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字号”杂交小麦 破解 “世界难题”

 火鸟课堂 2023-09-03 发布于北京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养活了地球上大部分人口,它们的产量对人类的温饱问题至关重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就杂交小麦研究,一举解决了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60多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发现和利用了一批光敏型BS系列小麦不育系,育成一批杂交小麦新品种。不仅推动了小麦产业创新发展,也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端牢我们手中“饭碗”的技术保证。

杂交小麦——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

北京种业发展根基深厚,打造中国“种业之都”底气十足。自2010年首次提出打造“种业之都”口号以来,“京”字号种子不断发展,持续领跑全国。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通州基地

十三五以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制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开始快速发力,为实现农业科技强国梦奉献了一张功能强劲的“北京芯片”。中国二系杂交小麦作为我国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正快速走向大面积生产。实现了中国杂交小麦人60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同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水稻的杂交技术早已实现,但杂交小麦却迟迟没有动静。壁垒在哪里?“水稻和玉米是二倍体,而小麦是六倍体,遗传机制更加复杂,这就相当于,别人开会两个人就能决定,而我们需要六个人才能拍板。”赵昌平说。长期以来,由于不育系难以繁殖、育性恢复不彻底、制种稳定性差、育种成本高、繁育周期长等难点,使得杂交小麦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赵昌平等中国科学家潜心研究,客服一系列科技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并构建了杂交小麦新型不育系统。历经二十余年探索,我国专家在国际上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攻克了杂交小麦的世界科学难题。中国二系杂交小麦体系的创立,也被认为是我国农业科技中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原创性成果。

“与常规育种相比,杂交小麦具有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等显著特点,大面积应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表示。

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

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京麦189南疆林下盐碱麦地种植

杂交小麦大规模组合测试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立足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创制并审定京麦186、京麦189、京麦12等“京麦系列”高产、抗逆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17个,面向北方麦区等示范推广300余万亩,推动我国杂交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京麦186为高产品种,种植适应性广;京麦189为我国首批审定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南疆内陆盐碱麦区实收达到最高690.8千克/亩;京麦12在京郊复垦复耕土地应用中表现出突出的丰产稳产性,最高亩产超过700千克/亩。“实践表明,'京麦系列’杂交小麦丰产稳产、节水抗旱、耐盐碱性表现突出,大面积应用可节水30%~50%,省肥20%,在高产田可增产15%,中低产田增产20%~30%,有望成为我国北方麦区中低产田稳产增产助推器。”赵昌平介绍。

“一带一路”的中国名片

不仅如此,独具中国特色的杂交小麦品种也已走出国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与交流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初步建立了覆盖南亚、西亚和中亚区域的北京杂交小麦联合测试示范网络,“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试种成功,JM6-3率先在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审定,成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及国际上审定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实现了中国杂交小麦在国际上“零”的突破;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大面积展示示范最高增产达50%以上。

JM6-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种植

杂交小麦在一带一路备受赞誉

赵昌平研究员参加巴基斯坦Hybrid Wheat Field Day

赵昌平说,“京麦”系列杂交小麦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自然环境相似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纷纷主动来寻求合作。中国杂交小麦技术正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异变、保障粮食安全新的战略选择,杂交小麦走出去成为了抢占国际种业战略制高点、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对外影响力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时至今日,杂交小麦品种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表现出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显著优势,部分品种实现了多年多点大面积产量突破500千克/亩水平,增产潜力达30%以上,创造了盐碱旱作增产47.1%、贮墒旱作实打实收近500千克/亩等应用典型。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下属的北京小麦种子检测中心,建立了我国最大的小麦审定品种DNA指纹数据库,为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提供了有效的种子质量监控平台。并率先打造了河南邓州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辐射带动形成黄淮南部万亩规模化制种示范区,使得北京自主创新的二系杂交小麦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大大加速了杂交小麦成果产出,有力推动了杂交小麦走向应用,打造了中国现代高技术种业的新名片,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作物种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京麦179”规模化混播制种突破350kg/亩

杂交小麦行比制种

国家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河南.邓州)

“杂交小麦一步步走来,经历了很多艰辛和付出,解决了很多难题,最终才走向生产应用。”赵昌平坦言,“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杂交小麦已经迎来了第二代品种的应用,与第一代相比,总体上穗子更大、千粒重更高、产量潜力也更大。相信,将来第三代杂交小麦也会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走进广袤田野,走上百姓餐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