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蕾争妍第38期

 山海图书馆 2023-09-03 发布于福建

    出句: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一、老师对句
    1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五车书满载斯人。(李国梁)
    李国梁联,罗春华书

    2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双星云巧会斯桥。(陈士坛)

    3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二乔仪美嫁谁家。(徐肇敏)

    4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村雨骤卧斯人。(刘子荣)

    5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梅驿僻沁其香。(陈金清)
    李国梁、陈金清联,陈金清书

    6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五湖舟小泛谁人?(谢复兴)

    7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馀生梦幻寄浮云。(蒲公英)

    二、联友对句
    8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双峰雨霁露真源。(曾齐禄)
    李国梁、曾齐禄联,谢复兴书

    9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九僧德厚渡慈航。(余秋兰)
    李国梁、余秋兰联,苏宏书

    10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身敌破振威名。(黄奕丽)

    11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山月满入珍图。(林生垚)

    12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英力勇战夫侯。(朱康元)
    注:典出三英战吕布(温侯)。

    13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芳春暮落谁家?(林光淑)

    14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双溪舟小载伊愁。(朱昌颜)

    15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千杯酒满醉诗翁。(卓光华)

    16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十娘情怒掷其箱。(陈爱香)

    17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观道正仰吾师。(郑朝荣)

    18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江水满泛轻舟。(马玉太)

    19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双峰景秀映朝阳。(林崇垣)

    20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群骡策疾逐西禅。(许鹏程)

    21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满城春老忆伊人。(许兆河)

    22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五星旗灿照前程。(林芳汉)

    23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八仙海阔显其功。(邓衍森)

    24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秋雨冷带西风。(王丽萍)

    25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千杯酒好敬诗人。(周金来)

    26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单刀路远破诸关。(余育承)

    27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军仗胜励夫兵。(林还诚)

    28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身客远闯天涯。(罗宜疆)

    29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两鹂柳翠闹吾门。(林占辉)

    30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山路远接诸天。(卢秀英)
    李国梁、卢秀英联,阳盛安书

    31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多罗果满度他人。(张上昭)
    注:多罗为菩提多罗。
    李国梁、张上诏联,陈培泼书

    32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三潭月秀缀西湖。(夏礼芬)

    33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百花景美綻吾家。(孙德英)

    34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半阶苔绿映斯庐。(李接千)
    李国梁、李接千联,王祥浩书

    35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千帆风顺看今朝。(洪周佐)

    36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千山雪漫绝人踪。(王芳兴)
    李国梁、王芳兴联,罗朝东书

    37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群英志壮守边疆。(萧光峥)

    38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千松鹤静隐斯庐。(吴成锬)

    39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四书理正育斯民。(林起茂)

    40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灯夜永伴其师。(乐首二)

    41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空山夜静悟前生。(林静盈)
    李国梁、林静盈联,吴玉财书

    42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云风动去他乡。(冯秀景)

    43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满蹊花艳斗其芳。(雷恩莲)
    李国梁、雷恩莲联,巫瑞庭书

    44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双联意喻隐其题。(吴联泽)

    45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帆雨霁泊虚舟。(邹学英)

    46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千帆浪急渡此滩。(吕仙珩)

    47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二泉月残诉其情。(张秀妹)

    三、联家联语

    【一苇波平登彼岸】出句赏析
    1.陈士坛
        (1)为了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应对李国梁老师的精彩上联,现将该句寓意和语法赏析如下:
        此句典源于“一苇渡江”。传说达摩祖师顺手折了一根芦苇扔在江中,化作扁舟,达摩飘然而上渡过长江。典故寓意是一个人的信仰和勇气,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字面意思是哪怕只有一根芦苇也要勇敢起航,它诠释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也就是当我们内心有目标有追求的时候,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物质生活的清贫,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李老师的出句是一比发人深省富有禅趣充满正能量的妙语。它告诉世人只要有决心,一苇也能渡过大江,到达快乐的彼岸。 “彼岸”,对岸的意思,比喻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登彼岸”是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的意思。
       【一苇波平登彼岸】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此句的主干为:苇登岸。“苇”指芦苇,是“小船”的意思。所以名词“苇”是主语,动词“登”是谓语,名词“岸”是宾语。“苇登岸”是出句的主要成分。“一”是数词(量词省略)修饰主语“苇”;“波平”是主谓结构,“波”是名词,“平”是形容词,“波平”为状语,说明起航时是波平浪静的好气候,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彼”是指示代词(与此相对),为“岸”的定语,用来说明经过努力,已从此岸登上彼岸。“彼岸”之佳境令人神往矣!

