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现存的三种食蚁兽,都来认识一下!

 林笛LD 2023-09-02 发布于法国

昨天八了超可爱的侏食蚁兽,今天继续来把其它三种食蚁兽都学习了!

食蚁兽科 Myrmecophagidae
大食蚁兽属 Myrmecophaga
大食蚁兽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新小食蚁兽属 Neotamandua
小食蚁兽属 Tamandua
中美小食蚁兽 Tamandua mexicana
小食蚁兽 Tamandua tetradactyla

†原小食蚁兽属 Protamandua

食蚁兽,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贫齿总目披毛目下的蠕舌亚目,共有两科四种,除了蚂蚁之外,它们也吃白蚁。

侏食蚁兽和中美小食蚁兽的栖息地最北可以延伸至墨西哥东南部,而大食蚁兽最北只到中美洲。小食蚁兽的栖息地最南可至乌拉圭,巴西东部为除了中美小食蚁兽以外三种食蚁兽重叠的栖息地。

食蚁兽在南美洲独立演化与发展,并在巴拿马地峡形成后透过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入侵至中美洲。

食蚁兽栖息的环境包括旱生阔叶林、雨林、草原及疏林草原。

侏食蚁兽为完全树栖,小食蚁兽会在靠近溪流和湖附近的地面与树上寻找食物,大食蚁兽则为完全陆生,生活于疏林草原上。


大食蚁兽(学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

为一种大型的食虫动物,和树懒为近亲。分布在中美洲与南美洲部分地区,生活在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

大食蚁兽是在现存四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体长可达 182-217 cm,雄性体重通常为 33-41千克,雌性则为 27-39千克。体毛长而坚硬,可长40厘米,尾部密生长毛,头细长,眼耳极小并吻成管状,无齿,舌细长并能伸缩,借以舐食蚁类、白蚁及其他昆虫。

前肢除第五指外,均具钩爪,后肢短,五爪大小相仿。体灰白色,背面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边缘白色。

大食蚁兽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在许多地区面临局部地区灭绝。食蚁兽所面临的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以及盗猎取得其毛皮与肉。

大食蚁兽为独居动物,个体之间少有互动,少数例外为:雄性之间的示威、交配、以及养育后代。

雌性大食蚁兽会将幼仔背在背上活动。

包括两个亚种: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artata Osgood, 1912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centralis Lyon, 1906

这是一对双胞胎

大食蚁兽的头颅长达 30 cm,即使和食蚁兽比起来仍然特别细长,管状的吻突占了大部分。大食蚁兽的眼睛与耳朵很小,视力不好,但嗅觉的敏感度为人类的 40 倍。

在人工饲育的环境下,大食蚁兽的可活约 16 年。

大食蚁兽的前后足均有五趾,其中前足有四趾带爪,第二与第三趾上的爪子长度最长。大食蚁兽用指节着地的形式行走,类似于现今的大猩猩、黑猩猩,以及已灭绝的大地懒与爪兽,可以避免其长爪因接触到地面而磨损。

主要承受重量的第三趾,具有延长的掌指关节,可弯曲于指骨间关节。和前足不同,大食蚁兽的后足五趾上均具有短爪,为踯行动物。

大食蚁兽扩大的棘上窝给予大圆肌更多的附着点,强化前足回拉的力量。而三头肌则提供前足第三趾弯曲的力量,这些肌肉可以帮助大食蚁兽挖掘并破坏白蚁的蚁冢。

小食蚁兽属(学名:Tamandua)

这个属里包括两种:南部的小食蚁兽(Tamandua tetradactyla)和北部的中美小食蚁兽(Tamandua mexicana),都分布在美洲大陆的森林和草地区域。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偶尔也吃蜜蜂,圈养的小食蚁兽还吃水果和肉。

小食蚁兽比大食蚁兽在体型上要小许多,但比侏食蚁兽要大(上图最小的就是昨天八的侏食蚁兽)——好玩到像玩具一样的——侏食蚁兽

小食蚁兽同科物种一样,强而有力的前肢使它们能捣毁蚁丘觅食,下面是它遭遇到危险时要攻击的状态。

食蚁兽有锥形的头部、长而管状的鼻子、小眼睛和突出的耳朵。它们的锥形嘴里有一条长达 40 厘米的舌头。尾巴无毛,呈粉红色,上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前足有四趾,第三趾有最大的爪,而后足有五趾。 

它们的皮毛厚实,有刚毛,颜色为黄白色到黄褐色,通常有一条宽阔的黑色侧带,几乎覆盖了身体的整个侧面。 

北方小食蚁兽的背上有一个黑色的 V 字,躯干上有一件“背心”。南部小食蚁兽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外观各不相同,从像北部小食蚁兽那样的有背心图案,到仅部分有背心,再到完全浅色或深色。

