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大黄为大黄的炮制品,包括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碳等。大黄炮制的目的主要是缓和药性,增强药效以及产生其他疗效(大黄碳产生了止血作用)。大黄及其炮制品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其中酒大黄可减缓大黄泻下作用,并引药上行,善于清上焦血分热毒;熟大黄可减缓大黄泻下作用,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大黄炭善于凉血,并产生了止血的作用。 功效作用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 泻下攻积: 大黄苦寒沉降,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还能泄热,因此,可用于治疗实热积滞便秘。此外,通过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病因导致的便秘。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大黄苦寒沉降,能够使上炎之火下泄,内服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外用具有泻火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血热吐衄、火邪上炎导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或热毒痈肿疔疖、烧烫伤。 逐瘀通经: 大黄主沉降,走下焦,入血分,具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可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利湿退黄: 大黄泻下通便,能够导湿热之邪外出,具有利湿退黄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等。 现代应用 1、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可运用于清热泻火药、泻下药中,如当归龙荟丸、润通丸、麻仁丸、大黄通便颗粒、通幽润燥丸等。 2、大黄具有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可运用于清热药中,如胃欣舒胶囊、小败毒膏、新清宁片、儿童清热口服液、牛黄清宫丸等。 3、大黄还具有肾脏保护、保肝利胆等作用,可运用于治疗肾炎、肝炎等疾病的清热药中,如苦胆丸、复方益肝丸、利胆排石颗粒、复肾宁片、利胆片等。 需要注意,大家应该合理的使用中成药,不能随意用药。当您有用药需求时,应向医生或药师咨询,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适宜人群 大黄适用于积滞便秘者;血热证者;瘀血诸证者;体内有湿热者。 积滞便秘者: 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够治疗积滞便秘,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便血等症状。 血热证者: 大黄苦寒沉降,能够使上炎之火下泄,内服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外用具有泻火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血热吐衄、火邪上炎导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或热毒痈肿疔疖、烧烫伤。 瘀血诸证者: 大黄主沉降,走下焦,入血分,具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可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体内有湿热者: 大黄泻下通便,能够导湿热之邪外出,具有利湿退黄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等。 需要注意,本品多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来治疗上述疾病,具体组方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合用药物情况等制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大家不要盲目用药。 禁忌人群 非实证者、脾胃虚弱者、孕妇以及月经期、哺乳期妇女慎用。 非实证者: 大黄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易妄用。 脾胃虚弱者: 大黄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 孕妇以及月经期、哺乳期妇女: 大黄性沉降,能够活血祛瘀,因此孕妇、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使用方法 内服或外用。 内服: 本品多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于中药组方中,一般情况下,需要煎煮后内服。需要注意,具体的熬药方式,如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需要遵照医嘱,以保证药液能够发挥相应的疗效。 外用: 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用量 临床常用剂量为3-15g,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具体用量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 不宜同用 本品的合用禁忌尚不明确,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果您在使用本品期间需要合用其他药物,请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温馨提示 大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若需要服用本品治病或调理身体,建议您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本品,以免发生用药风险。 |
|
来自: 新用户8819Qt8G > 《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