     (2)【一苇波平登彼岸】语法补充说明:
        许晓鸣老师在群上问:“一苇登彼岸,主语是否省略了。既然引用典故,达摩老祖一苇渡江,似乎主语是达摩也说得通。”许老师问得好,的确如此。还有他百度的这副对联:一苇渡江远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这副妙联上下比分别叙说了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和“九年面壁”的事迹。因为“一苇渡江”是达摩的专利,又因为这副对联是镌刻在达摩面壁洞上,所以尽管省略了主语,我们也知道对联写谁。诗词联语言精炼,省略主语很常见,有时必须省略。譬如该对子,若把主语都补上,不就“合掌”了吗?主语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现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两种情况。在诗词联中这两种情况比较少见,我认为只要读者能读懂句子意思都可省略主语。
        【一苇波平登彼岸】若补上所谓的主语,句子就变成了【达摩一苇波平登彼岸】。请细细品读,句首加上“达摩”是不是必须的?句子成分划分是有法可循的,如果遇到特殊句子可以灵活处理。李国梁老师本期出句【一苇波平登彼岸】,一览便知写的是谁。你说主语是“达摩”也好,我说主语是“一苇”也好,只要能说得通,说得在理都行。为了提高对句之难度,我有意用“一苇”做主语,使出句成为拟人句,显得更有艺术性。也不知大家能否接受。可能有人会问,“一苇”怎么能登彼岸呢?因为达摩修为法力极高深,那一苇渡江之速度快如风驰电掣。我仿佛看到快到岸边的时候,那根芦苇随达摩祖师“嗖——”的一声离开水面腾空而起登上了彼岸。“一苇”是借喻,指小船,是达摩的专利,也可代表达摩祖师。正如暗八仙:“葫芦”代表铁拐李,“蒲扇”代表汉钟离,“花篮”代表蓝采和,“荷花”代表何仙姑,“宝剑”代表吕洞宾……。“一苇登彼岸”与“达摩登彼岸”是同样的意思。请看“船到码头车到站”这句话。船和车都是主语,到是谓语,码头和站分别是宾语。大家都知道旅客是坐在船上和车上,在这种情况下,船和车可以借代“旅客”。举个简单的生活例子:有一次我乘班车去尤溪城关。到了城关我打电话给老婆说:“车到站了。”她就明白我的意思。
        汉语主语省略有八种情况,由于篇幅过长,不作一一阐述。前面所言若有不妥之处,请老师们予以指正。

       (3)“一苇波平登彼岸”不是非主谓句。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它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是不可能分析出主语和谓语来。
    非主谓句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性非主谓句。
    例如:
    1.飞机!
    2.小偷!
    3.多好的孩子!
    4.老李和老张!
    5.卖菜的!
    二、动词性非主谓句。
    例如:
    1.听!
    2.下雪了!
    3.站住!
    4.祝你健康!
    5.开窗户通风!
    三、形容词非主谓句。
    例如:
    1.棒!
    2.漂亮!
    3.安静!
    4.好极了!
    四、特殊非主谓句。
    例如:
    1.不!
    2.喂!
    3.哎呀!
    4.呜呜!
    5.怎么啦!

    我举了这么多例子,请看“一苇波平登彼岸”像不像非主谓句?
    不能把李老师的出句与达摩祖师面壁洞的对联混在一起,写成:“达摩一苇波平登彼岸溯六祖”。这是连谓结构,有两个宾语。说达摩溯六祖是不通的,因为达摩是六祖之一,也是六祖之首。李老师出句精妙有内涵,在“登彼岸”后面有意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使人回味无穷。

    2.徐肇敏
      (1)每读李老师出句,都有新鲜感,百读不厌。今再读陈士坛老师的赏析,更把我带进“一苇波平登彼岸”的意境中,使人品味无穷。在读了联友们的对句后,看大家各书己联,各有见地,也让我思路无穷。阅读了昨天的对句后,发现苇与彼是本期的难点。
    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五车书满载斯人。(李国梁)
    李老师前有“五车书满励斯人”句,此比励换载。我们来欣赏这两句。
    五车书满用典,出自学富五车,说的是学问。此处五车代指学问,又以喻体喻人。
    有五车学问就可鼓励、激励斯人。
    有五车学问就可承载得动斯人。
    励斯人,明而现代通俗。载斯人,隐而语义深沉。
    载与车更连,励与书更近。

       (2)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双星云巧会斯桥。(陈士坛)
    典出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故有双星云巧,妙哉。
    星会斯桥,主谓宾明显。本意会鹊桥,无奈鹊名词,避而改代词斯。可惜斯李老师用过,不免有点遗憾。
    是否可用代词诸?双星会诸桥。《论语》有“告诸往而知来者”。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意为告诉你以前的事,你却知道未来。
    《西厢记》有“诸人不知,瞒不得你。”都是代词。
    上下联可以写同一个主题,叫合咏。
    也可以分写两个主题,叫分咏。
    不存在优劣。

