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峰先生回忆录】《 8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2023090301

 神州家园文学会 2023-09-03 发布于河北

开创经典作品    塑造文学辉煌 

点击上面  关注我们

知名·专业·权威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

 联合推送

原创·精品

刊头书法:陈宜浩先生墨宝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王希文,网名珠峰,生于1955年,69岁。早年任过民办教师,中师函授毕业,现是泰来县桑榆诗词协会会员,作品:诗词百家,龙沙诗词,泰湖月刊慧川文学社,各大头条等发表过,晚年的诗作只着力于写身边周围真人真事,和远离故乡的游子为主抒发情怀!望广大爱好者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点击上方神州文学家园,关注我们

《神州诗书文化》原创,汇聚全国文艺爱好者 







第十章,

在初中的日子里

新学期开学了,我以饱满的热情忱跨进初中门槛。

初中学校设立在太平村,四合村,新立村三个村的交界处,为了节省师资属于三个村合办的。

原来是我们村的马场,马场有五间房舍,设初一初二两个班,剩下那间正好设教师办公室。老师有白家屯的于润禄,于信记,张淑清,(是同学张汉印的二姐),四合的刘成祥,平洋的老教师王贵山,新力村的马占江,张贵老师。

  张贵老师是退伍军人,当时任校长。那时我们四合村初一就剩4名学生,其它人都不念了,4人除我之外还有张传友,王永贤赵文芝。

上初中这年我14岁,

此处插部分初一初二

俩组同学插图。.

于信记老师任班主任,班长:新力屯的李德昌同学,我任学习委员,其它职务都有谁我忘记了。

印象最深的事,到秋天让学生捡粮食,由于那时太困难,号召勤工俭学,教学用品学校自己筹。

稀里糊涂混了一年。初二时不知啥原因学校解散了,我们又挪到新力村读书,路程又远了几里路,这时就剩下我和张传友同学了,俩名女生又辍学了。在新力学校读了半年,又转到太平村学校,读了半年,在太平村读书,正好是秋天成天干活,今天给这个生产队掰玉米,明天去哪个生产队劳动,总之没上几天课。这样一晃半年又过去了,眨眼工夫初中毕业了,啥知识也没学到手。

话说公元一九六九年三月。高中马上要开学了,平洋公社是我心中的圣地,平洋三中也是我们公社最高学府。一说到平洋,我脑海又浮现出七年前的场景。

       记得八岁时来过一趟平洋,这事我还得从七年前说起。

       七年前公社派来俩位包村干部,一位是兽医院的兽医乔殿海,另一位是平洋粮库的张德臣同志。(好象似搞四清运动)。那时包村干部派到各户吃饭,每顿交半斤粮票两毛钱,正赶上饭班轮到我家时,吃饭闲聊天,我妈说,老家是长岭县腰坨子公社二段村人,也是缘份吧?张德臣说,我老家也是腰坨子乡头段村的,没想到还是老乡。

       细盘问原来张德臣是,二段谭姓地主的外孙子,也真巧了。(前文提过,我姥爷给老谭家扛过大活)我妈说,我是头段老巴家姑娘,当年和你姥爷家关系还挺好,我爹那时给你姥爷家打工长,越聊越对上号了,一论起辈份他管我妈叫二姨,异地遇老乡格外亲近,我无意间认了个老乡大哥。

       以后张大哥在我家吃饭,也不收钱和粮票了。关系越处越近,一次张大哥回平洋,就带我去他家串门,在平洋玩几天,我每天去街上溜哒真开眼界了。

      红砖瓦房高大门楼的平洋供销合作社,四合院真雄伟,在屯子连一块红砖瓦块都少见。

正街两旁虽然是低矮的土房,但前脸都是青砖镶嵌的,街上行人也多,时不时传来小贩的叫卖声,冰棍了…三分五分了,糖葫芦…一毛一串了!市场卖菜商铺也不少,最大的铺应该是平洋菜队的摊位,一排低矮的小土房,里边摆满各种蔬菜,记忆最深的是水萝卜,五分钱一匝,卖菜的是菜队一位女同志,我依稀记得叫毕秀芹,可能是菜队现金员,后来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克山《萌芽学校》中文科,后来毕业分配到平洋中学教书,(记得有一次,听毕秀芹老师的公开课,新闻二则,我和胡凤兰老师去听她讲课,中学教导主任正好是我和胡凤兰的班主,真巧了一位是王春仆,一位是鿄玉发老师)。后来到镇政府当妇女主任,再后来升了副镇长。往事一幕幕太多太多不想了…

      今天也不知是咋的了,往事不断湧现,是高兴的还是…别说,今年还真有喜事,忘了分享给大家。

2023,8,31。完稿

欲知后事请看下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