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员风采】蔡晓波-“怪婆婆”的故事

 天好文化 2023-09-04 发布于浙江


  “怪婆婆”的故事

   作者:蔡晓波

作者简历:

蔡晓波。原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大港高级职业中学教师。现早已经退休了。天好公司会员号1560。我是1946年农历初十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青墩乡。我是大专毕业,退休后参加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并从2007年开始凭论文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审核通过,参加省年会的。2008年在江苏省镇江市年会上代表连云港市在大会上发言的,有一定的好评。为此,也得省会顾问,原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副政委蓝保景中将,原海军政委魏金山上将题辞留念。我从小就喜欢集邮,因为我父亲在邮电系统工作。我父亲是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自从改革开放开始就介入收藏古玩行列。1997年在北京潘家园就收到红山文化的大玉璧。直径有三十公分。从那时,我的收藏更加广泛了。陆陆续续有上百件藏品的。2019年开始生病,就无法再去淘宝了。如果从集邮开始,我的收藏有六十多年了,从改革开放开始仅有将近四十年了。

 “怪婆婆”的故事

          蔡晓波

       某作家到云南某山区采风,无意间在山区里看到一位奇怪的老太太。她是一位寡居孤身的老太太。她年轻时,肯定的是一位大美人。保养得特别好。穿着很洋气,与当地人格格不入。看起来,有五十多岁的样子,当地人都说她快七十岁了。看样子是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但是,她的精神有时兴奋,有时恍惚,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被当地人称为“怪婆婆”。

       她每天都到山上带个画夹去画画,可能是搞速写,还经常在山上“望呆”。

        这位老太太不是本地人,讲的一口道地的江苏苏州乡下吳浓土语,但是,北京话也很流利。她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牛津英语。令采风的作家大吃一惊。

        她是解放初期就搬到当地居住。她的丈夫据说是一名地质工程师,是一名流洋的大学者。她们一家是从英国归国的华侨。刚搬来山区时,她有一个女儿还留在英国上中学,还有一个小儿子,也在英国上小学。是丈夫的妹妹照顾着。后来,女儿和儿子分别留在英国工作了,但丈夫的妹妹却不幸去世了。她的丈夫也在六十年代因抢救地质资料和国家财产,在一次山洪爆发时,不幸遇难了。因此,她享受烈属待遇。每月由丈夫原在的地质队按月发放她丈夫的工资。据说是中央某部门特批的。

        这位老太太年轻有一种特殊的病:在热闹的市区就显得病怏怏的,一到山明水秀,空气清新的山区,或乡村里,就显得精神特别好。她在英国也是在城市,乡村两处居住的。

       这位老太太,不但会画画,而且会吟诗,还弹着一手好钢琴。据说也是一位大学教授的。只是回国后,就什么也不干了,只是养病。她们的家也从北京搬到云南某山区的。

       她的住房是地质队按照北京的四合院的样式结合她在英国的住所综合建造的,不但有多间平房,还有一座楼房的,在当地可以说独一无二的。

       经过当地人的介绍,才知道,这位老太太姓张,名叫素蕊。她丈夫叫何明。她的父亲叫张弦强,居说祖上做过大官的,因乐善好施,家道中落后,从老家安徽搬到江苏苏州吳县的乡下的。父亲当过秀才,因不愿去做官,加上民国之后,科举被废除了,只能开个私塾,聊以为生。她是家中的独养女。她的丈夫就是她父亲的得意门生。她家里有很多祖上留下的书,还有不少坛坛罐罐的和一些字画。

       她的丈夫的祖上倒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但勤劳而且很会持家,也是乐善好施的。她丈夫学习也很努力的,年轻时,就与张素蕊一起考上北京某大学,一起被推荐去英国留学的。

       张老太太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喜欢喝茶。这山区里采摘的新茶,乡亲们都会首先送给她的。每次出门时,大家都喜笑颜开地回家。因为老太太给的钱比集市上卖的还要高。

