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站在十字路口的藏传佛教——探秘南印格鲁派四大寺03
2023-09-02 | 阅:  转:  |  分享 
  
站在十字路口的藏传佛教——探秘南印格鲁派四大寺我们在扎什伦布寺的广场上远远望见一尊某人骑马的塑像,我太太跟她亲戚都觉得是格萨尔王,我一看那帽
子——这不是松赞干布吗?走近一看确实是松赞干布。一起参观的过程,我发现他们虽然来自于藏传佛教家庭,家里都有佛堂,然而他们对寺院却一
点都不了解,甚至连非常基本的强巴佛、壁画上的佛本身故事也不认识,更别提那些佛像所结的手印、所持的法器等等……逛寺庙的时候都是我在给
他们讲解。?我发现吧,无论是喜马拉雅南北,大多数年轻一代的藏人,只是盲目地迷信着父辈的迷信,他们自诩为佛教徒,却往往连佛教最基本的
常识都不具备;对自己传统文化既无热情,也没有播火传薪的责任感……这恐怕是当今时代最真实而又无奈的现状。▲札寺的松赞干布塑像色拉寺?
相比简简单单的札什伦布寺,色拉寺的规模俨然就是一座小城镇,商店、银行、医院、邮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色拉寺有两个很著名的扎仓学院—
—扎仓(Tratsang)是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单位,大致相当于有各自独特专业的佛学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个是相当于基础学院的麦
扎仓(Sera Mey Tratsang),另一个是研究经论的杰扎仓(Sera Jey Tratsang),这两个扎仓在整个格鲁派
都享有很高的地位。从前的拉萨色拉寺还有一个专门从事密宗研究的阿巴扎仓(Ngakpa Tratsang),现在已经没有了。▲色拉寺大
门▲色拉寺的街道就像一座小镇般▲杰扎仓▲麦扎仓▲大殿内巨大的空间▲大海喇嘛在色拉寺的法座专门有一个座椅套,这在别的地方没见过,▲下
课后的中小学僧▲在拜拉库比,到处可见这种裸露的蜂巢。当地人也不处理,任其繁衍▲色拉寺的护法殿内壁画很特别,脸都没画。虽说护法殿会有
遮脸的习惯,但不画脸还是第一次见▲色拉寺里酥油花朵玛?1959年之前,拉萨的色拉寺据说有7千到9千名僧人,这么多僧人后来由于众所周
知的原因被冲散了。1970年,跑出来的197位杰扎仓僧人和103位麦扎仓僧人在拜拉库比这个地方另起炉灶重建色拉寺,印度政府给每位僧
人分了3/4英亩土地,所以如今印度色拉寺的杰扎仓占地147.75英亩,麦扎仓占地77.25英亩,总共超过200英亩,面积相当可观—
—作为对比,拉萨色拉寺占地才11.5万平方米,合28.4英亩,还没我太太亲戚家的农庄大。如今南印色拉寺这边大约有1700名僧人,比
起拉萨色拉寺历史上5500人的平均规模,还是显得地广人稀。人数减少之后,色拉寺的康村规模也难免大幅缩水。康村是佛学院里的基层单位,
有点像老乡会,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僧人会住在相应的康村,康村里都是老乡,可以互相照顾。藏人在没有受过通识教育之前,通常都只会说自己老家
的藏语方言,这样是没有办法直接学习佛法的。比方说一个康巴藏人刚刚到卫藏拉萨很可能面临语言不通的问题,康村这种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
融入。色拉寺作为一个大码头,原来光是杰扎仓就有21个康村,如今只剩14个康村。比方说吧,1959年之前的杰扎仓,光是后藏地区的康村
就有四座——阿里康村(Ngari)、古格康村(Guge)、比图康村(Pethung)、藏斯卡康村(Zangskar),比图对应的其
实就是拉达克列城地区的斯皮图克寺(Spituk,现代藏语s和k都不发音),藏斯卡指的自然是拉达克的赞斯卡(Zanskar)——从前
拉达克的格鲁派僧人都必须前往拉萨三大寺求学深造,会入住对应的康村,而现在这四个康村都被合并到了阿里康村。▲杰扎仓的康村变化?本来我
们有一个下午参观色拉寺,没想到我太太在这里居然又碰到俩拉达克亲戚,而且还是参加过我们婚礼的。12月份拉达克已经入冬进入了农闲季节,
所以不少人都会在这个时候跑出来朝拜,顺便避寒。既然碰到远方亲戚那必须得要招待啊,于是我太太的表哥开着车把她们拉回到家里,寒暄了一番
,大半个下午就这样没了。幸好她们住在色拉寺里面,招待完了还得把她们送回来,我才赶紧抓紧时间又看了两个殿,但总的来说十分仓促,未能尽
兴。?▲在色拉寺偶遇了拉达克亲戚坦白说吧,参观南印四大寺的感觉就跟参观那些国内新建的“古建筑”差不多——由于用的全都是近几十年的新
材料新工艺,追求实用性,文物级别的老东西肯定是找不到的。但是吧,我经常会在这些寺院冷不丁看到一些绘画和造像上独特的创新,在艺术上突
破了传统样式,有些还结合了经典元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我很多艺术研究方面的启发。比方说我前面提到的壁画中的飞天,就是这样
一个例子。艺术这个东西最怕的就是因循守旧,藏传佛教艺术在有清一代就曾落入了刻板仪轨的窠臼。新的宗教艺术未必就不如老的,现在这些新壁
画、新造像,放上个几百年,不就成为老的了吗?真正的艺术,一定能经得起时间的筛选和考验。▲南印度一些寺庙的壁画虽然是新的,但大胆突破