此种共有四个亚种,包括:
指名亚种(Tamandua tetradactyla tetradactyla Linnaeus, 1758)
亚马逊亚种(Tamandua tetradactyla nigra Geoffroy, 1803)
东秘鲁亚种(Tamandua tetradactyla quichua Thomas, 1927)

马托格罗索亚种(Tamandua tetradactyla straminea Cope, 1889)

分布及生境

小食蚁兽分布于南美洲由委内瑞拉至特立尼达到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及乌拉圭等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能栖息于不同类型的干燥及湿润森林内,包括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及多刺高灌丛等地。靠近溪流及河边的地方较常见到其踪影,特别是攀缘植物及着生植物浓密深厚的地方,这与这些地区可供猎食的食物特别多不无关系。

雌小食蚁兽有多次动情周期,但一般交配在秋天进行。怀孕期可长达130至150天,并于翌年春天诞下一只幼兽。初生幼兽与双亲相差甚大,毛色由白至黑极多变化。常骑在母亲背上一段长时间仅在母亲出外觅食时偶尔会被留在安全的枝干上。豢养的个体有纪录的最长寿命为6年3个月。

小食蚁兽一般为夜行性,偶尔也会白天出没。日间多在大树干的树洞或其他动物留下的洞穴内栖身。独行性,仅在被激怒时发出嘶嘶声及从肛门腺体中放出难闻的气味。一天中花长时间在树上觅食,有研究指委内瑞拉种群会花13至64%的时间在树上生活。事实上,小食蚁兽在地上的活动不算灵敏,不能像其近亲大食蚁兽般高速奔驰。

强而有力的前肢除了用作捣毁蚁丘觅食外,也是重要的自我保护工具。如在树上受到威胁,小食蚁兽会用其后肢及卷尾抓紧树枝,腾空两臂以作战斗之用;如在地上受袭,小食蚁兽会背靠岩石及大树,并用前肢与敌人周旋。在雨林这种潮湿及云雾缭绕的环境下,常见小食蚁兽擦拭附在眼睛上的苍蝇及蚊等昆虫。

小食蚁兽以蚁及白蚁(主要为树栖的品种)为食,并以气味定位。它们多避免猎食一些武装较好或会放出化学物质的品种,如行军蚁及食叶的蚁类。它们也吃蜂类及蜂蜜,豢养的个体也吃水果及肉。与同科物种一样,它们会用强而有力的前肢去捣毁蚁丘,然后从口鼻部伸出可达40厘米长的舌头舔食当中的昆虫。有指部分亚马逊的印第安人会利用它们来清理家中的蚁及白蚁。

在巴西南部的小食蚁兽列在CITES附录II上。虽然分布广泛,但这物种并不普遍。偶尔有猎人会打其主意,并声称它们会袭击犬只。在IUCN红色名录上列为无危物种。

最后来中美小食蚁兽

中美小食蚁兽(学名:Tamandua mexicana)

是食蚁兽的一种,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贫齿总目披毛目。其种加词“mexicana”意为“墨西哥的”。广泛分布于中美地区,如伯利兹、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及委内瑞拉等地。

其原有栖息地为亚热带及热带干旱森林、潮湿低地、红树林、山区及大草原等地。

中美小食蚁兽主要在夜间活动,但也经常在白天活动,只有大约 40% 的时间在树上度过。它们每天活动约八小时,其余时间则躲在空心树中。它们是独居动物,活动范围为 25 至 70 公顷。
 

已知的掠食者包括美洲虎和角雕。

中美小食蚁兽几乎完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尽管也观察到它们吃少量的水果。它们更喜欢长度超过4毫米的相对较大的昆虫,包括弓背蚁、阿兹特克蚁、火腹蚁和白蚁等。

它们每天可以吃掉50到80个不同巢穴中的 9,000 只昆虫,它们通过气味找到位置,然后用强大的爪子挖进去。它们用又长又窄、有粘性的舌头把蚂蚁赶走,但似乎对蚁巢几乎没有造成永久性损害,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每个蚁巢上停留的时间并不长,然后就被昆虫的自然防御赶走了。

食蚁兽可以通过肛门气味腺留下气味标记来相互交流。尽管幼崽可以发出很大的声音,但成年兽很少发出任何声音。如果受到激怒,它们可以用树或岩石作为支撑,用后腿和尾巴支撑自己,并用爪子猛击。

由于中美小食蚁兽没有明确的繁殖季节,雌性似乎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进入发情期。雄性通过气味找到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并通过反复嗅探和用爪子拍打来求爱。最终,它们在交配时用强壮的前肢和尾巴来保护雌性。

妊娠期持续130至190天。

小食蚁兽最初躲在一棵空心树上的巢里,但后来靠趴在母亲的背上走动。幼崽大约一岁时离开母亲,据报道,中美小食蚁兽在圈养下的寿命可达 9.5 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