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4 08:59来源:玉溪日报 “方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是一个专用称谓,跟“方叔”“方姐”一样只是常见的口语词汇。在我国古代,它却是一个沿用了上千年的职官名。 “方伯”作为职官名称,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礼记·王制》里说:“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见,先秦时代,“方伯”是诸侯的别称。 到了西汉,全国推行郡县制,周代的分封制虽还有残余,却无碍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云南在汉武帝时代开始出现郡县制,滇中地区设有益州郡,属于益州刺史部。这个时代的刺史还不称“方伯”。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在《称谓录》中说:“自东汉以来,多称刺史为方伯。”《汉书·何武传》也记载:“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今省一级的州牧、州刺史都可称为“方伯”。 唐代,“州”的管辖范围较之南北朝时期已经大大“缩水”,更不能同西汉时代十三州刺史部的“州”相提并论。那时,玉溪市红塔区境内就设置过“求州”。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中有“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的诗句,这里的“方伯”指的就是求州刺史一级的官员,也可以泛指地方官。宋代,大州的知州和转运使都可以称为“方伯”。 明代,“方伯”成了布政使的专用别名。《明史·职官志》记载:“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早期,布政使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到了宣德年间,因军事需要,各省开始临时设置总督、巡抚,其职位都高于左、右布政使,但布政使仍是重要的行政长官,民间俗称“藩司”“藩台”。 缪宗周,号碌溪,通海县城阚家巷人。他大约在明代正德辛巳年(1521年)考中进士。据《明太宜人叶母纪氏合葬墓志铭》的落款“赐进士通奉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碌溪缪宗周撰文”可知,这篇墓志铭是缪宗周为数不多的存世文章之一,大约作于嘉靖四十五年,此时缪宗周已是四川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另据《康熙通海县志·典礼志》记载:“缪宗周,屡官四川右布政,厘剔中外,风纪肃然。寻迁浙江左布政,告明农不赴……”可知,缪宗周还被任命为浙江左布政使,只是没有到任。《康熙通海县志·艺文志》收录了明代诗人乔栋写的一首七律《九日秀山同缪碌溪方伯拟和杜工部》,缪碌溪即缪宗周,从诗题来看,“方伯”应是当时的诗友对他的雅称、尊称。 明代,玉溪还有一位“方伯”——张法孔。他是华宁宁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宣统宁州志》记载他“崇祯三年升山东右布政,历六年,调四川左布政。”张法孔“清操绝伦,刚方正直,人不敢干以私”,在他死后,享有“天下第二清官”的美誉。 到了清代,布政使已经成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主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无左、右之分,仍为从二品官。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玉溪籍的“方伯”有三个半。 其一是李发甲。据《道光云南通志稿》记载:“李发甲,字瀛仙,河阳人,康熙甲子举人……历山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两任湖南巡抚。”查阅钱实甫所著的《清代职官年表》可知:李发甲出任福建布政使的时间为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第二年已升任湖南巡抚。 其二是赵城。赵城,字亘舆,今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人。清代康熙五十四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道光通海县志》记载:“雍正五年,钦差巡察湖南湖北等处地方,到楚半月,补授湖南布政使……乾隆五年,升甘肃按察使司,又升河南布政使司,六年赴京蒙四次召见。”乾隆十四年,赵城告老还乡,乾隆皇帝书赐四字:忠厚笃敬。 其三是孔继尹。《新纂云南通志》收录了他的一则小传:“孔继尹,号莘农,通海人。嘉庆甲戌进士……晋广西布政使,赏戴花翎,入觐召见九次,有'老成持重,不愧封疆大臣’之旨。”据《清代职官年表》可知:孔继尹出任广西布政使的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八年。 “半个”是澄江人段如蕙。《道光澄江府志》记载:“段如蕙,字薰斯,河阳人,贡生……调河东运使,寻擢安徽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办理营田。”“加布政使衔”,说明段如蕙并非正式出任布政使一职,故他的“方伯”称号只能算半个。 红塔区大营街杯湖人李鸿祥参加过重九起义,是云南辛亥革命的重要将领。起义成功后,他曾出任云南军政府民政长,这个职务相当于清代的布政使。只是清朝灭亡之后,再没人会称他为“方伯”了。(记者 蔡传兵)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
|