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
2023-09-02 | 阅:  转:  |  分享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2011·广东湛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3.请将
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
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答案】1.(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2.C3.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
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4.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
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环”:包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C
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凭借”之意。A前者表转折,后者承接。B前者“……的原因”,后者“……的人”。D前者助词,后者
代词。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亲戚”:
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4.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
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可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即可确定答案为“人和”。二问,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一句话可
直接提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作为答案。二、(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政
: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
取之于民。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 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环而攻之?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
之罪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8.两文都
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
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
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
的?【答案】5.C6.D7.(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由此可知,
“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8.人和 从其四欲 施行仁政(“得道")。【分析】5.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环:包围,
围绕/环形的玉;B.池:护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故选C。6.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
用法。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却;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D.则:都是“连词,那么”;故
选D。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寡(少)、
畔(同‘叛’)、顺(顺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宝)”几个词是重
点词语。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
要;(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
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3)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点睛】参考译文:【甲】孟子说:“适宜作
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有利于作战的时令
、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 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
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势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线,巩固
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
就越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连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会
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
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
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三、(2
021·湖北黄冈·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译注》)【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
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
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9.
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委而去之 _________?②亲戚畔之_________③镇国家_________?④连百万之军_______
__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连百万之军11.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3.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
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___;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
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答案】9.离开 同“叛”,背叛 镇守 统率10.B11.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
何12.①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②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13.心胸
宽广、善于用人之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析】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委而去之:守城一方弃城
而逃。去:离开②亲戚畔之: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同“叛”,背叛。③镇国家:镇守国家。镇:镇守。④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连:统率
。10.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A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之:结构助词,的;B.夫环而攻之: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之:代词,它;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
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之:结构助词,的;D.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之:结构助词,的;故选B。11.本题考查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
、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意思是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
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所以断句为“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
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
惯进行语序调整。至:极点;顺:归顺,服从;运筹:制定策略,筹划;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决:决定。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内容阐
述的道理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乙文中“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
下也” 等内容从侧面表现刘邦的心胸宽广;“夫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内容表现刘邦能利用人所长。刘邦能同部
属分享利益,心胸开阔、能用人所长,所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而项羽嫉贤妒能,不能和天下任共享利益,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所以刘邦战胜了
项羽。从而揭示了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点睛】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
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
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
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
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
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
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
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
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
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四、(2021·湖南张家界·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
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kuàng):原野。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所恶勿
施尔也( )15.填空并翻译。(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句子:____
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
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
分明。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
有力。【答案】14.丢弃(放弃) 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 厌恶(讨厌)15.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16.C【解析】14.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丢弃(放弃)。②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作动词,限制(
使人民定居下来)。③句意: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恶,厌恶(讨厌)。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和翻译句子。“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是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就此得出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故,
所以;君子,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②句的关键词:归,归附;仁,仁政;犹,像。16.A.错误,甲文的“道”指施行仁政;乙文的“
道”的指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B.错误,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
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D.错误,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
运用对比论证;故选C。【点睛】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
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
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
定能胜利。【乙】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办法:获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
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在原野奔跑。五、【2018年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
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 (_____)(2)委而去之(_____)(3)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_____)(4)天下顺之(_____)(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_____)(6)使者未说(_____)18.用“/
”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2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
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
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答案】17.(1)外城; (2)离开 (3)限制; (4)归顺,顺从; (5)派,派遣; (6
)说,通“悦”,偷快 18.(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19.(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20.(1)以民为本 (2)排比 (3)对偶 (4)问(答“反
问”亦可)【解析】17.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
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8.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
)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
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苟”等字词的翻译。20.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
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
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阐释的治国理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运用问句。(一)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
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
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二)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
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
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
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六、【2017年中考广西贵港卷】(一)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二)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
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
六年九月十五日。(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1.下列对《望江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诗感情上的大转折,船尽江空
,希望落空。B.“断白蘋洲”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独处深闺女子盼不到心上人的痛苦之情。C.这首词情景交融,景有层次,情有起伏,绵绵情
感让人心碎。D.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借倚楼望帆这一细节,细腻地描绘女子盼心上人归来的情景。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B.环面攻之而不胜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满目萧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②锦鳞游泳 鳞③斜晖脉脉水悠悠 脉脉④亲戚畔之 亲戚【来源:学科网】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5.说说你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理解。 26.选文(三)中
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答案】21.D22.A23.①通“嘱”,嘱托、嘱咐 ②代指鱼 ③含情凝视、情
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④父母兄弟2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25.指出滕子
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
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26.“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解析】2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
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对照诗歌加以判别。D项中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而不是“浓艳”。22.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
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于:在;在危急之时奉命奉命出使。于:在B句意:包围着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之:代词;(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C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其:他的;能拿土石
怎么样?其”作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D句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然:…的样子;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
而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然:这样23.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
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通“嘱”,
嘱托、嘱咐。②句意:美丽的鱼游来游去。鳞,代指鱼。③句意: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
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④句意: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亲戚:父母兄弟24.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
、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以:因为。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重点词有:以:凭借。句意: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
强大。25.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交代滕子京被贬的身份”“交代滕子京不同于一般迁客骚人的行为
”为后文作者作为滕子京的好朋友和他志同道合,都拥有和古仁人一样的情怀。26.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不难看出“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君子具备了什么呢?“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参考思考。参考译文:(一)梳洗完毕
,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
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二)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
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
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
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
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
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
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
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
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
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
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
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
,作战就一定胜利。七、【2017年中考北京卷】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7.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8.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委而去之 29.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乙】使人们
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30.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
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链接材料】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
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
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
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
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案】27.C28.(守城
者)弃城而逃29.乙30.得道多助【解析】27.题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
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28.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翻译是要做到忠于原文、表达条理、文从字顺。29.
理解文意需要认真把握文中文字信息,要深入文本内容,概括文意要点。30.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
是“共同”二字的含义。【材料链接】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
,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
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
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
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
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八
、【2016年中考山东德州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米粟非不多也( ) ②委而去之( )32.《孟
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31.①粮食②放弃32.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气,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
,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解析】3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3
2.本题要求从语言上来评价,阅读全文,了解文中语言的表达形式,从排比和对比两方面来说明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作用。九、【2016年中考
贵州贵阳卷】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亲戚畔之(
)(4)故君子有不战( )34.翻译句子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5.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 ① ”是战
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 ② 的重要性。36.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两章
》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
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
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答案】33.(1)离开(2)限制(3)通“叛”,背叛(4)所以34.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5.(1)人和(2)仁政36.D 【解析】3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去”为古今异义,“域”为名词动用,“畔”为通假字,根据语境仔细辨析。34.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威”“以”“兵革”“利”,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35.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根据题目中提示,理解文章内容,根据要求概括要点填答即可。36.本题综合了几篇古文的知识内容,根据所学所读,了解各文的内容,分析各项语句表述的要点,与文章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错,《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与“得道”无关,是对神灵的敬畏。十、【2016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题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郭: (2)去: 3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学科网】(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9.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37.(1)郭:外城(2)去:离开38.(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39.人和【解析】37.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去”“郭”都与今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38.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城”“池”“助”“至”“顺”,还要注意双重否定句式。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39.本文是所学课文,本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中即可理解本文强调的是“人和”。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瑞风瑞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