       老太太最大的好处就是乐善好施。周围乡邻没有那家不从她那里借上个十块八块的。她从不要人还她。村里在“大灾荒”年代借她的三千元的救命钱,至今没有还上。她也不要,也不提,大家就这样“难得糊涂”的。

        老太太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各种东西,从老铜钱,老的坛坛罐罐,她家就摆的不少。有位乡里大娘想找她借钱时,带了一枚包袱大铜钱给她,就笑迷迷地借到了三十块钱。至此,只要有人从她那儿借钱,都会带上老的玉器,老的坛坛罐罐,甚至地里挖出来的锈蚀的破铜器,收购站都不要的,她都当宝贝的收着。收购站的黄会计一遇到老的东西,都偷偷地送给她的。每次都有不菲的收获。

       刚搬到山区时,她就开始收“洋钱”(过去的银元)。当时银行里是一块银元换一块钱,她都是给二块。有一次,一位江西老俵背了一个大包袱,里面据说是有“洋钱”,也有老瓷器,全卖给她了。据她辅导过的学生说,那一夜,老太太整夜都摆弄“洋钱”和瓷器的。

        老太太每天都在写字,画画。说来也怪,她从不给人写字画画。而且,也不准别人到她家去玩。每次有人求她写字画画,她都让她的最得意的小红去应酬。

       她辅导过不少学生,有十几人竟然考上大学了。她的最得意的学生小红,不但是师范毕业了,还当上当地学校的老师,后来,还成了校长的。

       她不但会中国的山水人物画,而且西洋的油画也画得很好。

       她在英国据说是一家画廊的签约画家。回国后,她仍然与这画廊联系。北京的友谊商店还专门帮她联系到英国卖画的事谊。因此,她始终不缺钱的。

      老太太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画画,写生。即使下小雨也不中断。身子骨还挺硬朗的。她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摆弄院子里的花花草草的。每当精神恍惚时,只要摆弄花草,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村里人专门为她在院子里打一眼水井。她家里装修时,地质队特别给她按装了抽水马桶和洗澡间的。而抽水马桶的化糞池清理工作都被她隔壁的马大爷主动承保了。她每月还给马大爷二十元清理费的。

       老太太很少逛街串巷。除了到邮局去领钱和寄来的包裹之外,很少与人交流。她也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的。她的得意学生小红已经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了。她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她决不去参加小红要求的任何社会活动的。她仍然每天独自写字画画,从没有停止过。她不到别人家去,也不让别人到她家来玩。

       刚开始时,地质队专门派一位中年妇女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文化大革命时,就中断了。她自己也会照顾自己的。她不但会做各种中国南方的菜,而且也会做西餐的。

       隔壁的马大爷的儿媳妇经常帮她到山涧沟里洗衣服。她给马大爷家帮助也最大。估计,每年给他们家至少有几百元钱的。在山沟里就是天文数字了。

       她的生活必需品,一般都是地质队送来的,村里杂货店老板也经常往她家里送东西。而且,她在英国的女儿和儿子也经常寄东西给她。凡是有时新的蔬菜,乡邻都会首先送给她的。她也不拒绝。但凡有人朝她借钱,她也不吝啬的。几乎全村人没有那家不欠她几十元钱的。六十年初,村支书的大儿子生病了,急得团团抹,她主动送上一千元钱。现在,老支书的孙子已经上中学了。可这钱也没还上。她不管也不提,大家就这么心知肚明地拖着欠着。