了唐卡度量衡仪轨的传统样式——比方说这幅四大天王中的南方增长天王,就跟传统样式非常不同?在亲戚家住了两晚,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们的田
园豪宅。从拜拉库比到蒙德戈德,花了我们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中午坐长途车从拜拉库比到哈桑,然后坐夜班火车到胡布利。抵达胡布利是早上
四点多,我们在胡布利火车站外找了一辆出租车前往50公里外蒙德戈德的南印哲蚌寺。法会期间,蒙德戈德这边的的住宿很紧张,我们差点连住的
地方都找不到,多亏我太太在这边有个朋友。能够认识这个朋友也是一场机缘巧合,话说她2016年跑来中国云南旅游的时候,在香格里拉附近的
一户藏族人家里拍了一段视频并上传了油管。后来有个印度哲蚌寺的小和尚给她发了消息,说视频里拍的是他家(也可能只是他们家的村子)。20
18年底我跟我太太在菩提伽耶参加法会的时候,就跟这个叫心乐的小和尚见了一面,大家从此便算是认识了。?我们在拜拉库比的时候联系了心乐
,问他能不能给我们在蒙德戈德找个住宿的地方。心乐说外面的住宿肯定都满了,不过他们宿舍里有地方,说可以跟师兄弟几个腾出一间僧舍给我们
住。?估计很多人会有跟我当时一样的疑惑——女人能住全是男人的僧舍吗?这难道不该是佛门清净之地吗?跑到实地一看,发现法会期间住在哲蚌
寺康村里的女性居然不在少数,僧人们对此亦十分坦然——急人所急、与人方便、待人如己本来就该是佛法修行的内容之一。清规戒律也不外是一种
修行法门,并非不可变通。况且他们受的比丘戒也只是规定不能与妇女同屋住宿,没说不可以把房间让给妇女住。▲安排给我们住的僧舍?比方说汶
川大地震之后,四川什邡有座罗汉寺,接纳了大批灾民,包括28名从妇幼保健院转移来的孕妇,最后在素斋房临时布置的产房里接生了28名新生
儿——这是玷污佛门清净之地吗?不,这是真正普渡众生的菩萨行,才是对佛法教义的实践。哲蚌寺?我们在哲蚌寺住了四天,生活体验有点像学校
宿舍——事实上这里本来就是学校。拉萨哲蚌寺素有“第二那烂陀”之称,是那烂陀之后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鼎盛时期有超过一万名僧人。如今印
度哲蚌寺有大约五千名僧人,数量依然相当可观,色拉寺仅1700人的规模跟这里比起来显得小巫见大巫。不夸张地说,哲蚌寺可能是藏传佛教历
史上最重要的一座寺庙,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其规模上,更在于其对政教合一的实践。五世大海建立的甘丹颇章政权,便是得名于二世大海以来位
于哲蚌寺的庄园宫殿“甘丹颇章”(Ganden Phodrang,意为兜率天宫),这个名称后来成为了政教中心的代名词——大海喇嘛在哪
里,“甘丹颇章”就在哪里——最早甘丹颇章在哲蚌寺,后来搬去了布达拉宫,现在则在达城。说起来,西藏哲蚌寺的名称最早正是来源于南印度,
“哲蚌”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堆起来的大米”,于是有人说这是因为哲蚌寺的外观从远处望过去就像一堆大米,其实这是在牵强附会。大家有没有想
过,西藏这地方自古不产大米,大米对他们来说就跟大象、狮子、孔雀一样,显然是南亚传过来的外来事物。哲蚌寺的全称为“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
”,这个名字事实上来源于古代的南印度佛教圣地丹雅卡塔卡(Dhanyakataka),梵语意思是“大米聚集之地”,是古印度百乘王朝(
?ātavāhana Empire)的首都,玄奘当年来过这里。这座印度的“大米城”现在叫做达罗尼科塔(Dharanikota),位
于安得拉邦(Andhra)沿海,当地出土的阿马拉瓦蒂佛塔遗址(Amarāvati Stupa)在印度佛教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其艺术
风格属于古印度佛教三大流派之一——另两种风格分别是大名鼎鼎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因此“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回归南印度,倒也算是往其源头
更近了一步。哲蚌寺历史上曾经有7个扎仓,扎仓虽然名义上是学院,但由于牵涉到财富和权力,它事实上属于半自治的特权实体,彼此之间存在竞
争甚至对立关系。到20世纪初的时候,哲蚌寺的7个扎仓中有3个已然名存实亡——连一个僧人都没有;剩下的四个扎仓中,德央扎仓(Deya
ng)和阿巴扎仓(Ngagpa)仅有极少数的僧人,甚至都无法形成康村……所有的财富、权力都集中在两个最大的扎仓——朗色林扎仓(Lo-seling)和果芒扎仓(Go-mang,也译作“郭莽”),形成了寡头垄断。▲印度中部Dhanyakataka才是真正的原版“哲蚌寺”▲我去的那几天大海喇嘛住在果芒扎仓,戒备森严,闲杂人等不得靠近话说大海讲法那几天并非固定住在一个地方,为了让各寺庙、各扎仓雨露均沾,隔两天就要换个地方。▲大殿前的阿育王石柱,非常印度特色的佛教标志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