭僧道潜,有已故黄州太守徐大受的弟弟徐大正,还有来自庐山的道人崔闲。
这真是一次盛大且趣味盎然的旅行。
崔闲(成老),号庐山玉涧道人,精通琴韵,成为此行的“音乐制作人”;
徐大正(得之),即将前往闽中,这趟出游,也成了一场送别。得之希望苏轼写一篇文章,留作纪念,于是才有了一篇传颂后世的《记游定惠院》。
这篇著名的游记,需要与东坡另一篇七言对照来看,才能感受其中情趣。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
一年之后的上巳节,庐山,道潜想起去年今日黄州之游,却不知老友今日处境如何,遂有诗慨叹:
去年今日东坡路,拄杖相将探海棠。
大概可以确定的是,苏轼就是在这次出游之后的一到两天内,收到了来自汴京的诏书,命其移汝州安置。
《记游定惠院》是苏轼最后一次以“黄州谪臣、安养他乡”的心态写成的文章,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造化弄人,非人间派遣。在这层意义之上,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深意,这定惠院,正是苏轼初抵黄州时的寓居之所。
还记得黄州定惠院东边那小山坡上的一株海棠吗?
元丰三年(1080)春,深陷诗案阴影之内的苏轼,躲入定惠院,每日昼伏夜出,幽闭隔世,亲友远离,唯以那株命定植根于此的海棠为伴。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苏轼在定惠院居住期间写的第一首诗就是《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末的诗人,显然已经醉了,而且是一个人醉,没有挑灯看剑,更没有吹角连营,有的只是——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従嘲骂。
每当夜色降临,孤独的谪人便步出定惠院,来到东山上,将一盆心事赋予山间海棠。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当时,黄州人并不知道海棠的可贵,只当山花野秀。
一转眼,时间来到了元丰七年的晚春,尽管苏轼早已搬出了定惠院,但在每年初春,他都会约上几个朋友故地重游,饮酒赏花仙,每游必醉。
不经觉间,已经五醉于花下。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与元丰三年初见时那一株海棠相比,如今的山园早已换了主人,园主非名士,却因慕东坡之故,对这株东坡最爱的海棠倍加爱护扶植。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见这海棠盛放,东坡又有诗句——
薄云霏霏不成雨,杖藜晓入千花坞。
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
这四句,正好与当年东坡的第一首海棠诗映照——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当年的“名花幽独”,今日已成“深林独笑”,同一个“独”,当年是孤独落寞,而今是淡泊独处。
这是黄州的功劳,亦是东坡的修行。
继续跟随东坡的脚步游赏,山坡上除了海棠,还有一些枳树,树干枯瘦,纹理如老人脖颈上突起的筋脉一般。树虽老枯,枝上的花却又白又圆,且有不凡的香气飘荡。公号:无犀之谈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或许是形态丑陋,当地人并不太喜欢这些枳树,砍伐了一些,但因为知道东坡偏爱于此,便特意留下一些。
苏轼特别喜欢这些枳树,曾经亲笔绘枳图,有诗为赞——
出檐藂枳十围大,写真素壁千蛟舞。
东坡与二三友人同游定惠院的出发时间很早,大概是凌晨出游,清晨六七点(卯时),太阳初升,几个人已经准备找个地方饮酒去了。
于是,几个人去了定惠院附近一户姓尚的人家,年年过游,想来东坡早已与尚氏相熟。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苏轼非常喜欢尚氏的宅院,这里很像吴越一带的建筑风格,简洁雅致,有竹林,亦有花圃。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东坡向不擅饮,三杯下肚,已有醉意,和着美好春光,竟就这样睡了过去,一觉睡到了正午。
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大清早地喝酒,对身体真的好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来自东坡的偶像白居易。
乐天有诗“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或有深意?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
始至今已两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