       山里最多的就是各种水果了。而老太太最热衷的就是每天必须吃各种水果的。当然,她决不白吃的。有人送来时,她都要付钱的。比集市上卖的还要给得多的。

       轰轰烈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为她是烈属,受到特别优待,所以,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她的十几位上大学的学生回村里来,想到她家去破“四旧”。都被家长们强力禁止了。有一位外地红卫兵走到她家门口,一看老太太忧郁的神态,就吓跑了。当地的村干部和村里大部分人都对她爱护有加。大家都念叨着她的好。没有任何人想跟她过不去的。就连城里人“谈虎色变”的”海外关系”,在山区里,也当没有这回事的。她的”海外关系”是她的儿女,这种联系是天经地义的。没有这种关系反而是不正常的。谁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女断绝联系?何况,村里人,无论大人小孩,都吃过她儿女从英国寄来的糖果,饼干或点心之类的。无论是县里或地质队的造反派,想来找她麻烦,都给村里人硬给轰走了。不论外面“阶级斗争”搞得热火朝天。凡是找到这村里都揠旗息鼓了。县里工作队几次想到她家去,结果连门也未进得去。据说中央周总理讲过一句话,她父亲曾经掩护过地下党的领导人。不准干涉她的正常生活。自此,就再也没有人去影响她的宁静生活了。她家最大奢侈品,就是有一部可以与英国儿女直接通话的电话。那是她刚到山村时就由地质队专门按装的。也是中央某部门特批的。她家里收音机有好几部的。还专门送给村委会一部,主要让大家听听天气预报和关于国家大事的。

       她喜欢吃牛肉和牛奶的,这都是地质队特供的。刚来时,没有牛奶,只能吃炼乳的。那装炼乳的小罐子,大都成了乡亲们家中量米的工具了。至于,各式各样的糖果盒,饼干盒,点心盒,几乎家家都有三,二个。这些都是老太太儿女们从英国寄来的。都是老太太白送给大家过年的小礼品。大多数都成了小孩解馋的”急需品”,有时成了大人们度过饥荒的“急救药”的。

        大炼钢铁时期,有人拿过这饼干盒,糖果盒到高炉里去,结果都变成了许多工人的干粮饭盒了。

        老太太刚到山村时,曾经回过一次老家的。因为她的父母都相继去世了。她从老家带回不少书和许多瓶瓶罐罐以及各种字画的。

       她的收入,刚到山村时,是地质队按她丈夫原工资发放的。每月有三百元的。她丈夫遇难后,经过中央某部门特批还是原工资不动。在刚解放时,直到七十年代都是人们心中的天文数字。而且,每月还有北京友谊商店寄来的代卖的油画钱。平均每月都有上百元的收入。可是到了九十年代,这些钱就显得比较少了。她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了!地质队给她调到几次钱,直到每月800元钱,都使她感到钱不够用了。幸亏她女儿和儿子每月都寄生活费和各种生活用品,才使她还是过着原来的生活。

      时光一晃就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老太太的儿女可以来山沟来探亲了。她的儿子已经成为身价过亿的大富翁了。老太太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儿子给山村修一条直通县城的公路。

      山村还不富裕,许多山货无法出山。想要富,先修路的。儿子体谅母亲的心愿,竟然修了一条直通县城高规格的高速公路。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线!从此,山村就逐渐富起来了!

       老太太也有出格的举动:她竟然在县城举办她的书画展和藏品展。因为老太太在英国就是画廊签约画家,而且中国书画,不但继承父亲的衣钵,而且多次在全国书画展也曾获奖,所以省市的著名的书画家都去参观。引起了一阵轰动。

       她的收藏更是空前绝后。因为,她没有受到任何运动的冲击,所以,各方面展示都彰显着丰盛和充足。

      不但瓷器有辉煌的表现,就连闻名的北宋五大各窑都有典型件,就连各朝各代的各个窑口都有大件展现。

      古钱币更有不俗的不俗的展示。古钱币五十大珍,竟然有三十多种。

至于古代的书画也有惊人的表现。还有大量的藏书。

       这时,人们才理解她不让人们到她家参观串门,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宝贝。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她的家族的传承。

       更为惊人的,老太太在展览结束后,把所有的展品,不论是收藏的,还是自己画的,统统无偿捐赠给县博物馆的。

      自此之后,老太太还是安详的过着原来的生活。只是她的家中变得空荡荡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