      (3)一苇波平登彼岸,(李国梁)
    孤梅驿僻沁其香。(陈金清)
    一苇以航,一苇渡江,已成典故,一苇也就成为达摩的专利,也是达摩的代名词。
    虽说一苇是名词要对工也不容易。雪梅也是名词,对一苇就不如孤梅。
    一苇虽有一,已从数量词转为专有名词。
    兄弟四人,老大儿子称老二为二叔,老三儿子则称二伯,老四亦然。这个二固定了,不是数量词,是排行。
    一苇的一也一样固定。
    陈老师这比对句出自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一看便知,不需要此指出自陆游的咏梅。这才是真化用典故。
    孤梅沁其香,
    驿僻沁其香。都通顺,说明好句。
    孤梅是沁的主语。驿僻作沁的状语,表示地点。僻形容词,做驿的谓语。其香做沁的宾语,其做香的定语。语法结构分明。句子顺畅。
    沁动词,沁人心脾,沁人心肺,沁入心腑。这沁是渗入。也有透出,额头沁出汗珠。
    沁其香是梅透出它的幽香。其代词,香名词。
    陈老师这比这是对陆游两句词的再创作。值得我们学习。

    3. 冯秀景
    试析李老师对联
        李老师的出句总是蕴含典故,耐人寻味。先看上联“一苇波平登彼岸”,是借用达摩祖师凭借一片芦苇渡过长江的传说。“一苇渡江”的典故,寓意一个人的信仰和勇气,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而李老师的上联“一苇波平登彼岸”寓意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那么他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句中充满积极向上的励志情感。
    再看下联,“五车书满载斯人”,一看就知道取自“学富五车”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知识渊博。知识是擦亮心灵的清洗剂,是增长智慧的催化剂。当你学富五车,并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出来,小可以修身,中可以治国,大可以平天下。李老师的对句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勤奋之舟定能载着我们登上理想的彼岸。上下联都充满了对人们的鞭策和鼓励,不仅均含典故,而且意境深远,细品之妙不可言,真乃高手。

    4.林日上
    我觉得彼岸是佛教专有名词。如能在现代语法检视下,能引导大家也重视对联内容,会更周全些,方向会更明确一些。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达摩驾一苇舟、达摩平定波涛、达摩登彼岸?都讲达摩法力,以虚幻传说,显祖师神力,佛教本来就是心迹故事。
    把一个对子解全、解透,或许思路更打得开。如解成:一苇、波平、登彼岸实景,则虚幻且不通了。是否可以说成,三个动宾词组,并列成一句,省略主语。还有一个字对与意对问题,古代没有现代汉语语法概念,既可以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也应遵循中国古代汉语语感习惯。总的,以意为主,词不害意。
    《诗经》及苏轼《前赤壁赋》一苇,均代指小舟,当为名词。倒不曾想过,学习了。但此苇不含主语,是人驾一苇小舟而行,古代汉语常省略主语。
      一苇渡江,则专指达摩祖师。
    对达摩祖师典故理解,可能有不同层面分歧。儒道释思想有交融,更有区别,魏晋南北朝时,儒道释还正交融中,如衡山悬空寺,则供奉三家,但各自独立成份多些。对一个艺术作品了解,须文化积垫,才能更加到位。
    5.曦迩
    《一苇》典故
    【出典】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通航。”唐·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苇也。”《河广》“一苇杭之”谓束苇成筏即可渡河。后因以“一苇”代指小船。典故达摩一苇渡江之载,只是“一苇”其一典。达摩有佛法,故可用一根芦苇渡江。
    百度:
    达摩祖师是南北朝南梁时期的人。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依次是宋、齐、梁、陈四朝。
    南梁皇帝萧衍被称为梁武帝,痴迷佛教,几度想出家,不做皇帝。
    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南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五百余年间。
    所以,“一苇”典出诗经远早于达摩。
    个人以为:
    若取一根芦苇之意,对句联意就要与佛相关了。
    若取小船之意,一苇就是名词,对句就不能对数量词了。  
    苏轼《赤壁赋》有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一苇,指一叶小船。
    万顷,指万顷碧波。
    看似数量字相对,实则是名词相对。
    一苇/波平/登彼岸,
    主干:一苇/登/彼岸
    一苇,主语(隐含人。采用了修辞手法),不是修饰波平的。
    若对成数量词,语法结构、逻辑关系上就不对了。
    一苇波平登彼岸
    析联:在平静无波的江上,(人驾着)一叶小船登上了彼岸。
    至于延展之义,各有各的想法。只要.对句说的通都行。

    6. 冯秀景试析李老师对联
        李老师的出句总是蕴含典故,耐人寻味。先看上联“一苇波平登彼岸”,是借用达摩祖师凭借一片芦苇渡过长江的传说。“一苇渡江”的典故,寓意一个人的信仰和勇气,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而李老师的上联“一苇波平登彼岸”寓意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那么他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句中充满积极向上的励志情感。
        再看下联,“五车书满载斯人”,一看就知道取自“学富五车”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知识渊博。知识是擦亮心灵的清洗剂,是增长智慧的催化剂。当你学富五车,并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出来,小可以修身,中可以治国,大可以平天下。李老师的对句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勤奋之舟定能载着我们登上理想的彼岸。上下联都充满了对人们的鞭策和鼓励,不仅均含典故,而且意境深远,细品之妙不可言,真乃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