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起溧水千年前的白老爹

 廻峰山樵夫 2023-09-04 发布于江苏

      白季康于唐贞元十四年前到溧水任县令。据传,白季康任职溧水以后,勤政为民,因其在溧水的巨大贡献,深得民心,白季康死后被奉为溧水的城隍神。
       作为一县的长官,死后被百姓如此爱戴,竟至于封为城隍,实在不多,尤其是在那个“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年代,更属不易。
      所以想起白老爹,是因为他实在是一位值得过去和现在百姓怀念的好官,不图虚荣、清正为官、脚踏实地。当官为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官,在千年前的白老爹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比白老爹还要出名的是他的侄儿白居易,因父亲病逝,侄儿白居易投奔老爹。他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侄儿问:“何为官?”
      老爹答曰:“勤者廉者心有天下百姓者为官。”
      又问:“官为何?”
      又答曰:“为官当以天下苍生安享太平为己任。”多么经典的回答,多么精辟的论述。
      白老爹的思想也因此深深影响了侄儿白居易的人生,以至于后来白居易也一生为苍生发声。
      白老爹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白季康在任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为官清正,为民勤政。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从来不玩花架子,也不天天开虚会喊空口号,更不让人整一些无用的材料。而是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尤其是在和凤、明觉、孔镇一带,那么远,他从不坐车,不骑马,也无招摇过市一说,百姓看到他,直呼“白老爹,又忙啦”。
      老爹亲自用脚步行去视察,经常搞得两腿是泥,衣服有时上下都是泥浆。沿途百姓看到他,没有哪个不竖大姆指给他点赞的,都称他是一个的好官。他也没有得意忘形,也没有喊县衙的人给他照相或报道,依然默默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掌握一手资料,然后找到发展经济、恢复生产的良策。
      那时候,溧水地区经常遭受水患,圩埂经常被冲倒,农田被冲毁,甚至庄稼颗粒无收。一些灾民被迫离井背乡,外出逃荒要饭,搞得季老爹常常泪洒圩堤,涕沾衣襟。为了治理水患,白老爹亲自赤着脚和百姓一道挑土固堤,清理河道,没有一次提前考察防汛线路,跑个过场的。经常有人要为他照相、报道,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为百姓做事,是我的本分,有什么好宣扬的!”
      “为官当以天下苍生安享太平为己任。”他说,“不做实事,只知道天天开会,就能把水患治好?”因此,白老爹经常一个人跑到乡间百姓了解情况,溧水许多老百姓都认识他,白老爹也不嫌弃老百姓,有时管了还要过百姓的烟锅,吸两口。尽管跟村口百姓要口烟吸,但他从来不去基层要吃要喝,也不会只喜欢喝“茅台”、吸“极品南京”,这个清名一直保持到老爹去世,更没有闹出一点绯闻,死后还和老妻一起合葬。在总结他一生的墓志铭上有“自尉下邽至宰溧水,皆以廉洁通济见知于郡守,留誉于朋僚”的美誉,足见其清廉。
      他很少听汇报,真正做到两不两直:不打招呼、不带随从,直到现场、直接开干。所以县衙那些众僚,都知道他的脾气,也都熏陶了务实的精神,一个字:干,两个字:实干。

       虚的在老爹那里通过不了。有一回,关于治蝗的的事,孔镇有个小吏写了4张调查报告来向老爹报告,老爹只问,虫还有吗?小吏说:有。老爹说汇报什么呢,扑打不就得了!搞得那个小吏满脸通红。
      紧接着白老爹直奔现场,挥动扫帚直接开打,接着所有人一起操起家伙,几天就把人们认为的“神虫”消灭殆尽,当年就能喜获丰收。白老爹在任期间,把溧水治理得“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深得百姓爱戴。
      所以想起千年前的白老爹,是因为我们现在更需要这种务实、清廉精神,尤其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和困难的时候,要向白老爹一样,多跑基层,多干实事,否则,“万民伞”不是想打就打的。

请点击下面的“在看”👇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